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28398发布日期:2018-12-01 00:0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火灾高温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种情况会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变形。混凝土作为钢筋的保护层,一旦这层保护层被破坏,钢筋露出来在高温作用下其各项强度指标会急速下降,进而失去承载力。甚至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同时混凝土内部在高温的作用下,内部因为水分蒸发等原因,孔隙率会增加,混凝土的结构的耐久性会下降,因此,对火灾后混凝土结构损伤程度进行监测评估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对于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主要有高强度混凝土强修复方法和直接frp外贴加固法,但是前者施工方法较为复杂且新旧水泥基材料的粘合强度较弱且该强度混凝土无法渗入火灾后混凝土的孔隙从而导致修复后的混凝土的持久性差以及强度较低;而直接粘贴frp加固虽然能很好的对损伤结构进行修复,但这种方法对混凝土的平整度要求较大,因此,采用该种方法对火灾后的混凝土的结构进行加固局限性较大。

因此,如何提高火灾后的混凝土进行修复后的持久性、修复强度以及减小修复的局限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提高了加火灾后的混泥土进行修复后的持久性以及减小了修复的局限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首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包括:

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所述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

将所述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以得到所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

若所述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则根据所述标准信息和所述目标信息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所述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

优选的,所述探测器件为红外探测仪和超声波检测仪,所述检测信息为红外热像图和超声波信息,所述目标信息为受损强度和受损深度,则所述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所述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包括:

获取所述红外探测仪输出的所述受损混凝土的所述红外热像图以及所述超声波检测仪输出的所述超声波信息;

根据所述红外热像图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热像平均温升;

对所述超声波信息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超声波在所述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根据所述热像平均温升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根据所述传播速度和所述传播时间计算所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深度。

优选的,所述将所述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以得到所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包括:

将所述受损强度与所述标准信息中的标准强度进行作比得到相似率;

根据所述相似率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标准信息和所述目标信息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所述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包括:

根据所述标准信息中的标准强度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

根据所述目标信息中的受损深度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厚度;

对所述受损混凝土进行与所述pcm修复强度和所述pcm修复厚度对应的pcm修复;

在预设时间内,对经所述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frp加固修复。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标准信息中的标准强度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包括:

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与所述标准强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对经所述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frp加固修复包括:

在经所述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表面覆盖环氧树脂;

将cfrp布覆盖于所述环氧树脂以对经所述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所述frp加固。优选的,在所述对所述受损混凝土进行与所述pcm修复强度和所述pcm修复厚度对应的pcm修复之后,还包括:

利用所述探测器件检测经所述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若否,则进入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所述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的步骤。

然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所述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

比对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以得到所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

修复模块,用于若所述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则根据所述标准信息和所述目标信息确定所述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所述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

其次,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的步骤。

最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的步骤。

可见,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首先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目标信息,然后将该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若该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则根据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可见,本方案中,在得到受损混凝土的目标信息后,计算出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然后确定待修复的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从而对受损混凝土利用pcm进行修复,其中,由于pcm能渗入混凝土的孔隙中,从而能与受损混凝土进行融合,因此,利用pcm对火灾后的混凝土进行修复时,其持久性、修复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都较高,其次,利用pcm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时,对受损混凝土的平整度并没有要求,因此,其修复局限性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及存储介质,效果如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提高了加火灾后的混泥土进行修复后的持久性以及减小了修复的局限性。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所述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探测器件可以为红外探测仪以及超声波检测仪。红外探测仪可以为红外热像仪,利用红外探测仪检测受损混凝土的具体过程为:首先将至少一个红外加热源放置在受损混凝土的表面,为了保证受损混凝土能够均匀加热,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两个红外加热源对称放置在受损混凝土的两端,将红外加热源在受损混凝土的合适位置放置完成后,对受损混凝土进行加热,加热至3至5分钟,然后,利用红外探测仪接收加热后的受损混凝土发出的红外辐射,红外探测仪接收到受损混凝土发出的红外辐射后,输出受损混凝土的红外热像图。利用超声波检测仪检测受损混凝土的具体过程是:先将耦合剂涂抹至超声波探头,然后利用超声波探头发射超声波至受损混凝土,再利用超声波探头接收受损混凝土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息,超声波检测仪将超声波探头接收到的返回的超声波信息进行分析得到超声波的波速图谱。

