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2430发布日期:2018-08-24 18:1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成植物的未固结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土壤的成分分析十分重要。现有的土壤采集器有两种,一种是包括圆形底座,底座中间连接导向座带动滑动装置取土杆,取土杆下端连接有取样桶,一般滑动装置采用丝杆螺旋结构,这种取土器主要是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另外一种是环刀土壤采集器,是由环刀、取土杆、半圆桶及刮刀组成,取土时,环刀安装入土壤采集器顶部,将土壤采集器的环刀转入土里,直至需要深度即将取土器拔出,再将环刀及半圆筒拆下,用刮刀将土壤采集器两端多余的土刮平,环刀内的土即为实验样土。现有的土壤采集装置均存在结构复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并且从环刀或是取样桶内取出土样时,容易导致土样的脱落,影响采集土壤进行检测的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土壤采集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并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不够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包括底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采集箱,所述采集箱内壁上部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横隔板,所述采集箱内壁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相互对称的螺纹杆,且螺纹杆贯穿横隔板的顶部并与底部支撑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横隔板顶部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双输出电机,所述双输出电机的两端均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螺纹杆位于横隔板上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滑板,所述移动滑板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采集装置,且采集装置的底部贯穿底部支撑板的顶部并延伸至底部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与采集装置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底部支撑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收集框,所述收集框内壁两侧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斜板,所述斜板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偏心轮,所述斜板的底部且位于第二电机的外侧设置有电机防护外框,所述斜板远离收集框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收集漏斗,所述收集漏斗底部的两侧连通有相互对称的连接管,所述收集框内壁两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搅拌箱,所述连接管的底部与搅拌箱的顶部连通,所述收集框右侧外壁与搅拌箱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电机箱,所述电机箱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且第三电机的左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分别贯穿电机箱、收集框右侧外壁和搅拌箱并与收集框内壁的左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位于搅拌箱内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搅拌刀片,所述收集框内壁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震动装置,所述震动装置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震动漏框,所述第一震动漏框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震动漏框,所述收集框内壁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放置框。

优选的,所述采集装置包括采集筒体,所述采集筒体的顶部与移动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滑板的底部且位于采集筒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贯穿移动滑板的底部并延伸至移动滑板的顶部,所述第二旋转轴位于移动滑板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旋转轴位于移动滑板底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采集提升叶轮。

优选的,所述移动滑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顶部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皮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移动滑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尘外框。

优选的,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合金破碎钻头,所述采集筒体外部右侧的上部连通有第一输送管道,所述采集箱外壁的右侧且位于收集框的上部连通有第二输送管道,所述第一输送管道通过软管与第二输送管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震动装置包括固定外框,所述收集框内壁的底部且位于固定外框的内部通过电机固定台固定连接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的一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凸轮,所述固定外框内壁顶部的一侧滑动连接与滑杆,且滑杆的顶部贯穿固定外框内壁的顶部并与第一震动漏框的底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且卡块的顶部与固定外框内壁的顶部之间且位于滑杆的表面设置有弹簧,所述卡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柱,所述滑动柱的底部与凸轮的表面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滑板的两侧与采集箱内壁的两侧滑动连接,所述采集箱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移动滑板相适配的滑动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震动漏框和第二震动漏框的两侧分别与收集框内壁的两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震动漏框和第二震动漏框内壁的底部均开设有漏孔。

优选的,所述底部支撑板的顶部且位于收集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连接管的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所述搅拌箱的底部连通有漏料通道。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右侧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有手扶推把,所述底部支撑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减震移动滚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通过横隔板顶部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双输出电机,双输出电机的两端均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螺纹杆位于横隔板上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滑板,移动滑板的两侧与采集箱内壁的两侧滑动连接,采集箱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移动滑板相适配的滑动槽,移动滑板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采集装置,达到了对石块土壤进行破碎采集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采集效率,并且操作简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2)、该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通过收集框右侧外壁与搅拌箱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电机箱,电机箱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且第三电机的左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旋转轴,第一旋转轴分别贯穿电机箱、收集框右侧外壁和搅拌箱并与收集框内壁的左侧转动连接,第一旋转轴位于搅拌箱内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搅拌刀片,收集框内壁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震动装置,震动装置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震动漏框,第一震动漏框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震动漏框,达到了对收集好的石块土壤进一步破碎打散并且通过震动进行分类收集存放的目的,有效提高了采集效率,并且方便进一步的研究实验。

