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索套及氧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1839发布日期:2019-03-08 18:15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线束索套及氧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氧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氧传感器用的线束索套以及设置有该线束索套的氧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有效地控制汽车尾气,减少其对环境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氧传感器是三元催化转换器减少发动机排气污染必不可少的元件,由于混合气的空燃比一旦偏离理论空燃比,三元催化剂对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合物(NOX)的净化能力将急剧下降。故在排气管中安装氧传感器,用以检测排气中氧的浓度,并向ECU(Enginecontrol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反馈信号,再由ECU控制喷油器喷油量的增减,使其保持在理论空燃比附近工作,从而使三元催化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而为了对氧传感器的尾部引出的电线组进行保护,一般会在电线组上套装一个线套,该线套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且能够耐高压并对电线组起到机械保护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氧传感器的线套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沿电线组进行前后蹿动,使得线套的口部被磨损破坏,同时,线套前后蹿动时,容易使氧传感器尾部的电线组暴露在外面,既影响美观,又容易使外部灰尘、水分通过氧传感器的尾部进入氧传感器内,就会影响氧传感器的检测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氧传感器的线套发生蹿动,且防止外部灰尘、水分通过氧传感器尾部进入氧传感器内部的线束索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线套发生蹿动,且防止外部灰尘、水分通过尾部进入内部的氧传感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索套,其中,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多个沿自身的轴向延伸设置的线槽,多个线槽沿本体的周向分布,线槽包括开口部和卡合部,开口部连通本体的外圆周面和卡合部,且在本体的轴向横截面上,开口部的宽度小于卡合部的宽度。

由上可见,线束索套用于与氧传感器尾部引出的电线组进行连接,其主要是通过本体上的线槽与电线组的电线进行卡合,使得线束索套被固定在氧传感器的尾部上,此外,线束索套还用于与氧传感器的线套进行连接,进而使得线套被固定在线束索套上,防止氧传感器在使用时,线套相对电线组进行蹿动,进而避免线套的口部被磨损,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氧传感器尾部的电线组暴露在外面,既保证氧传感器的美观,又能够防止外部灰尘、水分通过氧传感器的尾部进入氧传感器内,保证氧传感器的检测的灵敏度。氧传感器的电线组的电线能够通过开口部卡合到卡合部内,进而实现电线和线束索套之间固定,而将开口部的宽度设置成小于卡合部的宽度,使得电线卡合到卡合部内而不易从开口部脱出,进而保证电线和线束索套之间连接的紧固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本体的外圆周面与本体的端面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倒角,且第一倒角为外倒角。

由上可见,设置第一倒角,使得本体的外圆周面与本体的端面的连接处呈楔面设置,以便于氧传感器的线套套装在线束索套上。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本体的中部沿本体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通孔,多个线槽位于通孔的周向上。

由上可见,通孔与线槽具有相同的功能作用,其主要用于容纳电线组的电线,使得电线组的电线能够根据自身相对于线束索套的位置选择卡合在线槽内或安装在通孔内,使得线束索套的安装和电线组的电线分布更加合理。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通孔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倒角,且第二倒角为内倒角。

由上可见,由于通孔的结构不同于线槽,其不具有开口,使得电线组的电线无法通过卡合的方式安装在通孔内,而通过在通孔的两端设置第二倒角,使得通孔的两端的入口处呈楔面设置,进而使得电线组的电线能够更加方便的安装到线束索套的通孔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线槽的数量为四个。

由上可见,由于现有的氧传感器的电线组主要包括两条加热线、一条信号线和一条接地线,通过在线束索套的周向上设置四个线槽,使得电线组与线束索套之间的连接更加的合理,提高氧传感器的美观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本体由硅胶或氟橡胶制成。

由上可见,由于氧传感器只有在高温时其特性才能充分体现,所以采用硅胶或氟橡胶等耐高温材料制成的线束索套,既能够保证线束索套的耐高温性能,又能够使得线束索套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得线束索套能够在高温下依旧保证自身与电线组、氧传感器的线套连接的可靠性,还能够使得电线组与线束索套的安装更加方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氧传感器,包括第一本体、线束索套和线套,线套套装在第一本体的尾部的电线组上,其中,线套的一端套装在线束索套上,线束索套与尾部邻接,线束索套包括第二本体,第二本体具有多个沿自身轴向延伸设置的线槽,线槽沿第二本体的周向分布,且电线组的一根电线位于一个线槽内。

