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4921发布日期:2020-05-01 22:0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检测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热电元件和透镜阵列的人体检测器被广泛使用。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各个透镜将红外线集聚到热电元件的受光面。下述专利文献1的图3公开的人体检测器所具备的透镜阵列(1)具有共计26个透镜,在最外周部具有14个透镜,在其内侧具有8个透镜,进一步在其内侧具有4个透镜。根据该透镜阵列(1),如该文献的图1那样,检测光束(5)分布在检测区域(7)中。上述括号内表示该文献中的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613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人体检测器在其视野中具有能够检测人体的存在的检测区和无法检测人体的存在的盲区。各个检测区相当于透镜阵列的各透镜的光路。盲区相当于相邻的检测区之间的空间。检测区及盲区随着远离人体检测器而扩大。如果从人体可能存在的检测区到人体检测器的距离不远,则盲区的大小比人体的尺寸小,因此不会产生问题。

然而,有时从检测区域到人体检测器的距离远。若从检测区域到人体检测器的距离长,则盲区可能变得比人体的尺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检测处于盲区内的人体这样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增多透镜阵列所具有的透镜的数量这样的对策。然而,若增多透镜阵列所具有的透镜的数量,则会产生以下这样的其他问题。透镜阵列大型化。透镜阵列的用途特殊化。透镜阵列的通用性下降。透镜阵列的成本变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无法检测人体的盲区的人体检测装置、以及具备该人体检测装置的照明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人体检测装置具备:第一人体检测器,其具有第一视野;第二人体检测器,其具有比所述第一视野小且至少部分与第一视野重叠的第二视野;以及位置调整单元,其调整第二视野相对于第一视野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照明器具和上述人体检测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无法检测人体的盲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以及具备该人体检测装置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具有透镜阵列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的人体检测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透镜阵列的主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人体检测器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人体检测器的检测区以及盲区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视野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使用例的侧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视野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的视野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各图中通用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以及具备该人体检测装置1的照明装置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0具备人体检测装置1和照明器具11。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1能够优选用作室内或室外的照明器具。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1能够用作投光器。照明器具11例如能够在网球场、运动场、高尔夫练习场、停车场、工厂、仓库、体育馆、泳池等中使用。照明器具11能够配置成从斜方向对地面或地板面照射光。作为变形例,照明器具11例如也能够用作工厂、仓库、体育馆、竞技设施等的高顶棚用照明器具。即,照明器具11也可以安装在顶棚的附近,能够用于朝向正下方放射光的用途。

照明器具11具备器具主体12、光源13、散热器14、透光性罩15、电源部16以及主体支承器17。光源13、散热器14、透光性罩15以及电源部16安装于器具主体12。主体支承器17对器具主体12进行支承。

光源13设置有至少1个即可。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有4个光源13。光源13例如也可以具备使用了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元件。在图示的例子中,光源13具备板上芯片(cob)类型的led封装。作为变形例,光源13例如也可以具备表面安装型led封装、炮弹型led封装、带配光透镜的led封装、芯片级封装的led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其他变形例,光源13例如也可以具备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半导体激光器等。

散热器14位于光源13的背面侧。散热器14使由光源13产生的热向周围的空气耗散。散热器14具备多个翅片。散热器14配置于器具主体12的内部空间。器具主体12具有多个开口。通过这些开口,空气能够在器具主体12的内部空间与器具主体12的外部空间之间流通。

透光性罩15覆盖光源13。从光源13发出的光透过透光性罩15,向外部空间放射。透光性罩15使从光源13发出的光进行规则透射或漫透射。通过具备透光性罩15,能够防止污垢附着于光源13。透光性罩15例如可以是玻璃制,也可以由聚碳酸酯这样的树脂材料制作。

电源部16相对于光源13在相反侧安装于器具主体12。电源部16具备将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电源电路。从电源部16向光源13供给的直流电力使光源13点亮。作为变形例,照明器具11也可以不具备电源部16。即,照明器具11也可以从设置于照明器具11的外部的电源部接受直流电力的供给。

