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5494发布日期:2018-09-07 23:24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及其对应的。



背景技术:

驾驶人的行车视距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是评价道路视觉环境优劣的量化指标,也是提高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前提。目前的视距检测方法主要有基于运行车速的视距检测、不同道路与车型的视距检测以及公路三维动态视距计算。

但是,基于运行车速的视距检测和不同道路与车型的视距检测主要适用于普通公路,不适用于隧道洞口的视距测量;公路三维动态视距检测方法虽然考虑了更多视距的影响因素,更能够反映真实的道路情况,但道路三维模型的建立需要详细的道路几何信息,且模型建立较为复杂,由于已建道路可能存在设计资料缺乏,后期改扩建较多的情况,建模难度较大导致视距检测效率不高。

由于白天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极大,人眼对亮度差的感知会适应滞后,就会让人突然产生“黑洞”的感觉,如果车速过快,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为消除高速公路隧道"黑洞效应",缓解驾驶员进出隧道洞口的心里负荷,需对公路隧道入口照明进行合理设计以使隧道内亮度与隧道外自然光亮度之间在满足最小亮度的前提下进行平稳过渡。

目前,隧道照明设计者依据规范通常把隧道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等四个段来设计照明。各段的长度和照度是从全年行车安全要求出发,对洞内最大照度的设计是以全年洞外最大亮度和最高行车时速来确定隧道内各段的灯具功率和灯具分布密度。能够实现照明自动控制的非常有限,通常因线路布线回路的限制,只能做到2、3级人工或自动控制,对于如天气、车速、车流量等参数只是在设计阶段给予以最大值考虑,最终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也始终是处于最大值状态。对于天气、车速、车流量等时变参数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隧道的照明进行自适应方式调制。因此,目前这种传统设计与使用的隧道照明系统存在着大量电能浪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特别适用于隧道洞口的行车视距的测量,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其包括:工业相机(10)和标靶(20),所述标靶(20)包括两个以上并按预设间距设置在隧道洞口(30)的内部,所述工业相机(10)设置在隧道洞口(30)的外部并用于采集隧道洞口(30)内的标靶(20)的图像;其中,所述工业相机(1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所述隧道洞口(30)内第一个标靶(2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相邻两个标靶(20)之间的间距为L3。

优选的,所述工业相机(10)包括两台,其中一台工业相机(10)用于拍摄大视角图像以获取视场亮度,其中另一台工业相机(20)用于拍摄远焦图像以获取图像中的标靶(20)的数量。

优选的,所述工业相机(10)的安装高度H1为距离地面2.5米,且该工业相机(1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为40米。

优选的,所述标靶(20)的总数量为6个,每个标靶(20)的安装高度H2为距离地面1.米,所述隧道洞口(30)内第一个标靶(2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为50米,相邻两个标靶(20)之间的间距为L3为10米。

优选的,所述工业相机(10)放置于恒温防护罩内。

优选的,所述标靶(10)的靶面为不发光的圆形平板,并通过支撑架垂直安装在隧道侧墙上;所述标靶(10)的靶面直径为0.2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其通过在隧道洞口外部设置工业相机对隧道洞口内的标靶进行图像拍摄,并根据识别的标靶数量进行计算行车视距,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特别适用于隧道洞口的行车视距的测量,测量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以通过该行车视距对隧道照明系统进行自动调光控制,既保证了驾驶安全性,又减少了电量浪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工业相机;20-标靶;30-隧道洞口;