(3)、该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通过蓄电池的右侧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有手扶推把,底部支撑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减震移动滚轮,达到了方便的对装置安全移动并且降低设备噪音和震动的目的,有效降低了装置内部的轴承磨损,便于延长装置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装置的移动性和稳定性,有效降低了设备损耗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震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部支撑板、2采集箱、3横隔板、4螺纹杆、5双输出电机、6第一锥齿轮、7第二锥齿轮、8移动滑板、9采集装置、91采集筒体、92第二旋转轴、93第一皮带轮、94第四电机、95第二皮带轮、96防尘外框、97采集提升叶轮、98合金破碎钻头、99第一输送管道、10收集框、11斜板、12第二电机、13偏心轮、14电机防护外框、15收集漏斗、16连接管、17搅拌箱、18电机箱、19第三电机、20第一旋转轴、21搅拌刀片、22震动装置、221固定外框、222第五电机、223凸轮、224滑杆、225卡块、226弹簧、227滑动柱、23第一震动漏框、24第二震动漏框、25放置框、26第二输送管道、27蓄电池、28电磁阀门、29漏料通道、30转动件、31手扶推把、32减震移动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质土壤高效采集分类收集装置,包括底部支撑板1,底部支撑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采集箱2,采集箱2内壁上部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横隔板3,采集箱2内壁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相互对称的螺纹杆4,且螺纹杆4贯穿横隔板3的顶部并与底部支撑板1的顶部转动连接,横隔板3顶部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双输出电机5,双输出电机5的两端均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螺纹杆4位于横隔板3上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7,第一锥齿轮6与第二锥齿轮7啮合,螺纹杆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滑板8,移动滑板8的两侧与采集箱2内壁的两侧滑动连接,采集箱2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移动滑板8相适配的滑动槽,移动滑板8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采集装置9,且采集装置9的底部贯穿底部支撑板1的顶部并延伸至底部支撑板1的底部,底部支撑板1的底部开设有与采集装置9相适配的通孔,底部支撑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收集框10,收集框10内壁两侧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斜板11,斜板11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的一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偏心轮13,第二电机12和偏心轮13方便对落入斜板11上的土壤通过震动落入收集漏斗15,斜板11的底部且位于第二电机12的外侧设置有电机防护外框14。

斜板11远离收集框10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收集漏斗15,收集漏斗15底部的两侧连通有相互对称的连接管16,收集框10内壁两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搅拌箱17,连接管16的底部与搅拌箱17的顶部连通,收集框10右侧外壁与搅拌箱17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电机箱18,电机箱18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9,且第三电机19的左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旋转轴20,第一旋转轴20分别贯穿电机箱18、收集框10右侧外壁和搅拌箱17并与收集框10内壁的左侧转动连接,第一旋转轴20位于搅拌箱17内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搅拌刀片21,搅拌刀片21方便对土壤石块进行进一步的破碎打散,收集框10内壁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震动装置22,震动装置2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震动漏框23,第一震动漏框2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震动漏框24。

第一震动漏框23和第二震动漏框24的两侧分别与收集框10内壁的两侧滑动连接,第一震动漏框23和第二震动漏框24内壁的底部均开设有漏孔,收集框10内壁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放置框25,底部支撑板1的顶部且位于收集框10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27,连接管16的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28,搅拌箱17的底部连通有漏料通道29,蓄电池27的右侧通过转动件30转动连接有手扶推把31,底部支撑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减震移动滚轮32。

采集装置9包括采集筒体91,采集筒体91的顶部与移动滑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移动滑板8的底部且位于采集筒体9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旋转轴92,第二旋转轴92贯穿移动滑板8的底部并延伸至移动滑板8的顶部,第二旋转轴92位于移动滑板8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93,第二旋转轴92位于移动滑板8底部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采集提升叶轮97,移动滑板8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四电机94,第四电机94的顶部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95,第二皮带轮95通过皮带与第一皮带轮93传动连接,移动滑板8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皮带轮93和第二皮带轮9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尘外框96,第二旋转轴9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合金破碎钻头98,采集筒体91外部右侧的上部连通有第一输送管道99,采集箱2外壁的右侧且位于收集框10的上部连通有第二输送管道26,第一输送管道99通过软管与第二输送管道26连通。

震动装置22包括固定外框221,收集框10内壁的底部且位于固定外框221的内部通过电机固定台固定连接有第五电机222,第五电机222的一侧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凸轮223,固定外框221内壁顶部的一侧滑动连接与滑杆224,且滑杆224的顶部贯穿固定外框221内壁的顶部并与第一震动漏框23的底部活动连接,滑杆2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225,且卡块225的顶部与固定外框221内壁的顶部之间且位于滑杆224的表面设置有弹簧226,卡块2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柱227,滑动柱227的底部与凸轮223的表面滑动连接。

工作时,通过手扶推把31将机器推动至需要进行土壤采集勘探的地点,启动双输出电机5带动螺纹杆4转动,从而通过移动滑板8带动采集装置9向下移动,启动第四电机94带动第二旋转轴92旋转,从而合金破碎钻头98对土壤石块进行破碎,采集提升叶轮97采集并提升土壤,土壤经过第一输送管道99进入第二输送管道26,落入收集框10的顶部,通过启动第二电机12带动偏心轮13震动,从而使土壤落入收集漏斗15内,并通过连接管16进入搅拌箱17内部,启动第三电机19带动第一旋转轴20转动,第一旋转轴20带动搅拌刀片21转动,从而进一步的对搅拌箱17内部的土壤石块进行破碎打散,破碎后的土壤通过漏料通道29落入第二震动漏框24的顶部,通过启动第五电机222带动凸轮223转动,从而带动滑动柱227在凸轮223上滑动,进而带动滑杆224上下震动,并带动第一震动漏框23和第二震动漏框24上下震动,从而土壤被进一步的筛选并按照大小分类,细密的颗粒落入放置框25内部,较大的留存在第一震动漏框23和第二震动漏框24上,减震移动滚轮32可以方便移动并且降低机器运行震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