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955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包括内窥镜手术模拟器在内的医学模拟训练设备,目前已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临床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训领域。手术模拟训练产品为医生和学员提供安全高效的技能演练方式。

医用硬式内窥镜的精细结构通常包括长柱状的金属外壳(镜鞘)、诊疗部件通道在内的多个通道结构、可在通道内移动和转动的诊疗部件、以及可供外接气体或液体通过的循环通道、影像通道内的光学镜头组、传输影像的光纤、传输照明光线的光纤、光源连接端口、数字相机或者光学目镜的连接端口等主要部分。

在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的医学模拟训练设计中,人机交互界面模块需要采集操作者的多个输入量。例如,在内窥镜手术模拟器中,需要采集和跟踪内窥镜手术器械及其相关部件在使用中的空间位置以及姿态等变化量,对其分别进行跟踪定位,如内窥镜部件的位移和转动量,这些内窥镜部件可以是激光光纤组件,或者是电切组件以及各类机械式手术装置等。

但是,现有的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通过将检测转动量、位移量的检测机构与诊疗部件直接连接的机械定位检测方式检测诊疗部件的空间位置,使得机械结构的不够紧凑性,而且连接安装的占位长度较大,使得占用的空间较大,限制了有效操作空间及自由度,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能够避免占用过大的空间,提供较大的有效操作空间及自由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内窥镜部件、壳体、内窥镜外鞘、诊疗部件、用于检测诊疗部件及内窥镜外鞘的转动量的转动检测机构和用于检测诊疗部件的移动量的滑动检测机构,所述诊疗部件与内窥镜部件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内腔,所述转动检测机构与滑动检测机构并联且置于内腔内,所述内窥镜外鞘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上,所述诊疗部件插接于内窥镜外鞘内,所述转动检测机构与诊疗部件、内窥镜外鞘连接且与诊疗部件、内窥镜外鞘同步转动,所述转动检测机构与滑动检测机构滑动连接且沿滑动检测机构的轴线延伸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检测机构包括用于检测内窥镜外鞘的转动量的第一编码器、联轴器和用于检测诊疗部件的转动量的第二编码器,所述第一编码器与内窥镜外鞘连接,所述第一编码器上开设有供诊疗部件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编码器通过联轴器与诊疗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相隔且内置于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检测机构包括位移传感器、滑动基板和滑块,所述滑动基板固定于位移传感器上,所述滑块滑动安装于滑动基板上且沿滑动基板的轴线延伸方向滑动,所述滑块与第二编码器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座、上盖和轴承,所述上盖固定于底座上,所述底座和上盖之间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内腔连通,所述开口的轴线方向与滑动基板的轴线延伸方向平行,所述轴承套接于内窥镜外鞘上且位于开口与第一编码器之间。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包括内窥镜部件、壳体、内窥镜外鞘、诊疗部件、转动检测机构和滑动检测机构,将内窥镜外鞘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上,壳体上设有内腔,在内腔中容置有转动检测机构和滑动检测机构,使转动检测机构与滑动检测机构并联布置,诊疗部件与内窥镜部件连接,使诊疗部件插接于内窥镜外鞘内,而且诊疗部件能够在内窥镜外鞘内转动,转动检测机构与诊疗部件、内窥镜外鞘相连并且同步转动,能够对诊疗部件、内窥镜外鞘的转动量进行检测,即能够对内窥镜部件的转动量进行检测,使得转动检测机构与滑动检测机构滑动连接,从而能够对诊疗部件的位移量进行检测,该种转动检测机构与滑动检测机构并联布置的结构有助于节约占用的空间,使得能够合理利用内腔中的操作空间,转动检测机构能够沿滑动检测机构的轴线延伸方向移动,诊疗部