主体支承器17具有基座部17a和从基座部17a突出的一对支架部17b。基座部17a例如固定于建筑物、支柱、地面、地板等。器具主体12通过螺栓18固定于一对支架部17b。当拧松螺栓18时,器具主体12能够以螺栓18为中心旋转。当在使器具主体12旋转后再次紧固螺栓18时,能够改变器具主体12相对于主体支承器17的固定角度。这样,能够调整照明器具11的投光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以基座部17a成为水平的姿势配置了主体支承器17,但也可以以基座部17a成为垂直或倾斜的姿势配置主体支承器17。

照明器具11具备角度规19。角度规19具有用于显示器具主体12相对于主体支承器17的角度的刻度。根据角度规19,能够获知器具主体12相对于主体支承器17的角度,因此能够获知照明器具11的投光方向的角度。

在器具主体12安装有托架20。在托架20安装有人体检测装置1。人体检测装置1能够与器具主体12成为一体地相对于主体支承器17旋转。人体检测装置1经由电缆21与电源部16连接。来自电源部16的电力经由电缆21供给至人体检测装置1。来自人体检测装置1的检测信号经由电缆21输入到电源部16。

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第一人体检测器2a、第二人体检测器2b、遮光罩5以及位置调整装置7。遮光罩5用于覆盖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周围,以免从照明器具11放射的光入射到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受光部。关于位置调整装置7将后述。

图2是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主视图。图2是从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平行的方向观察的图。第一人体检测器2a具备透镜阵列3a以及框体4a。透镜阵列3a设置于框体4a的一个面。第二人体检测器2b具备透镜阵列3b以及框体4b。透镜阵列3b设置于框体4b的一个面。在框体4a、4b的内部分别配置有后述的红外线传感器6。

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相互邻接地配置。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中心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中心的距离例如可以为1cm至10cm左右。

图3是具有透镜阵列3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人体检测器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透镜阵列3的主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人体检测器2的侧视图。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具有与图3至图5所示的人体检测器2类似的结构。因此,作为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说明,以人体检测器2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3以及图5所示,人体检测器2具备红外线传感器6。红外线传感器6具有接收红外线的受光面6a。本实施方式中的红外线传感器6是具有热电元件的热电型的红外线传感器。取而代之,例如也可以将利用热电堆的热电动势型的红外线传感器、导电型的红外线传感器、热膨胀型的红外线传感器中的任一个用作红外线传感器6。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过受光面6a的中心的受光面6a的法线称为人体检测器2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光轴”。如图5所示,在人体检测器2中,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与人体检测器2以及红外线传感器6的光轴ax一致。

如图4所示,透镜阵列3具有多个透镜3a、3b、3c。透镜3a、3b、3c分别构成为向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集聚红外线。透镜阵列3的外形从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的方向观察呈圆形。透镜3a、3b、3c分别是聚光透镜。透镜3a、3b、3c也可以分别是凸透镜。透镜3a、3b、3c也可以分别是非球面透镜。透镜3a、3b、3c也可以分别是菲涅耳透镜。

透镜阵列3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材料制作。透镜阵列3的材料例如也可以是聚乙烯。透镜阵列3例如也可以通过注射成形法或压缩成形法制造。透镜阵列3的材料例如也可以含有二氧化钛或氧化锌这样的颜料。

从与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观察,透镜阵列3的外形为圆形。图示的例子的透镜阵列3具有8个透镜3a、8个透镜3b、4个透镜3c。透镜3a位于距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最远的最外周部。透镜3a沿着周向均等地配置。即,透镜3a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以45度间隔配置。透镜3b相对于透镜3a位于内侧。透镜3b沿着周向均等地配置。即,透镜3b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以45度间隔配置。透镜3c相对于透镜3b位于内侧。透镜3c位于距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最近的最内周部。透镜3c沿着周向均等地配置。即,透镜3c绕透镜阵列3的中心线以90度间隔配置。在该透镜阵列3中,从中心朝向外侧,透镜3c、透镜3b和透镜3a配置成三层的环状。

图6是用于说明人体检测器2的检测区以及盲区的图。图6是从水平方向观察的图。图6是示意性的图。图6中的尺寸比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比。在图6中,极其夸张地绘制了人体检测器2的尺寸。

