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药包装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小规格口服液轧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小规格口服液(如5ml)玻璃瓶的高度较低,体积较小,检测时因定位夹具等挡住相机拍摄检测位置,往往需分别对瓶底、瓶身、轧盖进行检测,其中轧盖检测包括检测是否轧盖和轧盖质量,目前是通过两个检测相机先检测是否轧盖,再对轧盖质量进行检测,这样使用两个检测相机检测,由于两个检测相机是对称设置,容易出现误检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小规格口服液轧盖检测装置,它只需通过一个检测相机既能检测轧盖的有无,也能检测轧盖的质量,同时还能对瓶身进行检测。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规格口服液轧盖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相机、设置在检测相机前方的第一拨轮、分别设置在第一拨轮前后两侧的过渡拨轮、设置在第一拨轮和过渡拨轮下方用于输送口服液瓶的输送轨道、设置在第一拨轮外侧用于导向口服液瓶的弧形栏栅、设置在第一拨轮和弧形栏栅下方用于支撑口服液瓶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待检测位置的口服液瓶下方;所述通孔中活动设置有吸紧装置,所述吸紧装置上端面和所述底板上端面平齐;所述吸紧装置下方设置有旋转气缸,所述旋转气缸下方设置有标准气缸,所述标准气缸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吸紧装置顶端面设置有用于吸紧口服液瓶的气孔,所述气孔和吸紧装置内腔室连通,所述吸紧装置下端设置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通过气管和真空发生器连接;所述真空发生器、标准气缸、旋转气缸均通过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旋转气缸旋转角度为180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孔为环形阵列设置的圆孔。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相机位置可以调节。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只需通过一个检测相机既能检测轧盖的有无,也能对轧盖质量进行检测,减少了误检的情况,提高了检测成功率。
2、本发明还能同时检测瓶身部分,减少了检测工艺,提高了检测效率。
3、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易于实现,产生的效益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初始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检测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局部示意图a。
图中:1、第一拨轮;2、过渡拨轮;3、输送轨道;4、口服液瓶;5、底板;6、吸紧装置;7、检测相机;8、旋转气缸;9、标准气缸;10、弧形栏栅;51、通孔;61、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小规格口服液轧盖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相机7、设置在检测相机7前方的第一拨轮1、分别设置在第一拨轮1前后两侧的过渡拨轮2、设置在第一拨轮1和过渡拨轮2下方用于输送口服液瓶4的输送轨道3、设置在第一拨轮1外侧用于导向口服液瓶4的弧形栏栅10、设置在第一拨轮1和弧形栏栅10下方用于支撑口服液瓶4的底板5;所述底板5上设置有通孔51,所述通孔51设置在待检测位置的口服液瓶4下方;所述通孔51中活动设置有吸紧装置6,所述吸紧装置6上端面和所述底板5上端面平齐;所述吸紧装置6下方设置有旋转气缸8,所述旋转气缸8下方设置有标准气缸9,所述标准气缸9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吸紧装置6顶端面设置有用于吸紧口服液瓶4的气孔61,所述气孔61和吸紧装置6内腔室连通,所述吸紧装置6下端设置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通过气管和真空发生器连接;所述真空发生器、标准气缸9、旋转气缸8均通过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旋转气缸8旋转角度为180度。
如图4所示,所述气孔61为环形阵列设置的圆孔。
为了方便吸紧装置6的上下运动,所述通孔51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
为了取得更好的检测效果,所述检测相机7位置可以调节。
具体使用时:1、待检测口服液瓶4通过第一拨轮1拨到待检测位置后,通过吸紧装置6吸紧,然后通过标准气缸9抬升到使口服液瓶4高于弧形栏栅10。
2、通过检测相机7先检测口服液瓶4半边的瓶身和轧盖,然后通过旋转气缸8旋转180度,继续检测口服液瓶4另外半边的瓶身和轧盖。
3、检测完成后,首先,旋转气缸8先回转180;然后,通过标准气缸9下降使口服液瓶4恢复到初始位置;再次,通过第一拨轮1的转动,继续检测下一个待检测口服液瓶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