在得到红外检测仪输出的红外热像图和超声波检测仪输出的超声波波速图谱后,对红外热像图和超声波波速图谱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其中,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探测器件为红外探测仪和超声波检测仪,检测信息为红外热像图和超声波信息,目标信息为受损强度和受损深度,则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包括:获取红外探测仪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红外热像图以及超声波检测仪输出的超声波信息;根据红外热像图确定受损混凝土的热像平均温升;对超声波信息进行分析得到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根据热像平均温升确定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根据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计算受损混凝土的受损深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热像平均温升为受损混凝土在加热3-5min后对应的混凝土的的温度变化值。其中,在各个时间点均对应有平均热像温升,本实施例中,采用加热4min时的热像平均温升作为本实施例中所需的热像平均温升。得到热像平均温升后便可以计算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受损强度为受损混凝土的残余强度),受损强度和热像平均温升之间的计算公式可以利用以下公式:

f受损=aδt+b

其中,δt为热像平均温升,a和b为与热像平均温升的相关系数,其中,a和b的大小与受损混凝土的受火温度相关,系数a和系数b的大小与受火温度之间的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相一致,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并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系数a的值选为-32.707,系数b的值选为116.28。对应的,上述公式为:

f受损=-32.70δt+116.2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系数a和b的值的大小仅仅是示意,并不代表系数a和b的值只能为这一种形式。利用上述公式以及热像平均温升便可以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此外,热像平均温升和受损混凝土的孔隙率也有正相关关系,即热像平均温升越高,受损混凝土的孔隙率越大,对应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越小。

对超声波检测仪输出的超声波图谱进行分析得到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其中,超声波在正常混凝土和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检测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计算受损混凝土的受损深度。此外,对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进行分析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强度,其中,以超声波在未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为基准,超声波在未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受损混凝土的受损程度越大(受损强度越小),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越大。其中,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与受损混混凝土的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受损=cv2+dv+e

其中,v为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c、d、e为受损混泥土在对应的受火温度内的相关系数值,c、d、e各系数与受火温度之间的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保持一致,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系数c选用-7.6267,系数d选用46.509,系数e选用-21.323。对应的,上述公式则为:

f受损=-7.6267v2+46.509v-21.3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系数c、d、e的值的大小仅仅是示意,并不代表系数c、d、e的值只能为这一种形式。利用上述公式超声波在受损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就可以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

通过对超声波的波速进行分析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然后将通过热像平均温升进行分析得到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和超声波的波速分析得到的受损强度相结合得到总的受损强度。通过超声波的波速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强度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相同,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其中,将通过热像平均温升得到的受损强度和超声波的波速得到的受损强度相结合得到总的受损强度具体过程如下:比较根据热像平均温升得到受损强度和根据超声波波速得到的受损强度之间的误差是否超过设定值,如果超过设定值,则此次检测无效。若没有超过设定值,则取两个受损强度值的平均值作为受损强度值。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设定值设定为15%,当然设定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并不作限定。

根据红外探测仪和超声波检测仪输出的红外热像图和超声波信息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和受损深度。受损强度和受损深度即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目标信息。

s102、将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以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目标信息中包含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残余强度)和受损深度,标准信息中包含未受损混凝土的标准强度。将受损强度和标准强度值进行比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将受损强度值和标准强度值作差得到差值,根据差值的大小确定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将受损强度值和标准强度值作比,根据比值的大小确定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其中,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将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以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包括:将受损强度与标准信息中的标准强度进行作比得到相似率;根据相似率确定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将受损度分为以下三类:受损强度和标准强度进行作比,若受损强度和标准强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9,则该受损度处于可正常使用范围,可以进行修复,也可以不进行修复。若受损强度和标准强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85小于0.9,则该程度的受损度则必须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若受损强度和标准强度之间的比值小于0.85,则该程度的受损度对应的受损混凝土则不能继续通过修复而继续投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当受损度大于等于0.85时,则对应的受损混凝土则处于可修复范围。当然,可修复范围具体为多少合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并不作限定。

s103、若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则根据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若受损度为受损强度与标准强度的比值,根据国家现行标准下限水平要求,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对于工业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分为重要构件和次要构件;其中,工业建筑的重要构件的可修复范围为受损度大于等于0.85;工业建筑的重要构件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90时,此时可以不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能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工业建筑的重要构件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85小于0.90时,此时必须对该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并且通过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能继续投入使用。当受损度小于0.85时,此时,受损混凝土处于不可修复范围,即该受损混凝土不能通过修复继续使用,应考虑拆除或更换。工业建筑的次要构件的可修复范围的受损度需大于等于0.82。工业建筑的次要构件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87时,此时可以不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能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工业建筑的次要构件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82小于0.87时,此时必须对该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并且通过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能继续投入使用。当受损度小于0.82时,此时,受损混凝土处于不可修复范围,即该受损混凝土不能通过修复继续使用,应考虑拆除或更换。第二种,对于民用建筑,同样分为重要构件和次要构件,其中,对于民用建筑的重要构件,民用建筑的重要构件的可修复范围为受损度大于等于0.90;民用建筑的重要构件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95时,此时可以不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能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民用建筑的重要构件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90小于0.95时,此时必须对该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并且通过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能继续投入使用。当受损度小于0.90时,此时,受损混凝土处于不可修复范围,即该受损混凝土不能通过修复继续使用,应考虑拆除或更换。民用建筑的次要构件的可修复范围的受损度需大于等于0.85。民用建筑的次要构件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90时,此时可以不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能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工业建筑的次要构件的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大于等于0.85小于0.90时,此时必须对该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并且通过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能继续投入使用。当受损度小于0.85时,此时,受损混凝土处于不可修复范围,即该受损混凝土不能通过修复继续使用,应考虑拆除或更换。

