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定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含油量精准鉴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54107发布日期:2018-08-24 20:2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油菜遗传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产油量。在育种过程中油菜种质的含油量是选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油菜种子含油量的遗传研究认为,油菜种子含油量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主要受母体基因型决定,控制含油量的基因具有加性和显性作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并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受大量的因素控制且较为复杂,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均对含油量造成影响,油菜成熟后期受高温逼熟可能会导致种子皱缩、不饱满,成熟度较差,也会对含油量造成影响。

同一基因型的油菜种质在不同年度和不同地域,含油量差异较大且重复性差,这就对以高含油量为育种目标的油菜育种造成了困难;此外,对含油量表型进行准确的鉴定是含油量相关标记筛选和qtl定位的前提条件。因此,通过油菜种植方法的实施就能实现油菜含油量的精准鉴定对含油量选育及其相关标记筛选和qtl定位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油菜含油量受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较大,在含油量相关研究中,为获得可靠的含油量表型数据,可对种植地域和环境进行选择并通过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调节。

现有的油菜含油量筛选种植方法是按照常规油菜田间试验种植方法进行,并未就含油量鉴定方法进行专门设计。存在以下不足:种植密度大,难以保证植株间的透光、透气性;供水不足,未能保证油菜油脂合成期间墒间、墒内土壤水份的一致性;含油量分析时未按照生育期的差异进行划分,油菜的生育期差异大油菜含油量相差也很大,是含油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油菜含油量受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含油量筛选鉴定过程中通过对种植地域和环境进行选择并通过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调节,有利于油菜种子含油量稳定表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特定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含油量精准鉴定方法,为高含油量育种研究和含油量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提供可靠的群体材料,以有效稳定地进行油菜含油量筛选评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特定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含油量精准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适宜播种季节选择光照适宜、灌溉便利的地块播种;

2)深开沟0.35-0.45m,墒宽2-3m,稀植,苗行间距0.5-0.7m,株距0.4-0.6m,油菜初花后保持沟中持水0.05-0.15m深,直至收获;

3)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初花期的株系材料,在初花期时挂牌,标记初花时间,初花期差异2-3天视为同一类材料,收获足量种子进行含油量分析,在同一类材料间进行含油量比较;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初花期的品系材料、品种材料以及株系材料,根据生育期的不同,调整播种期,使初花期差异不超过2-3天,收获足量种子进行含油量分析,在同一类材料间进行含油量比较。

本发明通过选择光照适宜的地理环境、灌溉便利的地块并结合相应的大田管理措施进行栽培管理,减小环境因素对含油量的影响,实现不同遗传背景材料在脂肪酸合成的生殖生长期间光、温、水等条件的稳定性。通过该种植方法收获的油菜种子经近红外分析,在不同年度间油菜含油量稳定,同一材料间含油量的差异受环境干扰小,株间差异接近于真实值,成功实现了含油量的精准鉴定,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油菜种质含油量的真实水平,进而为高含油量为目标的育种提供准确的筛选方法。另一方面,所采用的大田种植方法能够对分离群体中单株种质的含油量高低进行准确区分、测定,从而为含油量相关标记的筛选和qtl定位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

本发明解决了含油量株间差异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含油量种质的筛选,有利于高含油量分子标记发掘的表观鉴定,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油菜种质含油量的真实水平。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能充分体现油菜种质的含油量的真实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特定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含油量精准鉴定方法,方法如下:

1)在种植季节选择气温、光照强度适宜、无遮光、灌溉便利的田块播种育苗。在我国西南地区,最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最优播种时期为10月5-15日,既可保证油菜初花期无冻害,又能避免灌浆期高温逼熟;

2)深开沟0.35-0.45m,墒宽2-3m,稀植,苗行间距0.5-0.7m,株距0.4-0.6m,尽量减少油菜植株间相互遮蔽;油菜初花后保持沟中持水0.05-0.15m深,以保证油菜生殖生长期间墒间、墒内土壤水份的一致性,直至收获;

