一种扣件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0165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扣件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扣件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扣件是连接两个构件的中间连接零件,在建筑工程中多用于对外径为48mm的钢管脚手的固定。

现有技术可参照授权公告号为CN2831091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直角扣件扭转刚度性能实验装置,包括底架,设置于底架一端竖直安装的两立柱、活套与该立柱上端的固定横梁、设于该固定横梁上的扣件、设于底架上表面竖直对应扣件的固定座,还包括可施加载荷与待测组件一端的压头和设置于待测组件无载荷端的测量仪。

但是,该装置的固定座不能够在底架上移动,在固定钢管时垂直度会产生偏差,增加了扣件实验的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扣件实验装置,其优点是通过调整固定座从而调整竖直钢管的垂直度,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扣件实验装置,包括工作板、设置在工作板上的支撑管、连接在支撑管上的管扣件、连接在管扣件上且与支撑管垂直的试验管以及设置在试验管另一端的测量组件,所述试验管的一端设置有压力机,所述压力机包括能够竖直方向移动的压力轴,所述压力轴与试验管抵接;所述工作板的一侧与压力机固定连接,所述工作板上设置有通过与支撑管抵接从而对支撑管进行径向支撑的支撑组件,所述工作板上滑移固定连接有夹具,所述支撑管设置在夹具内并由夹具夹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管被夹持在夹具上,支撑组件对支撑管进行抵接从而对支撑管进行径向支撑,通过夹具在工作板上的移动,从而调节支撑管与工作板的垂直度,从而便于进行实验;支撑管上的管扣件与支撑管固定,并固定有试验管,试验管与支撑管垂直;试验管的一端与压力机的压力轴抵接,并对试验管施加压力;试验管的另一端设置的测量组件对试验管的位移进行测量,便于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优选地,所述夹具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对支撑管进行夹持的夹块,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设置有与工作板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验时,夹具对支撑管进行夹持,对支撑管起到限位的作用;底板上开设有凹槽,便于模具在工作板上进行微调,并用固定螺栓进行固定。

优选地,所述夹块包括与底板固接的固定夹块以及与固定夹块螺栓连接的移动夹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有相对位移,能够便于夹持不同直径的支撑管。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工作板上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横跨工作板,所述支撑架顶端设置有与支撑管抵接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与支撑管抵接,对支撑管提供径向的支撑,减小支撑管在实验中产生的弯曲;支撑架对支撑块进行支撑。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顶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撑块底端固接有与滑槽配合的滑条,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将支撑块固定在支撑架上的紧固单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通过滑条在支撑架上滑动,便于调节支撑块在支撑架上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紧固单元包括设置在支撑块上的紧固螺栓和设置在支撑架顶端且远离支撑块一侧的紧固板,所述紧固螺栓贯穿滑条与紧固板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紧固螺栓使得紧固板与支撑块的距离减小从而使支撑块抵接在支撑架上,对支撑块进行固定。

优选地,所述测量组件包括外筒以及与外筒套接的内筒,所述内筒外壁上设置有刻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筒在外筒内滑移,并通过读取内筒的刻度能够清晰的得出试验管的形变量。

优选地,所述内筒顶端固定连接有延长板,所述延长板远离内筒的一侧铰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与试验管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试验管在形变的过程中带动挡板运动,从而带动内筒在外筒内运动,从而能够观察试验管在形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优选地,所述外筒底端固接有配重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筒底端设置配重块能够增加外筒的重量,使外筒在使用过程中处于竖直设置的状态,提高外筒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内筒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警戒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试验管形变过程中内筒在外筒中滑移,当内筒中的警戒条出现时,应停止实验,防止对内筒造成损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支撑管被夹持在夹具上,支撑组件对支撑管进行抵接从而对支撑管进行径向支撑,通过夹具在工作板上的移动,从而调节支撑管与工作板的垂直度,从而便于进行实验;支撑管上的管扣件与支撑管固定,并固定有试验管,试验管与支撑管垂直;试验管的一端与压力机的压力轴抵接,并对试验管施加压力;试验管的另一端设置的测量组件对试验管的位移进行测量,便于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内筒在外筒内滑移,并通过读取内筒的刻度能够清晰的得出试验管的形变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体现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体现压力机内部的示意图;