件能够带动转动检测机构同步移动,诊疗部件跟随内窥镜部件运动,即能够对内窥镜部件的位移量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内窥镜部件的空间位置进行检测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滑动检测机构增大了有效操作空间及自由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内窥镜外鞘;3、诊疗部件;4、转动检测机构;5、滑动检测机构;41、第一编码器;42、联轴器;43、通孔;44、第二编码器;51、位移传感器;52、滑动基板;53、滑块;11、底座;12、上盖;13、开口;14、轴承;15、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的一种内窥镜部件空间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内窥镜部件、壳体1、内窥镜外鞘2、诊疗部件3、用于检测诊疗部件3及内窥镜外鞘2的转动量的转动检测机构4和用于检测诊疗部件3的移动量的滑动检测机构5,诊疗部件3与内窥镜部件连接,壳体1内设有内腔15,转动检测机构4与滑动检测机构5并联且置于内腔15内,内窥镜外鞘2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上,诊疗部件3插接于内窥镜外鞘2内,转动检测机构4与诊疗部件3、内窥镜外鞘2连接且与诊疗部件3、内窥镜外鞘2同步转动,转动检测机构4与滑动检测机构5滑动连接且沿滑动检测机构5的轴线延伸方向移动。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内窥镜部件、壳体1、内窥镜外鞘2、诊疗部件3、转动检测机构4和滑动检测机构5,将内窥镜外鞘2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上,壳体1上设有内腔15,在内腔15中容置有转动检测机构4和滑动检测机构5,使转动检测机构4与滑动检测机构5并联布置,使诊疗部件3与内窥镜部件连接,使诊疗部件3插接于内窥镜外鞘2内,而且诊疗部件3能够在内窥镜外鞘2内的通道内转动和移动,转动检测机构4与诊疗部件3、内窥镜外鞘2相连并且同步转动,能够对诊疗部件3、内窥镜外鞘2的转动量进行检测,即能够对内窥镜部件的转动量进行检测,使得转动检测机构4与滑动检测机构5滑动连接,从而能够对诊疗部件3的位移量进行检测,该种转动检测机构4与滑动检测机构5并联布置的结构有助于节约占用的空间,使得能够合理利用内腔15中的操作空间,转动检测机构4能够沿滑动检测机构5的轴线延伸方向移动,诊疗部件3能够带动转动检测机构4同步移动,诊疗部件3跟随内窥镜部件同步移动,即能够对内窥镜部件的位移量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内窥镜部件的空间位置进行检测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滑动检测机构5增大了有效操作空间及自由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1、3所示,使转动检测机构4包括第一编码器41、联轴器42和第二编码器44,使得第一编码器41与内窥镜外鞘2连接,进而第一编码器41能够检测内窥镜外鞘2的转动量,而第一编码器41上开设有通孔43,使诊疗部件3能够穿过通孔43,进而使诊疗部件3能通过联轴器42与第二编码器44连接,使第二编码器44能够检测诊疗部件3的转动量,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编码器41和第二编码器44相隔安装且均内置于壳体1上。

如图1、3所示,使滑动检测机构5包括位移传感器51、滑动基板52和滑块53,使滑动基板52固定安装于位移传感器51上,使滑块53滑动安装于滑动基板52上,进而滑块53能够沿滑动基板52的轴线延伸方向滑动,使得位移传感器51能够检测滑块53的位移量,将滑块53与第二编码器44固定连接,使得滑块53能够带动第二编码器44同步移动,而第二编码器44与诊疗部件3连接,从而诊疗部件3能够带动第二编码器44移动具体地,内窥镜部件能够带动诊疗部件3同步移动,从而位移传感器51能检测内窥镜部件的位移量。

如图1、2所示,使壳体1包括底座11、上盖12和轴承14,将上盖12固定于底座11上,在底座11和上盖12之间开设有开口13,使开口13与内腔15连通,且开口13的轴线方向与滑动基板52的轴线延伸方向平行,使内窥镜外鞘2穿过开口13,诊疗部件3能够通过开口13进入内腔15,轴承14套接于内窥镜外鞘2上,转动检测机构4、滑动检测机构5均安装于内腔15中,而且轴承14安装于开口13与第一编码器41之间,从而内窥镜外鞘2能通过轴承14在开口13上转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