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如下所述。人体检测器2的透镜阵列3具备多个透镜31。透镜阵列3被表示为剖视图。平面100是有可能被人体检测器2检测的人站立的地面或地板面。从平面100到人体检测器2的距离例如可以为几m到20m左右。

人体检测器2具有多个检测区70。人体检测器2具有的多个检测区70所分布的空间相当于人体检测器2的视野。各个检测区70与从平面100分别通过透镜阵列3的多个透镜31到达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的各个红外线的光路对应。盲区80相当于相邻的检测区70之间的空间。在人体检测器2的视野中,存在多个检测区70和盲区80。检测区70及盲区80随着距人体检测器2的距离变长而扩大。人体检测器2能够检测存在于检测区70内的人体200。人体检测器2无法检测存在于盲区80内的人体300。这是因为来自存在于盲区80内的人体300的红外线无法到达红外线传感器6的受光面6a。

此外,在红外线传感器6例如具备在受光面6a具有4个矩形的受光电极的四元型(quadtype)的热电元件的情况下,各个检测区70实际上构成为具有与该受光电极的形状对应的矩形截面的4个分区的集合。关于这一点,在图6以及后述的图中,为了简化附图,简化地表示各个检测区70的形状。另外,红外线传感器6所具备的热电元件并不限定于四元型,当然也可以是单元型(singletype)、双元型(dualtype)、双孪型(dualtwintype)等任意的热电元件。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野的图。图7是示意性的图。图7中的尺寸比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比。图7中的l1是第一人体检测器2a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之间的距离。例如,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中心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中心的距离相当于距离l1。距离l1例如为1cm至10cm左右。

第一人体检测器2a具有第一视野9a。第二人体检测器2b具有至少部分与第一视野9a重叠的第二视野9b。第二视野9b小于第一视野9a。即,第二视野9b的视场角β小于第一视野9a的视场角α。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野9a以及第二视野9b分别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圆锥状的形状。作为变形例,第一视野9a以及第二视野9b也可以分别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四棱锥状的形状。

图7中的l2是有可能由人体检测装置1检测的人站立的平面100上的第一视野9a的宽度。l3是平面100上的第二视野9b的宽度。从平面100到人体检测装置1的距离例如可以为几m到20m左右。在该情况下,宽度l2、l3可能为10m到几十m左右。这样,在实际的尺寸比中,相对于距离l1,宽度l2、l3压倒性地大。因此,在图6的状态下,实际上,视为实质上整个第二视野9b与第一视野9a重叠。

作为变形例,第二视野9b也可以具有不与第一视野9a重叠的部分。即,第二视野9b的一部分也可以超出第一视野9a外。优选第二视野9b的大部分与第一视野9a重叠。但是,第二视野9b的一半以上与第一视野9a重叠即可。

图8以及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的使用例的图。图8是立体图,图9是侧视图。图8以及图9示出了以照明器具11从斜上方的方向对平面100照射光的方式设置照明装置10的例子。图8以及图9是示意性的图。图8以及图9中的尺寸比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照射区域101表示在照明器具11点亮时来自照明器具11的光照射到平面100的区域。通过从斜上方的方向对平面100照射光,照射区域101成为椭圆形。在图9中在平面100之下绘制的照射区域101表示从正上方观察平面100时的照射区域101的形状。平面100与第一视野9a相交的区域的形状也为椭圆形。平面100与第二视野9b相交的区域的形状也为椭圆形。通过如图8以及图9那样配置第一视野9a以及第二视野9b,能够检测处于照射区域101的人。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侧视图。图10是从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垂直的方向观察的图。在图10中,为了便于观察附图,对于遮光罩5采用剖视图。

如图10所示,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位置调整装置7。位置调整装置7是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的位置调整单元的例子。位置调整装置7具有臂部7a以及支承轴7b。臂部7a具有以不能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框体4a旋转的方式固定的第一端部以及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连结的第二端部。臂部7a的第二端部经由支承轴7b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连结。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能够相对于臂部7a以支承轴7b为中心旋转。当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以支承轴7b为中心旋转时,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之间的角度θ变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角度θ称为“光轴间角度θ”。