L1-工业相机与隧道洞口的水平距离;L2-标靶与隧道洞口的水平距离;L3-标靶之间的间距;H1-工业相机的安装高度;H2-标靶的安装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其包括:工业相机10和标靶20,所述标靶20包括两个以上并按预设间距设置在隧道洞口30的内部,所述工业相机10设置在隧道洞口30的外部并用于采集隧道洞口30内的标靶20的图像;其中,所述工业相机1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所述隧道洞口30内第一个标靶2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相邻两个标靶20之间的间距为L3;所述测量装置根据所述图像中人眼可见的标靶20的数量n进行计算行车视距L,即,行车视距L=L1+L2+(n-1)*L3。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业相机10包括两台,其中一台工业相机10用于拍摄大视角图像以获取视场亮度,其中另一台工业相机20用于拍摄远焦图像以获取图像中的标靶20的数量;根据所述大视角图像中的视场亮度进行判断所述远焦图像中人眼可见的标靶20的数量n。或者,也可以仅采用一台工业相机10进行一种拍摄图像,并从拍摄的图像中分别获取视场亮度信息和标靶特征信息;还可以采用一台工业相机10依次拍摄所述大视角图像和所述远焦图像。本实施例采用两台工业相机10分别进行拍摄所述大视角图像和所述远焦图像,工作效率和图像精度都更高,测量准确性得以保证。优选的,所述大视角图像和所述远焦图像,在确认图像中不存在通行车辆遮挡情况后作为有效图像。

安装尺寸:本实用新型的工业相机10和标靶20的安装尺寸主要是模拟汽车进入隧道洞口的过程中的人眼视觉。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业相机10的安装高度H1为距离地面2.5米,且该工业相机1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为40米。所述标靶20的总数量为6个,每个标靶20的安装高度H2为距离地面1.米,所述隧道洞口30内第一个标靶2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为50米,相邻两个标靶20之间的间距为L3为10米。如果检测得到第一个标靶,则表示行车视距为90米(40米+50米)以上,如检测得到第二个标靶,则表示行车视距为100米以上,以此类推,如果一个都检测不到,则行车视距小于90米。所述标靶20的数量可根据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进行调整,不以此为限。

安装结构:所述工业相机10放置于恒温防护罩内配套专业支架、立杆、安装基础,安装在隧道入口洞外前方40米位置、距地面2.5m高并朝向洞口,用于采集入口处洞内外图像。工业相机由市电供电,图像输出接口为网口。所述标靶10的靶面为不发光的圆形平板,并通过支撑架垂直安装在隧道侧墙上;所述标靶10的靶面直径为0.2米。

本实用新型隧道入口行车视距测量装置的测量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a.在隧道洞口30的内部设置标靶20,所述标靶20包括两个以上并按预设间距布置,所述隧道洞口30内第一个标靶2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相邻两个标靶20之间的间距为L3;

b.在隧道洞口30的外部设置工业相机10,用于采集隧道洞口30内的标靶20的图像,所述工业相机10与所述隧道洞口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

c.根据所述工业相机10采集的标靶20的图像中人眼可见的标靶20的数量n进行计算行车视距L,即,行车视距L=L1+L2+(n-1)*L3。

所述的步骤b中,所述工业相机10采集隧道洞口30内的标靶20的图像,进一步包括:

b1.拍摄大视角图像,通过对所述大视角图像进行灰度计算得到图像灰度值,并根据该图像灰度值进行映射计算得到对应的视场亮度;

b2.拍摄远焦图像,通过对所述远焦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以获取图像中的标靶20的数量。

所述的步骤b2中,对所述远焦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是指对所述远焦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得到图像中所有边缘,并通过形态学滤波算法对所述边缘进行过滤,最后通过目标匹配算法提取与所述标靶20相匹配的图像特征。

所述的步骤c中,所述人眼可见的标靶20的数量n的计算,进一步包括:

c1.在远焦图像中,提取每个标靶及邻近区域的图像特征;所述图像特征包括以下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灰度均值、灰度方差、边缘强度、边缘长度、颜色分布、颜色偏差;

c2.采用模糊推理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分类算法,对每个靶标20,以所述远焦图像的图像特征和所述大视角图像的对应位置的视场亮度为输入,以靶标是否人眼可见为输出,自动判断所述靶标可见性;

c.对人眼可见的标靶进行数量统计。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