3)对不同生育期、特别是不同初花期的株系材料,在初花期时挂牌,标记初花时间,初花期差异2-3天视为同一类材料,收获足量种子(通常为5-10g)进行含油量分析,在同一类材料间进行含油量比较。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初花期的品系材料、品种材料以及分类后的株系材料,根据生育期的不同,调整播种期,使初花期差异不超过2-3天,收获足量种子(通常为5-10g)进行含油量的分析,在同一类材料间进行含油量比较。

实施例2

一种特定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含油量精准鉴定方法,步骤如下:

1)对选育获得的高含油材料p3、中含油材料p48、低含油量材料p65及其杂交f1代分别进行播种,播种日期为10月15日;

2)深开沟0.35m,墒宽2m,行间距0.7m,株间距0.5m,稀植穴播,每穴5-6粒种子,定苗时留苗2株;在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灌溉;油菜初花后保持沟中持水0.1m深直至收获,其它种植管理与常规种植相同。

3)对不同生育期,特别是不同初花期的株系材料,在初花期时挂牌,标记初花时间,初花期差异2-3天视为同一类材料,收获5-10g种子,每个材料取30个单株进行含油量测定,三次重复。

对照参照现有技术的常规种植方法,含油量分析结果如下:

常规种植的高含油材料p3单株含油量在43.92%~49.11%,平均含油量为47.18%;

采用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的高含油材料p3单株含油量在52.51%~54.16%,平均含油量为53.55%;

常规种植的中含油材料p48单株含油量在38.93%~46.54%,平均含油量为43.58%;

采用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的中含油材料p48单株含油量在47.51%~49.50%,平均含油量为48.99%;

常规种植的低含油材料p65单株含油量在35.73%~40.19%,平均含油量为37.85%;

采用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的低含油材料p65单株含油量在42.89%~44.68%,平均含油量为43.38%;

常规种植的高含油量p3×中含油量p48杂交的f1代单株含油量在38.43%~52.90%,平均含油量为45.87%;

采用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的高含油量p3×中含油量p48的杂交f1代单株含油量在52.43%~54.96%,平均含油量为53.30%;

常规种植的高含油量p3×低含油量p65的杂交f1代单株含油量在35.99%~47.44%,平均含油量为43.16%;

采用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的高含油量p3×低含油量p65的杂交f1代单株含油量在46.30%~48.83%,平均含油量为47.55%;

常规种植的中含油量p48×低含油量p65的杂交f1代单株含油量在35.90%~43.98%,平均含油量为40.75%;

采用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的中含油量p48×低含油量p65的杂交f1代单株含油量在42.17%~44.48%,平均含油量为42.85%。

含油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现有技术的常规种植方法,同一基因型的油菜种质含油量变幅大且不能较好的体现含油量的真实水平,而采用本发明方法,油菜的含油量较为稳定、变幅小,能更准确的体现出油菜含油量水平,实现油菜含油量的精准鉴定。

实施例3

对生育期不同的三个油菜品种:云油杂15号(早熟)、云油杂10号(中熟)和云油杂12号(晚熟)进行含油量比较,通过同时播种和错时播种来调整初花期并收获种子,每个材料取30个单株进行含油量测定,三次重复。

按本发明方法规范种植油菜品种云油杂15号、云油杂10号和云油杂12号。一个处理为同时播种,于10月15日播种;另一个处理为云油杂12号于10月5日播种,云油杂10号于10月15日播种,云油杂15号于10月22号播种。

同时播种情况下,云油杂15号初花期为次年1月16日,云油杂10号初花期为次年2月2日,云油杂12号初花期为次年2月15日。平均含油量分别为43.22%,44.15%和44.02%。

调整播种期情况下,云油杂15号初花期为次年1月27日,云油杂10号初花期为次年1月28日,云油杂12号初花期为次年2月1日。平均含油量分别为45.34%,47.89%和52.11%。

含油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生育期,特别是不同初花期株系材料,根据生育期的不同,调整播种期,使其初花时间接近,更能准确的评价材料间的含油量差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