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3013发布日期:2019-01-05 08:52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直径尺寸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机匣、盘、轴类零件由圆柱面和圆锥面组成,这些尺寸大部分有公差要求,在加工过程中和加工完成后需要检测。测量这些直径、长度尺寸,国内目前普遍运用测具加对表装置的测量方式。测具在测量零件前,需要使用与被测尺寸一致的对表装置对测具进行对零,然后再用测具在零件上进行测量,通过表的读数来判断其实际尺寸是否在要求的公差内。由于零件的尺寸都不相同,目前都是每一个尺寸设计制造一个专用对表件,不仅数量多,不易于管理,而且成本高;同时很不容易精确地调整对表件的尺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旨在改善很不容易精确地调整对表件尺寸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的使用方法,旨在改善因不同尺寸和不同形状的零件需要使用不同的专用对表装置,进而导致成本高昂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包括躯座和两个测量座,两个测量座分别位于所述躯座的两端;且两个测量座均与躯座可拆卸连接,躯座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均匀设置的齿槽,测量座的端面包括多个均匀设置的齿,齿和齿槽啮合。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齿槽之间的距离≥0.01mm。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测量块,两个测量块与两个测量座分别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测量块与测量座通过第一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测量块设有凸起键,测量座上设有定位槽,凸起键与定位槽配合。

进一步地,测量块包括相对的连接面和测量面,凸起键设于连接面,测量面为斜面。

进一步地,躯座和测量座通过第二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躯座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可沿躯座长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件,测量座设有安装孔,第二螺钉同时穿过安装孔和连接件。

进一步地,滑槽和连接件均呈t型。

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被测量尺寸调整两个测量座在躯座上的位置,并将测量座固定;

s2:将测具的固定测量头与一侧的测量座贴合;将测具另一端带有百分表的活动测量头与另一侧的测量座贴合;

s3:将百分表的指针与零刻线对齐;

s4:利用调整好的测具测量被测零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测量座采用齿定位在躯座的齿槽内来实现对标件长度尺寸的精确调整。

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的使用方法,通过测量座距离的调整,并经鉴定机构计量合格后,可实现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重复使用。相对于传统的每个尺寸采用一个专用对表装置的方法,不仅节约了对表装置的设计、制造时间从缩短生产准备周期,还因为其采用通用组合结构可以重复应用而节约成本。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本发明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不仅能满足对表测量所需要的精度,而且也能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标:100-对表装置;110-躯座;111-齿槽;112-滑槽;120-测量座;121-齿;122-定位槽;123-第一面;124-第二面;125-第三面;126-第四面;130-测量块;131-连接面;132-测量面;133-凸起键;140-第一螺钉;150-第二螺钉;160-连接件;170-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100,包括躯座110和两个测量座120。两个测量座120分别位于躯座110的两端。其中,需要校准的测具放置在两个测量座120之间,以固定测具。

两个测量座120均与躯座11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不同尺寸和形状的测量座120。具体地,两个测量座120与躯座11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第一种,如图2所示,便于清楚的描述,图2中为隐藏了一个测量座120和一个测量块130的结构示意图。躯座110设有t型滑槽112,滑槽112内设有可沿躯座110长度方向移动的t型连接件160,测量座120设有安装孔,用第二螺钉150同时穿过安装孔和连接件16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螺钉150穿过安装孔和连接件160将测量座120压紧,增大测量座120和躯座110之间的静摩擦力,以将测量座120固定于躯座110上。第二种,用第二螺钉150同时穿过躯座110与测量座120并用螺帽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测量座120和躯座110之间使用的第二螺钉150的数量不限,优选地,为2个,使用两颗第二螺钉150更有利于加固。本实施例在使用中,为防止因两个测量座120间距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测具对零的准确性,测量座120与躯座110位置固定后不能改动。

本实施例中,躯座110端面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均匀设置的齿槽111,测量座120的端面包括多个均匀设置的齿121。也即,两个齿槽111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齿121之间的距离相等。测量座120通过齿121与躯座110的齿槽111啮合。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齿槽111的距离差≥0.01mm,也即,相邻两个齿121之间的距离差≥0.01mm。优选地,相邻两个齿槽111的距离差为0.01mm、0.1mm、1mm等。在安装过程中,测量座120利用凸起的齿121在躯座110上移动,就可以精确地得到不同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其两个齿槽111的距离差最小值为0.01mm(如左边一个齿槽111距为1.5mm,右边的另一个齿槽111距为1.49mm),可实现调整范围内所有尺寸的测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为,两个测量座120的间距与被测尺寸一致,用测具的两个测头分别与两个测量座120贴合后进行对零,再用测具对被测零件进行测量,如果需要调整两个测量座120之间的距离,只需移动间距相等的齿121即可实现精准调整。

为减少测量座120的生产成本,优选地,在测量座120上设置测量块130,为便于测量块130更换,测量座120与测量块13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测量座120上有螺纹穿孔,测量块130上有螺纹孔,第一螺钉140同时穿过测量座120与测量块130并固定。

进一步地,为固定测量座120与测量块130,可在测量座120上设置定位槽122。测量块130包括相对的连接面131和测量面132,连接面131上设置凸起键133,定位槽122与凸起键133配合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测量座120和一个测量块130之间使用的第一螺钉140的数量不限,优选地,为2个,使用两颗第一螺钉140更有利于加固。连接面131与躯座110的顶面垂直,测量块130用连接面131相对于凸起键133的下平面进行高度方向的定位。

为提高对表装置100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当被测量零件为圆柱形时,优选地,选用测量面132为平面的测量块130;当被测量零件为圆锥形时,选用测量面132为斜面的测量块130。通过更换两个测量块130,可实现调整范围内圆柱形和圆锥形直径尺寸的测量。

进一步地,躯座110上的两个测量座120的顶面与躯座110的顶面平行并保持一定的位置度要求,两测量座120的第一面123与第四面126共面并与躯座110顶面平行;两测量座120的第二面124与第三面125共面并与躯座110顶面平行。

为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搬运和吊装,本实施例在躯座110两侧共设置有四个手柄170。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的使用方法,首先,根据被测零件的形状选择相适应的测量块130,如圆柱体,则选择两个测量面132为平面的测量块130。

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s1:调整两个测量座120在躯座110上的位置,使得两个测量座120间距为20.00mm(本实施例选用被测尺寸为20.00mm的圆柱形零件作说明),调整到位后将测量座120固紧在躯座110上,经计量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s2:将测具的固定测量头与图1中一侧的测量座120贴合;优选地,如果测量座120上设有测量块130,则将测具的固定测量头与一侧的测量块130的测量面132贴合。

s3:将另外一端的带百分表的活动测量头与另一侧的测量座120贴合;优选地,如果测量座120上设有测量块130,则将另外一端的带百分表的活动测量头与另一侧的测量块130的测量面132贴合。

s4:将百分表的指针与零刻线对齐。

s5:将测具从躯座110上取下,并对被测零件进行测量。根据百分表读数的实际值与设计图的尺寸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合格。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系测量长度的通用对表装置100可循环使用,当有其他尺寸和形状的零件需要测量时,根据被测量尺寸的类型重新选择合适的测量块130,再根据被测量尺寸重新调整测量座120的位置,调整到位后将测量座120固紧,送鉴定机构计量合格后,可再次交付使用单位投入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