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应力损失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生产工艺和材料的固有特性等原因,预应力筋的应力值从张拉、锚固直到构件安装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降低。这种降低的应力值,称为预应力损失。通常用于钢结构与受力分析设计中。①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②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③混凝土加热养护时,受张拉的钢筋与承受拉力的设备之间温差引起的损失;④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⑤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⑥用螺旋式预应力钢筋作配筋的环形构件由于混凝土的局部挤压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传统的预应力损失监测设备难以长时间监测,并且不方便对初始应力值进行设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底部安装有梁体,所述梁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梁体的内部横向贯穿有导管,所述导管中贯穿有预应力钢束,所述预应力钢束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蝶形螺母,所述第一蝶形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一立板,所述第一蝶形螺母和导管之间的预应力钢束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预应力钢束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蝶形螺母,所述第二蝶形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二立板,所述第二蝶形螺母和导管之间的预应力钢束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板和机架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二立板和机架的连接处也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均竖直设置,所述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均垂直焊接于机架。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到综合应力测试仪。
优选的,所述导管水平设置,所述导管为孔径不小于8mm的PVC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蝶形螺母和第二蝶形螺母的螺纹方向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操作方便,通过在梁体的内部横向贯穿有导管,导管中贯穿有预应力钢束,减少预应力钢束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使预应力钢束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蝶形螺母,使预应力钢束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蝶形螺母,通过调节第一蝶形螺母和第二蝶形螺母,能够改变预应力钢束的初始预应力值,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到综合应力测试仪,方便观察,第一立板和机架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第二立板和机架的连接处也设有加强筋,减少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变形量,测量更加准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梁体、3第一立板、4第二立板、5加强筋、6导管、7预应力钢束、8第一蝶形螺母、9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二蝶形螺母、11第二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预应力损失长期监测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的底部安装有梁体2,所述梁体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立板3和第二立板4,所述梁体2的内部横向贯穿有导管6,所述导管6中贯穿有预应力钢束7,所述预应力钢束7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蝶形螺母8,所述第一蝶形螺母8螺纹连接于第一立板3,所述第一蝶形螺母8和导管6之间的预应力钢束7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9,所述预应力钢束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蝶形螺母10,所述第二蝶形螺母10螺纹连接于第二立板4,所述第二蝶形螺母10和导管6之间的预应力钢束7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1,所述第一立板3和机架1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5,所述第二立板4和机架1的连接处也设有加强筋5,所述第一立板3和第二立板4均竖直设置,所述第一立板3和第二立板4均垂直焊接于机架1,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9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1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9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1电性连接到综合应力测试仪,所述导管6水平设置,所述导管6为孔径不小于8mm的PVC管,所述第一蝶形螺母8和第二蝶形螺母10的螺纹方向相反。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在梁体2的内部横向贯穿有导管6,导管6中贯穿有预应力钢束7,减少预应力钢束7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使预应力钢束7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蝶形螺母8,使预应力钢束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蝶形螺母10,通过调节第一蝶形螺母8和第二蝶形螺母10,能够改变预应力钢束7的初始预应力值,第一蝶形螺母8和第二蝶形螺母10的螺纹方向相反,避免调节时造成预应力钢束7打结缠绕,第一压力传感器9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1电性连接到综合应力测试仪,方便观察,第一立板3和机架1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5,第二立板4和机架1的连接处也设有加强筋5,减少第一立板3和第二立板4的变形量,测量更加准确。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