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81214发布日期:2018-10-16 20:35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用于快速高灵敏地检测葡萄糖。



背景技术:

糖尿病日益受到关注,血液中的葡萄糖检测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诊断和控制糖尿病的趋势,用于临床诊断和个人护理的精确的灵敏的血糖检测装置需求量成指数增长。检测血糖最广泛的方法是电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相对于声学、光学和化学发光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操作容易、响应时间更快以及便携式小型化等优点。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的核心技术是电极设计与加工。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及其高的反应活性等优异的性质,各种类型的纳米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碳质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葡萄糖传感器。虽然曾经的材料开发集中于增强灵敏度和检测极限,但是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材料还存在很多缺点,比如电极的制备工艺欠稳定、制备成本较高、涂层结合力较差等缺点。

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半导体纳米针二氧化钛和纳米锥结构导电聚吡咯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并且电极中纳米针二氧化钛与纳米锥聚吡咯之间还形成微区电场。本发明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结构稳定,纳米针二氧化钛和纳米锥聚吡咯与导电基材结合力强、对酶的吸附性好而且对葡萄糖的氧化反应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本发明的电极能够高效地检测葡萄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碱热处理、激光刻蚀和电化学方法在钛电极表面构建了一层具有高效应的葡萄糖传感器涂层,该涂层具有导电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和半导体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的微区特征。本发明的电极中纳米针二氧化钛具有较好的催化特性,同时纳米针二氧化钛与纳米锥聚吡咯之间还形成微区电场,能够进一步促进蛋白质的粘附,在电极表面能够高效地接枝蛋白酶(葡萄糖氧化酶)。本发明电极表面的涂层(纳米针二氧化钛和纳米锥聚吡咯)具有高的蛋白酶粘附特性和纳米锥结构的高检测灵敏性,实现了高灵敏度的葡萄糖检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应用。所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用于高效地检测葡萄糖。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包括钛电极,钛电极的表面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与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组成,每一个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与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相邻,每一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与区域之间为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接枝有能够检测葡萄糖的酶。所述能够检测葡萄糖的酶为葡萄糖氧化酶;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和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其中至少有一种区域为微区。所述微区是指区域的宽度(包括所有宽度)、直径和/或面积为微米级。

所述纳米锥结构聚吡咯为掺杂或未掺杂的纳米锥结构聚吡咯,优选为掺杂的纳米锥结构聚吡咯,所述掺杂的纳米锥结构聚吡咯为柠檬酸掺杂的纳米锥结构聚吡咯。

所述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和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其中至少有一种区域为多个独立区域;每一个独立区域为微区(即区域的宽度、直径和/或面积为微米级(≤1000μm),如:区域为长方形,则宽为微米级;区域为圆形,则直径为微米级等等)。

所述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与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形成微区电势差。

所述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为任意形状,如: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回路形等。当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和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都为多个独立区域时,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和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相间排列或周期性相间排列。当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为整体区域,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为多个独立区域时,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周期性排列,每一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的四周为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

所述纳米锥结构聚吡咯设置在氯掺杂的聚吡咯上,即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与钛电极之间沉积有氯掺杂的聚吡咯。

所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钛表面碱热处理

去除钛电极表面的氧化膜,得到预处理的钛电极;将预处理的钛电极置于装有naoh溶液的水热反应釜中进行碱热反应,钛电极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

(2)微图案的纳米针二氧化钛膜层构建

在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上形成凹槽,获得具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所述凹槽的深度与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的厚度相同;具体是指对钛电极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进行激光刻蚀,刻蚀掉部分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形成具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

(3)电沉积氯掺杂的聚吡咯

选用三电极模式,导电金属为对电极,步骤(2)中具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的钛电极为工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包含吡咯和氯离子的水溶液,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氯掺杂的聚吡咯沉积在具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膜层的凹槽图案中;

(4)纳米锥结构聚吡咯构建

选用三电极模式,导电金属为对电极,步骤(3)中沉积有氯掺杂的聚吡咯的钛电极为工作电极,电解质为包含吡咯和柠檬酸的缓冲溶液,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氯掺杂的聚吡咯上形成纳米锥结构柠檬酸掺杂的聚吡咯即纳米锥结构柠檬酸掺杂的聚吡咯沉积在凹槽图案中,获得具有纳米针结构二氧化钛和纳米锥结构聚吡咯的钛电极;

(5)接枝能够检测葡萄糖的酶:

将步骤(4)制备的钛电极上接枝能够检测葡萄糖的酶,得到得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

步骤(1)中所述碱热反应的温度为70~110℃;步骤(1)所述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4mol/l,优选2mol/l。

步骤(1)所述碱热处理的时间为12~36h,优选24h。

步骤(1)中去除钛电极表面的氧化膜是指将钛电极进行酸洗,所述酸洗溶液为氢氟酸和硝酸混合溶液。

所述酸洗时间为5~10min,优选7min。

步骤(1)中所述干燥的温度≤100℃。

步骤(2)中所述激光刻蚀的激光功率1~5w;激光扫描速度为50~300mm/s。所述凹槽为1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凹槽为多个时,凹槽阵列分布。总之,凹槽形成多个微区。

步骤(3)中所述电化学反应的电流为10~30ma/cm2;电化学反应的时间为10s~40s;

步骤(3)中所述氯离子的浓度为0.1~0.4mol/l,吡咯的浓度为0.1~0.3mol/l。

步骤(4)中所述电化学反应的电流为0.5~2.0ma/cm2;电化学反应的时间为10~50s,优选为20s;所述导电金属为铂、铜等;所述缓冲溶液为磷酸盐缓冲溶液;

步骤(4)中所述缓冲溶液的ph为6.8~7.2。

步骤(4)中所述吡咯的浓度为0.1~0.3mol/l,柠檬酸的浓度为0.05~0.3mol/l。

步骤(5)中所述能够检测葡萄糖的酶为葡萄糖氧化酶;步骤(5)的具体步骤为:将步骤(4)制备的钛电极浸泡于含有牛血清蛋白和葡萄糖氧化酶的pbs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反应,得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

步骤(5)中所述牛血清蛋白(牛血清蛋修饰葡萄糖氧化酶,提高酶的热稳定性和对蛋白酶等的抗性)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浓度分别为30~80g/l和10~50g/ml。

步骤(5)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4~8℃;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0~50min,优选30min。

所述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用于葡萄糖浓度检测。

步骤(2)中所述激光刻蚀是指在室温条件下,使用红外光纤激光打印机对钛电极表面的二氧化钛膜层进行刻蚀。通过软件设置激光路径,设置激光的功率和扫描速度,将纳米针二氧化钛膜层进行图案化加工,制备微区阵列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工艺简单、稳定,成本低,并且涂层(纳米针二氧化钛膜层和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原位生长于导电基材表面,具有较强的结合力、较低的界面电阻;

(2)本发明的电极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和纳米锥结构聚吡咯组成,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微区,纳米针二氧化钛和纳米锥结构聚吡咯间形成电势差,微区电场促进蛋白质的粘附,在电极表面能够高效地接枝葡萄糖氧化酶;

(3)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对葡萄糖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未接枝酶)的制备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未接枝酶)的扫面电子图像;a为纳米针二氧化钛,b为葡萄糖传感器电极,c为纳米锥聚吡咯(柠檬酸掺杂);

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未接枝酶)的元素分布图;左:扫描电子显微图,中:ti元素表面分布图,右:c元素表面分布图;

图4为实施例5中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检测的电流响应与葡萄糖的浓度关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4为未接枝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制备;实施例5为接枝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制备。

实施例1~4中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包括钛电极,钛电极的表面由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与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组成,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与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都为多个独立的区域,每一独立的区域为长方形,纳米针二氧化钛形成的区域与由纳米锥结构聚吡咯形成的区域相间排列(即交替排布于钛电极的表面)。

实施例1

(1)钛表面碱热处理:钛片(0.5mm×10mm×10mm)依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然后采用氢氟酸(混合酸中的浓度0.54mol/l)和硝酸(混合酸中的浓度0.25mol/l)混合酸清洗钛片表面的氧化层,清洗时间为7min,酸处理后的材料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干燥待用,得到预处理的钛片;将预处理的钛片浸入装有70ml浓度为2mol/l的naoh溶液的水热反应釜中,在100℃恒温条件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取出,用去离子水浸泡冲洗,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待用,钛片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2)在室温条件下,使用红外光纤激光打印机对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进行刻蚀,软件设置平行光路,设置激光器的功率为2.8w,扫描速度为100mm/s;部分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激光刻蚀掉,形成多个凹槽或沟槽,凹槽的深度与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凹槽分割成多条平行长方形区域(宽为60μm),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也为长方形(宽为50μm);凹槽与被刻蚀后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交替排布;获得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3)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凹槽中电沉积氯掺杂的聚吡咯:

选用三电极模式,表面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盐酸的浓度为0.25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20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凹槽图案中(被激光刻蚀部分)沉积一层氯掺杂的聚吡咯,反应完后,浸泡在去离子水中以除去表面没有反应的吡咯和盐酸,得到沉积有氯掺杂聚吡咯的钛电极;

(4)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构建:

选用三电极模式,沉积有氯掺杂的聚吡咯的钛电极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吡咯和柠檬酸的缓冲溶液(溶液的ph为6.8,pbs),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和柠檬酸的浓度为0.1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为1.5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氯掺杂聚吡咯上沉积有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复合物(纳米锥结构柠檬酸掺杂的聚吡咯沉积在被激光刻蚀出的凹槽中),得到即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和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微区相间排列的的工作电极(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

本实施例制备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sem图;如图2所示,电极中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和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微区相间排列。碱热处理形成的二氧化钛纳米针垂直于钛表面生长,激光刻蚀之后,不导电的二氧化钛膜层部分被刻蚀掉,露出导电的钛基材,为进一步聚吡咯聚合提供基础。通过无模板电化学聚合,聚吡咯纳米锥(柠檬酸掺杂)垂直于导电钛基材表面生长。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的元素分布图;左:扫描电子显微图,中:ti元素表面分布图,右:c元素表面分布图,半导体二氧化钛结构和导电聚吡咯结构相间排列。如图3所示,电极表面(未接枝葡糖糖氧化酶)c元素和ti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说明导电聚吡咯和二氧化钛相间分布,二氧化钛部分宽度是60μm,聚吡咯部分宽度为50μm。

本实施例制备的电极中,材料表面的膜层是原位生长的方式沉积,结合力较好。

实施例2

(1)钛表面碱热处理:钛片(0.5mm×10mm×10mm)依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然后采用氢氟酸(混合酸中的浓度0.54mol/l)和硝酸(混合酸中的浓度0.25mol/l)混合酸清洗钛片表面的氧化层,清洗时间为7min,酸处理后的材料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干燥待用,得到预处理的钛片;将预处理的钛片浸入装有70ml浓度为2mol/l的naoh溶液的水热反应釜中,在100℃恒温条件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取出,用去离子水浸泡冲洗,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待用,钛片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2)在室温条件下,使用红外光纤激光打印机对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进行刻蚀,软件设置平行光路(光路与光路之间的间隔是100μm,光斑的宽度是仪器固定的30μm),设置激光器的功率为2.8w,扫描速度为300mm/s;部分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激光刻蚀掉,形成多个凹槽或沟槽,凹槽的深度与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凹槽分割成多条平行长方形区域,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也为长方形;凹槽与被刻蚀后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交替排布;获得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3)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凹槽中电沉积氯掺杂的聚吡咯:

选用三电极模式,表面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盐酸的浓度为0.25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20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凹槽图案中(被激光刻蚀部分)沉积一层氯掺杂的聚吡咯,反应完后,浸泡在去离子水中以除去表面没有反应的吡咯和盐酸,得到沉积有氯掺杂聚吡咯的钛电极;

(4)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构建:

选用三电极模式,沉积有氯掺杂的聚吡咯的钛电极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吡咯和柠檬酸的缓冲溶液(溶液的ph为6.8,pbs),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和柠檬酸的浓度为0.1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为1.5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氯掺杂聚吡咯上沉积有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复合物(纳米锥结构柠檬酸掺杂的聚吡咯沉积在被激光刻蚀出的凹槽中),得到即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和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微区相间排列的的工作电极(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

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构与实施例1相似,检测性能也与实施例1相似。

实施例3

(1)钛表面碱热处理:钛片(0.5mm×10mm×10mm)依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然后采用氢氟酸(0.54mol/l)和硝酸(0.25mol/l)混合酸清洗钛片表面的氧化层,清洗时间为7min;酸处理后的材料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干燥待用,得到预处理的钛片;将预处理的钛片浸入装有70ml浓度为2mol/l的naoh溶液的水热反应釜中,在100℃恒温条件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取出,用去离子水浸泡冲洗,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待用,钛片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2)在室温条件下,使用红外光纤激光打印机对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进行刻蚀,软件设置平行光路(光路与光路之间的间隔是100μm,光斑的宽度是仪器固定的30μm),设置激光器的功率为5w,扫描速度为100mm/s;部分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激光刻蚀掉,形成多个凹槽或沟槽,凹槽的深度与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凹槽分割成多条平行长方形区域,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也为长方形;凹槽与被刻蚀后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交替排布;获得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3)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凹槽中电沉积氯掺杂的聚吡咯:

选用三电极模式,表面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盐酸的浓度为0.25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30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凹槽图案中(被激光刻蚀部分)沉积一层氯掺杂的聚吡咯,反应完后,浸泡在去离子水中以除去表面没有反应的吡咯和盐酸,得到沉积有氯掺杂聚吡咯的钛电极;

(4)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构建:

选用三电极模式,沉积有氯掺杂的聚吡咯的钛电极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吡咯和柠檬酸的缓冲溶液(溶液的ph为6.8,pbs),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和柠檬酸的浓度为0.1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为1.5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氯掺杂聚吡咯上沉积有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复合物(纳米锥结构柠檬酸掺杂的聚吡咯沉积在被激光刻蚀出的凹槽中),得到即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和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微区相间排列的的工作电极(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

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构与实施例1相似,检测性能也与实施例1相似。

实施例4

(1)钛表面碱热处理:钛片(0.5mm×10mm×10mm)依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然后采用氢氟酸(0.54mol/l)和硝酸(0.25mol/l)混合酸清洗钛片表面的氧化层,清洗时间为7min;酸处理后的材料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min,干燥待用,得到预处理的钛片;将预处理的钛片浸入装有70ml浓度为2mol/l的naoh溶液的水热反应釜中,在100℃恒温条件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取出样品用去离子水浸泡冲洗,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待用,钛片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2)在室温条件下,使用红外光纤激光打印机对表面形成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进行刻蚀,软件设置平行光路(光路与光路之间的间隔是100μm,光斑的宽度是仪器固定的30μm),设置激光器的功率为2.8w,扫描速度为100mm/s;部分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激光刻蚀掉,形成多个凹槽或沟槽,凹槽的深度与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被凹槽分割成多条平行长方形区域,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也为长方形;凹槽与被刻蚀后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交替排布;获得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

(3)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凹槽中电沉积氯掺杂的聚吡咯:

选用三电极模式,表面有微图案的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层的钛片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盐酸的浓度为0.25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20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凹槽图案中(被激光刻蚀部分)沉积一层氯掺杂的聚吡咯,反应完后,浸泡在去离子水中以除去表面没有反应的吡咯和盐酸,得到沉积有氯掺杂聚吡咯的钛电极;

(4)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构建:

选用三电极模式,沉积有氯掺杂的聚吡咯的钛电极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吡咯和柠檬酸的缓冲溶液(溶液的ph为6.8,pbs),电解质溶液中吡咯的浓度为0.2mol/l和柠檬酸的浓度为0.2mol/l,采用计时电位法控制电化学反应,反应电流为0.9ma/cm2,反应时间为20秒,氯掺杂聚吡咯上沉积有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复合物(纳米锥结构柠檬酸掺杂的聚吡咯沉积在被激光刻蚀出的凹槽中),得到即纳米锥结构的聚吡咯/柠檬酸和纳米针结构的二氧化钛微区相间排列的的工作电极(未接枝葡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

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构与实施例1相似,检测性能也与实施例1相似。

实施例5

将实施例1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未接枝葡萄糖氧化酶)浸泡在含有牛血清蛋白(50mg/ml)和葡萄糖氧化酶(25mg/ml)的pbs中,在4℃条件下反应30min,用pbs浸泡清洗,保存在4℃冰箱中备用。

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葡萄糖检测试验。选用三电极模式,微图案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接枝葡萄糖氧化酶)为工作电极,铜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含有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的pbs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用于模拟真实血糖检测。测试在37℃条件下进行,对工作电极施加0.3v的电压,待电流曲线稳定之后,记录电流值。葡萄糖的浓度范围是0.1-4.0mmol/l。

图4为实施例5中葡萄糖传感器电极检测的电流响应与葡萄糖的浓度关系图。如图4所示,电流值随着葡萄糖浓度变化的趋势图,对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电流值(y)与葡萄糖浓度(x)的线性方程:y=4.4872x+13.652,线性相关系数r2=0.9964。因此,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电极对葡萄糖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实施例2~4制备的电极进行接枝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的检测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