通过调整光轴间角度θ,能够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拧松未图示的螺钉而使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能够以支承轴7b为中心旋转,通过紧固该螺钉而将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以不能相对于臂部7a旋转的方式固定。成为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旋转轴的支承轴7b与照明器具11中的器具主体12相对于主体支承器17的旋转轴平行。

图10示出了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不平行的状态。代替这样的状态,位置调整装置7也能够使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成为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平行的状态。即,位置调整装置7也能够使光轴间角度θ成为0度。

角度规22显示光轴间角度θ。角度规22具有设置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的刻度和设置于臂部7a的箭头。通过读取该箭头所指的刻度,能够获知光轴间角度θ。

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框体4a使用第一螺钉23以及第二螺钉24固定于托架20,该托架20固定于照明器具11的器具主体12。在框体4a形成有具有以第一螺钉23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的长孔25。第二螺钉24插入到长孔25。当拧松第一螺钉23以及第二螺钉24时,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框体4a能够以第一螺钉23为中心旋转。当框体4a以第一螺钉23为中心旋转时,第二螺钉24相对于长孔25的相对位置沿着长孔25的长度方向移动。当框体4a旋转时,人体检测装置1整体上旋转。当再次紧固第一螺钉23以及第二螺钉24时,框体4a在该位置相对于托架2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这样调整人体检测装置1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器具主体12的安装角度。

如果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与照明器具11的光轴平行,则照明器具11的照射区域与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野一致。在该使用方式中,例如,能够通过人体检测装置1检测到从外部进入到照明器具11的照射区域中的人的身体而使照明器具11点亮。相反,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也可以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光轴不平行。在该使用方式中,例如,在人的通路中,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野也可以配置在照明器具11的照射区域的近前。由此,在人进入照明器具11的照射区域的近前的位置,人体检测装置1能够检测到人,使照明器具11点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具备能够调整人体检测装置1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器具主体12的安装角度的上述机构,能够应对任意的使用方式。

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没有调整人体检测装置1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器具主体12的安装角度的机构。例如,人体检测装置1也可以以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与照明器具11的光轴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器具主体12。以下,原则上,设为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与照明器具11的光轴平行来进行说明。

遮光罩5经由支承轴5a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框体4a连结。支承轴5a与支承轴7b平行。遮光罩5能够以支承轴5a为中心相对于框体4a旋转。通过使遮光罩5以支承轴5a为中心旋转,能够调整遮光罩5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固定角度。通过调整遮光罩5的固定角度,能够根据光轴间角度θ等来将遮光罩5的位置调整成更适当的位置。作为变形例,遮光罩5也可以固定为不能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旋转。

如图2所示,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a具有在外周侧沿着周向以等间隔排列成环状的多个透镜3d以及在内周侧沿着周向以等间隔排列成环状的多个透镜3e。在透镜阵列3a中,从中心朝向外侧,透镜3e和透镜3d配置成双层的环状。作为变形例,透镜阵列3a也可以如上述的透镜阵列3那样具备配置成三层的环状的透镜组。

如图2所示,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b具有在外周侧沿着周向以等间隔排列成环状的多个透镜3f以及在内周侧沿着周向以等间隔排列成环状的多个透镜3g。在透镜阵列3b中,从中心朝向外侧,透镜3g和透镜3f配置成双层的环状。作为变形例,透镜阵列3b也可以如透镜阵列3那样具备配置成三层的环状的透镜组。

图11以及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野的立体图。图11以及图12表示图8以及图9那样的使用例的情况下的人体检测装置1的视野。在图11以及图12中,与图9相同,照明装置10从右斜上方的方向对平面100照射光。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也相对于平面100倾斜。

在图11以及图12中,用虚线椭圆表示的第一视野9a表示三维空间中的第一视野9a与平面100相交的区域。在图11以及图12中,用虚线椭圆表示的第二视野9b表示三维空间中的第二视野9b与平面100相交的区域。