图3是体现夹具的示意图;

图4是体现管扣件的示意图;

图5是体现测量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体现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图中:1、压力机;11、底座;12、控制箱;121、连接板;122、风琴罩;13、压力块;131、丝母;132、压力轴;14、丝杠;15、驱动电机;16、换向件;2、工作板;21、支撑杆;3、夹具;31、底板;311、凹槽;32、夹块;321、固定夹块;322、移动夹块;323、圆弧面;33、固定螺栓;4、支撑管;5、试验件;51、管扣件;52、试验管;53、测量组件;531、外筒;5311、配重块;532、内筒;5321、刻度;5322、警戒条;5323、延长板;5324、挡板;6、支撑组件;61、支撑架;611、滑槽;62、支撑块;621、滑条;63、紧固单元;631、紧固螺栓;64、紧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扣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压力机1、设置在压力机上的工作板2、设置在工作板2远离压力机1一侧的夹具3、设置在夹具3上的支撑管4、设置在支撑管4上的试验件5以及用于对支撑管4进行径向支撑的支撑组件6。

结合图1和图2,压力机1包括底座11、设置在底座11顶端两侧的控制箱12以及设置在控制箱12之间的压力块13;控制箱12竖直固定连接在底座11上,控制箱12内竖直设置有丝杠14,丝杠14与控制箱12转动连接;底座11的一侧设置有带动丝杠14转动的驱动电机15,丝杠14的一端延伸入底座11中,丝杠14延伸入底座1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15的输出轴通过换向件16连接;两控制箱12内丝杠14的顶端通过皮带连接,两控制箱1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1,两控制箱12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风琴罩122;压力块13的两侧设置有与丝杠螺纹连接的丝母131,压力块13上固定连接有压力轴132。

工作板2的一侧与压力机1底座11的顶端固定连接,另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21。

结合图1和图3,夹具3设置在工作板2远离压力机1一侧的顶端,夹具3包括底板31和设置在底板31上对支撑管4进行夹持的夹块32;底板31上开设有凹槽311,凹槽311上设置有与工作板2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33;夹块32包括固定夹块321和移动夹块322,固定夹块321与底板31固定连接,移动夹块322与固定夹块321螺纹连接;移动夹块322与固定夹块321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与支撑管配合的圆弧面323。

结合图1和图4,试验件5包括设置在支撑管4上的管扣件51和设置在管扣件51上且与支撑管4垂直的试验管52,试验管52的一端与压力机1的压力轴132抵接,另一端设置有测量试验管52形变的测量组件53。

结合图1和图5,测量组件53包括外筒531以及与外筒531套接的内筒532;外筒531底端设置有配重块5311,配重块5311与外筒531底端固定连接;内筒532外侧壁上设置有刻度5321,内筒532外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警戒条5322;内筒532顶端设置有延长板5323,延长板5323远离内筒532一侧的底端铰接有挡板5324,挡板5324与试验管52抵接。

结合图1和图6,支撑组件6包括设置在工作板2上的支撑架61以及设置在支撑架61顶端的支撑块62,支撑架61横跨工作板2且与工作板2固定连接,支撑架61顶端开设有滑槽611;支撑块62底端固接有与滑槽611配合的滑条621,支撑块62上设置有将支撑块62固定在支撑架61上的紧固单元63;紧固单元63包括设置在支撑块62上的紧固螺栓631和设置在支撑架61顶端且远离支撑块62一侧的紧固板64,紧固螺栓631贯穿滑条621且与紧固板64螺纹连接。

工作过程:在对管扣件51进行实验时,将支撑管4放置在夹具3上,并通过移动夹块322和固定夹块321的配合将支撑管4夹紧;在支撑架61上移动支撑块62使得支撑块62与支撑管4抵接并通过紧固螺栓631固定;启动驱动电机15使得压力机1内的丝杠14转动,从而带动压力块13上下运动,从而使压力轴132与试验管52的一端抵接并持续向试验管施加压力;观察试验管52远离压力机1一端的测量组件53,在最初的时候记录内筒532的刻度5321,在实验结束后再次记录内筒532的刻度5321,然后进行实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支撑组件6对支撑管4的径向进行支撑,减小支撑管4在径向上的位移,提高试验管52在实验过程中的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