进一步,确定了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且在该受损度处于可修复的范围后,则根据未受损混凝土的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其中,标准信息为未受损混凝土的强度值,目标信息为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强度和受损深度。

其中,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根据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包括:根据标准信息中的标准强度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根据目标信息中的受损深度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厚度;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与pcm修复强度和pcm修复厚度对应的pcm修复,在预设时间内,对经所述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fpr加固修复。具体的,根据标准强度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可以为: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可以大于等于标准强度值,pcm修复厚度可以大于等于受损深度。在确定pcm修复强度和pcm修复深度后,使用pcm底料和水的配比进行pcm拌和得到与pcm修复强度相对应的pcm浆料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砂浆的喷射设备对火灾损伤表面进行喷射修复。其中,考虑到pcm修复强度与未受损混凝土的强度的完全贴合,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根据标准信息中的标准强度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包括: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强度与标准强度相等。预设时间的设定以覆盖于受损混凝土表面的pcm的凝固程度为准。如,在15分钟时,受损混凝土表面的pcm处于凝结状态,此时,可以在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上覆盖环氧树脂。因此,对于设定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并不作限定,此外,关于fpr加固方式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说明。

可见,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首先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目标信息,然后将该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若该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则根据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可见,本方案中,在得到受损混凝土的目标信息后,计算出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然后确定待修复的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从而对受损混凝土利用pcm进行修复,其中,由于pcm能渗入混凝土的孔隙中,从而能与受损混凝土进行融合,因此,利用pcm对火灾后的混凝土进行修复时,其持久性、修复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都较高,其次,利用pcm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时,对受损混凝土的平整度并没有要求,因此,其修复局限性小。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使用无机的聚合物水泥砂浆(pcm)进行火灾受损混凝土试件的修复,pcm中的纤维能渗入混凝土受到高温的增大的孔隙中,pcm与混凝土能有很好的粘结作用,同时修复后混凝土表面相对平整。但是在湿热环境下,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会进行pcm中,对pcm中的纤维有不可逆的损伤,同时也对pcm的耐久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对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fpr加固修复包括:

在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表面覆盖环氧树脂;

将cfpr布覆盖于环氧树脂以对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fpr加固。

为了保证进一步增强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和保证修复后受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因此使用碳纤维布(cfrp布)对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包裹修复。具体过程是:首先进行环氧树脂配制(配制方法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并摊铺在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表面,然后在环氧树脂上粘贴碳纤维布(cfrp布)。有机的环氧树脂和cfrp布在pcm外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挡了环境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对pcm的损伤,从而能保证pcm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也就进一步保证了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结构的稳定性。

基于以上实施例,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与pcm修复强度和pcm修复厚度对应的pcm修复之后,还包括:

判断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冷却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

若是,则对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进行frp加固修复。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对受损混凝土进行pcm修复后,待受损混凝土进行一定时间的冷却后,可以在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上进行frp加固修复,其中,预设时间为在受损混凝土上进行pcm修复后,能在冷却后的pcm砂浆上粘贴fpr材料所需的最短时间。预设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并不作限定。其中,在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表面可以利用环氧树脂将fpr材料粘贴于受损混凝土的表面以进行加固。

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表面进行fpr加固,从而使得受损混凝土更加牢固,具有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安全性。

基于以上实施例,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在所述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与pcm修复强度和pcm修复厚度对应的pcm修复之后,还包括:利用探测器件检测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若否,则进入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的步骤。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对受损混凝土进行pcm修复后,经pcm修复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可能还达不到要求,因此,在对受损混凝土进行pcm修复后,再利用探测器件(红外探测仪)或超声波检测仪检测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其中,满足要求为: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等于或大于未受损混凝土的强度。若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小于未受损混凝土的强度,则再次利用探测器件获取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消息等一系列步骤。

可见,本实施例中,对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再次进行检测,以防止经pcm修复后的受损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要求而引起的安全问题。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进行介绍,请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检测信息并对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信息;

比对模块202,用于将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以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

修复模块203,用于若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则根据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其他装置与上文任意实施例提到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可见,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首先获取模块获取探测器件输出的受损混凝土的目标信息,然后比对模块将该目标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对得到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若该受损度处于可修复范围,修复模块则根据标准信息和目标信息确定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以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可见,本方案中,在得到受损混凝土的目标信息后,计算出受损混凝土的受损度,然后确定待修复的受损混凝土的pcm修复参数,从而对受损混凝土利用pcm进行修复,其中,由于pcm能渗入混凝土的孔隙中,从而能与受损混凝土进行融合,因此,利用pcm对火灾后的混凝土进行修复时,其持久性、修复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都较高,其次,利用pcm对受损混凝土进行修复时,对受损混凝土的平整度并没有要求,因此,其修复局限性小。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示意图,包括:

存储器30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302,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以上任一项提到的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装置的技术效果,与上文实施例提到的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的技术效果相同,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实施例提到的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技术效果,与上文实施例提到的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的技术效果相同,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用于火灾后混凝土的修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