第一人体检测器2a具有多个第一检测区71。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多个第一检测区71分布于第一视野9a的外周。各个第一检测区71是由位于透镜阵列3a的最外周的各个透镜3e形成的检测区。在图11以及图12中,用椭圆表示的各个第一检测区71表示三维空间中的各个第一检测区71与平面100相交的区域。在由多个第一检测区71包围的内侧的区域分布有由透镜阵列3a的多个透镜3d形成的检测区,但在图11以及图12中省略图示。第一检测区71的数量与透镜3e的数量相等。但是,由于图11以及图12是示意性的图,因此这些图所示的第一检测区71的数量有可能与图2所示的透镜3e的数量不一致。

第二人体检测器2b具有多个第二检测区72。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多个第二检测区72分布于第二视野9b的外周。各个第二检测区72是由位于透镜阵列3b的最外周的各个透镜3f形成的检测区。在图11以及图12中,用椭圆表示的各个第二检测区72表示三维空间中的各个第二检测区72与平面100相交的区域。在由多个第二检测区72包围的内侧的区域分布有由透镜阵列3b的多个透镜3g形成的检测区,但在图11以及图12中省略图示。第二检测区72的数量与透镜3f的数量相等。但是,由于图11以及图12是示意性的图,因此这些图所示的第二检测区72的数量有可能与图2所示的透镜3f的数量不一致。

图11表示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平行时的状态,即光轴间角度θ为0度时的状态。如图11所示,第一人体检测器2a具有盲区81、82。盲区81、82是相邻的第一检测区71彼此之间的空间。由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相对于平面100倾斜,因此远离人体检测装置1的位置的盲区81比靠近人体检测装置1的位置的盲区82大。

盲区81可能比人体的尺寸大。如图11所示,例如,当从第一视野9a外走进来的人400不通过第一检测区71而通过盲区81进入第一视野9a时,第一人体检测器2a有可能无法检测到人400的身体。因此,有可能人体检测装置1无法立即检测到从外部进入到第一视野9a的人400。

当从光轴间角度θ为0度的状态起如图10那样调整光轴间角度θ时,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向图11中的左方向移动。结果,成为图12所示的状态。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至少一个第二检测区72与至少一个盲区81重叠。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假设从第一视野9a外走进来的人400不通过第一检测区71而通过盲区81进入第一视野9a。通过与该盲区81重叠的第二检测区72,第二人体检测器2b能够检测该人400的身体。这样,能够降低产生人体检测装置1无法立即检测到从外部进入到第一视野9a的人400的现象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人体检测装置1配置于远离有可能有人的平面100的位置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人体检测装置1以相对于平面100倾斜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增多透镜阵列3a、3b所具有的透镜的数量地减少人体检测装置1无法检测人体的盲区。因此,由于不需要大型的透镜阵列3a、3b或者特殊的透镜阵列3a、3b,因此,能够使用通用性高且低成本的透镜阵列3a、3b来实现上述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装置7能够不移动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位置而移动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位置。因此,位置调整装置7能够不移动第一视野9a的位置而移动第二视野9b的位置。较宽的第一视野9a与想要检测人体的区域、例如照明器具11的照射区域相匹配地配置,因此移动的必要性低。通过使较窄的第二视野9b的位置移动到适当的位置,能够得到上述那样的效果。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装置7能够在维持整个第二视野9b与第一视野9a重叠的状态的同时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使第二视野9b容易地移动到第一视野9a中的需要由第二人体检测器2b对盲区进行补偿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装置7,通过调整光轴间角度θ,能够使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沿图11以及图12中的“第一方向”移动。第一视野9a具有第一缘部91和隔着第一视野9a的中心位于第一缘部91的相反侧的第二缘部92。图11所示的位置关系相当于第二视野9b距第一缘部91比距第二缘部92近的第一位置关系。图12所示的位置关系相当于第二视野9b距第二缘部92比距第一缘部91近的第二位置关系。由于能够如上述那样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使第二视野9b容易地移动到第一视野9a中的需要由第二人体检测器2b对盲区进行补偿的位置。

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位置调整装置7构成为使上述相对位置也能够沿与图11以及图12中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例如,也可以是,位置调整装置7还具备与支承轴7b垂直的支承轴,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框体4b被支承为能够以该支承轴为中心旋转。