由上可见,线束索套用于与氧传感器尾部引出的电线组进行连接,其主要是通过本体上的线槽与电线组的电线进行卡合,使得线束索套被固定在氧传感器的尾部上,此外,线束索套还用于与线套进行连接,进而使得线套被固定在线束索套上,防止氧传感器在使用时,线套相对电线组进行蹿动,进而避免线套的口部被磨损,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氧传感器尾部的电线组暴露在外面,既保证氧传感器的美观,又能够防止外部灰尘、水分通过氧传感器的尾部进入氧传感器内,保证氧传感器的检测的灵敏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本体的外圆周面与本体的端面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且倒角为外倒角。

由上可见,设置第一倒角,使得本体的外圆周面与本体的端面的连接处呈楔面设置,以便于线套套装在线束索套上。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本体的中部沿第二本体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通孔,多个线槽位于通孔的周向上。

由上可见,通孔与线槽具有相同的功能作用,其主要用于容纳电线组的电线,使得电线组的电线能够根据自身相对于线束索套的位置选择卡合在线槽内或安装在通孔内,使得线束索套的安装和电线组的电线分布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氧传感器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氧传感器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氧传感器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氧传感器实施例的线束索套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氧传感器实施例的线束索套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氧传感器实施例的线束索套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氧传感器100包括本体1、线套2和线束索套3,线套2套装在本体1的尾部的电线组11上,且线套2的一端套装在线束索套3上,线束索套3与本体1的尾部邻接。

线束索套3包括本体30,本体30具有多个沿自身轴向延伸设置的线槽31,且线槽31沿本体30的周向分布。电线组11的一根电线111位于一个线槽31内。

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线槽31包括开口部311和卡合部312,开口部311连通本体30的外周表面和卡合部312,且在本体30的轴向横截面上,开口部311的宽度W1小于卡合部的宽度W2。开口部311用于使电线组11的电线111能够通过该开口部311卡合到卡合部312内,进而实现电线111与线束索套3之间的固定,而将开口部311的宽度W1设置成小于卡合部312的宽度W2,使得电线111能够卡合到卡合部312内而不易从开口部311脱出,进而保证电线111与线束索套3之间连接的紧固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线槽31的数量为四个。由于现有的氧传感器100的电线组 11的电线111主要有四条,包括两条加热线、一条信号线和一条接地线,所以通过在线束索套3的周向上设置四个线槽31,使得电线组111与线束索套31之间的连接更加的合理,提高氧传感器100的美观度。

此外,本体30的中部沿自身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通孔32,通孔32 贯穿本体30,且多个线槽31位于通孔32的周向上。优选地,通孔32的两端设置有倒角321,且倒角321为内倒角。通孔32与线槽31具有相同的功能作用,其主要用于容纳电线组11的电线111,使得电线组11的电线111能够根据自身相对于线束索套3的位置选择卡合在线槽31内或安装在通孔32内,使得线束索套3的安装和电线组11的电线111分布更加合理。另外,由于通孔32的结构不同于线槽31,其不具有开口,使得电线组11的电线111无法通过卡合的方式安装在通孔31内,只能从通孔32 的端部敞口穿进通孔32内,而通过在通孔32的两端设置倒角321,使得通孔32的两端的入口处呈楔面设置,进而使得电线组11的电线111能够更加方便的安装到线束索套3的通孔32内。

本体30的外圆周面与本体30的端面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33,且倒角 33为外倒角。通过设置倒角33,使得本体30的外圆周面与本体30的端面的连接处呈楔面设置,以便于线套2套装在线束索套3上。此外,本体 30由耐高温材料制成,优选地,本体30由硅胶或氟橡胶制成。由于氧传感器100只有在高温时其特性才能充分体现,所以采用硅胶或氟橡胶等耐高温材料制成的线束索套3,既能够保证线束索套3的耐高温性能,又能够使得线束索套3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得线束索套3能够在高温下依旧保证自身与电线组11、线套2连接的可靠性,且还能够使得电线组 11与线束索套3的安装更加方便。

由上述方案可见,线束索套用于与氧传感器尾部引出的电线组进行连接,其主要是通过本体上的线槽与电线组的电线进行卡合,使得线束索套被固定在氧传感器的尾部上,此外,线束索套还用于与线套进行连接,进而使得线套被固定在线束索套上,防止氧传感器在使用时,线套相对电线组进行蹿动,进而避免线套的口部被磨损,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氧传感器尾部的电线组暴露在外面,既保证氧传感器的美观,又能够防止外部灰尘、水分通过氧传感器的尾部进入氧传感器内,保证氧传感器的检测的灵敏度。可见,通过对氧传感器的线束索套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该线束索套以及安装有该线束索套的氧传感器均能够防止氧传感器上线套发生蹿动,且防止外部灰尘、水分通过氧传感器的尾部进入氧传感器的内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