将位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透镜阵列3a的最外周的透镜3e的数量、即第一检测区71的数量设为“第一数量”。将位于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透镜阵列3b的最外周的透镜3f的数量、即第二检测区72的数量设为“第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数量”大于“第一数量”。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相邻的第二检测区72彼此之间的盲区的大小变得足够小。因此,在通过第二检测区72补偿了相邻的第一检测区71彼此之间的盲区81时,第二人体检测器2b能够更可靠地检测通过盲区81的人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被固定为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光轴平行,另一方面,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能够由位置调整装置7调整为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光轴不平行。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预先将较宽的第一视野9a与想要检测人体的区域、例如照明器具11的照射区域相匹配地固定。能够使第二视野9b容易地移动到该固定的第一视野9a中的需要由第二人体检测器2b对盲区进行补偿的位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将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固定为相对于照明器具11的光轴平行。

根据照明器具11所具备的角度规19,能够获知照明器具11的光轴相对于平面100的倾斜角度(以下,称为“投光角度”)。投光角度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相对于平面100的倾斜角度相等。因此,角度规19相当于显示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或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相对于平面100(地面或地板面)的倾斜角度相关的信息的单元。显示光轴间角度θ的角度规22相当于显示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和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之间的角度相关的信息的单元。

当为了改变照明器具11的投光方向而使器具主体12相对于主体支承器17旋转时,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相对于平面100的倾斜角度也发生变化。于是,平面100上的第一视野9a与第二视野9b的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因此光轴间角度θ的适当的值也发生变化。例如,也可以在角度规22或角度规19的附近设置表示与投光角度对应的、光轴间角度θ的适当的值的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根据投光角度来调整光轴间角度θ的作业。另外,人体检测装置1也可以具备自动调整光轴间角度θ的机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检测投光角度的传感器,根据检测出的投光角度,通过致动器自动地调整光轴间角度θ。

人体检测装置1也可以以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光轴ax1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光轴ax2中的至少一方与平面100垂直的姿势使用。例如,也可以通过位置调整装置7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以使第二视野9b接近第一视野9a的外周中的人通过的可能性高的位置(例如人的入口)。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的框图。如图13所示,照明装置10具备开关元件27。开关元件27对从电源部16向光源13供电的路径进行开闭。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分别在检测到人体的存在时,输出人体检测信号。人体检测装置1具备接收来自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人体检测信号的控制电路28。控制电路28根据来自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人体检测信号,切换开关元件27的接通及断开,从而控制光源13的点亮、熄灭、调光等。例如,控制电路28也可以在从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中的至少一方接收到人体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光源13点亮。控制电路28也可以在第一人体检测器2a以及第二人体检测器2b均未输出人体检测信号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使光源13熄灭。

本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装置7通过调整第二人体检测器2b自身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位置来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代替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使用如下位置调整单元,该位置调整单元能够通过使用例如反射镜这样的光学元件调整入射到第一人体检测器2a或第二人体检测器2b的红外线的光路来调整第二视野9b相对于第一视野9a的相对位置。在这样的位置调整单元中,不需要调整第二人体检测器2b自身相对于第一人体检测器2a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两个人体检测器2的人体检测装置1为例进行了说明。也能够代替该例而构成具备三个或三个以上人体检测器2的人体检测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人体检测装置1应用于照明器具11的控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利用人体检测装置1进行控制的对象并不限定于照明器具11。例如,也可以将利用了人体检测装置1的控制应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换气装置、数字标牌、电视机、防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附图标记说明

1人体检测装置;2人体检测器;2a第一人体检测器;2b第二人体检测器;3、3a、3b透镜阵列;3a、3b、3c、3d、3e、3f、3g透镜;4a、4b框体;5遮光罩;6红外线传感器;7位置调整装置;7a臂部;7b支承轴;9a第一视野;9b第二视野;10照明装置;11照明器具;12器具主体;13光源;14散热器;15透光性罩;16电源部;17主体支承器;19、22角度规;27开关元件;28控制电路;31透镜;70检测区;71第一检测区;72第二检测区;80、81、82盲区;100平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