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补液结构及具有其的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3084发布日期:2018-10-02 19:1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补液结构及具有其的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开发实验中,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是最常用的设备,该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液,现有的办法是将液体手动加入到中间容器里,然后采用油压水的方法来实现液体驱替。在使用中间容器的过程中,需要人工频繁的更换液体,操作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补液结构及具有其的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中间容器更换液体较为繁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补液结构,包括:补液泵;中间容器,中间容器具有储液腔,补液泵的出液口与储液腔相连通;其中,储液腔内设置有活塞隔板,活塞隔板将储液腔分隔成两部分,活塞隔板沿储液腔的内壁可滑动地设置,以使活塞隔板具有控制补液泵开始向储液腔补充液体的第一位置,和控制补液泵停止向储液腔补充液体的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间隔地设置在中间容器上;控制部,控制部与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以及补液泵均信号连接,当第一感应器感应到活塞隔板运动到第一位置时,控制部控制补液泵开始向储液腔补充液体;当第二感应器感应到活塞隔板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控制部控制补液泵停止向储液腔补充液体。

进一步地,中间容器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储液腔相连通,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补液泵的出液口相连通,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液体收集器;第一出液管,第一出液管的第一端与液体收集器的收集腔相连通,第一出液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活塞隔板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储液腔内的液体通过第一出液管送入到液体收集器的收集腔内。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一换向阀,第一换向阀的控制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一阀口与第一连接管相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二阀口与第一出液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驱替泵,驱替泵的出液口与储液腔相连通,驱替泵用于向储液腔送入驱动液体,以驱动活塞隔板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中间容器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与储液腔相连通,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驱替泵的出液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驱动液体收集器;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管的第一端与驱动液体收集器的收集腔相连通,第二出液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相连通,活塞隔板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储液腔内的驱动液体通过第二出液管送入到驱动液体收集器的收集腔内。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二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的控制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一阀口与第二连接管相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二阀口与第二出液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中间容器为多个,补液泵为多个,各个中间容器与相应的补液泵的出液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包括自动补液结构,自动补液结构为上述的自动补液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通过补液泵、中间容器以及活塞隔板能够实现对中间容器的储液腔进行自动补液。其中,中间容器具有储液腔,补液泵的出液口与储液腔相连通,储液腔内设置有活塞隔板,活塞隔板将储液腔分隔成两部分。在自动补液结构运行过程中,由于活塞隔板沿储液腔的内壁可滑动地设置,从而可以通过活塞隔板的位置判断储液腔内是否有足够的液体,进而对储液腔进行液体补充。在具体补充过程中,当活塞隔板位于第一位置时,补液泵开始向储液腔补充液体,当活塞隔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控制补液泵停止向储液腔补充液体,进而能够实现对储液腔的自动补液。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通过活塞隔板的位置信息控制补液泵对中间容器的储液腔进行自动补液,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中间容器更换液体较为繁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中间容器;11、储液腔;12、第一出液口;13、第二出液口;20、活塞隔板;30、补液泵;40、第一感应器;50、第二感应器;60、第一连接管;70、驱替泵;80、第二连接管;90、第一出液管;100、液体收集器;110、第一换向阀;120、驱动液体收集器;130、第二出液管;140、第二换向阀;150、储液罐。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补液结构,请参考图1和图2,自动补液结构包括:补液泵30;中间容器10,中间容器10具有储液腔11,补液泵30的出液口与储液腔11相连通;其中,储液腔11内设置有活塞隔板20,活塞隔板20将储液腔11分隔成两部分,活塞隔板20沿储液腔11的内壁可滑动地设置,以使活塞隔板20具有控制补液泵30开始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的第一位置,和控制补液泵30停止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的第二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通过补液泵30、中间容器10以及活塞隔板20能够实现对中间容器10的储液腔11进行自动补液。其中,中间容器10具有储液腔11,补液泵30的出液口与储液腔11相连通,储液腔11内设置有活塞隔板20,活塞隔板20将储液腔11分隔成两部分。在自动补液结构运行过程中,由于活塞隔板20沿储液腔11的内壁可滑动地设置,从而可以通过活塞隔板20的位置判断储液腔11内是否有足够的液体,进而对储液腔11进行液体补充。在具体补充过程中,当活塞隔板20位于第一位置时,补液泵30开始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当活塞隔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控制补液泵30停止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进而能够实现对储液腔11的自动补液。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通过活塞隔板20的位置信息控制补液泵30对中间容器10的储液腔11进行自动补液,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中间容器更换液体较为繁杂的问题。

为了能够通过活塞隔板20的位置信息控制补液泵30对中间容器10的储液腔11进行自动补液,如图2所示,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一感应器40;第二感应器50,第一感应器40和第二感应器50间隔地设置在中间容器10上;控制部,控制部与第一感应器40、第二感应器50以及补液泵30均信号连接,当第一感应器40感应到活塞隔板20运动到第一位置时,控制部控制补液泵30开始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当第二感应器50感应到活塞隔板20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控制部控制补液泵30停止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第一感应器40、第二感应器50以及控制部。其中,第一感应器40和第二感应器50间隔地设置在中间容器10上,控制部与第一感应器40、第二感应器50以及补液泵30均信号连接。在自动补液结构运行过程中,当第一感应器40感应到活塞隔板20运动到第一位置时,控制部控制补液泵30开始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当第二感应器50感应到活塞隔板20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控制部控制补液泵30停止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通过第一感应器40、第二感应器50、控制部以及活塞隔板20可以有效控制补液泵30的补液时间。

在本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40和第二感应器50均为磁铁接触器。

为了能够连通中间容器10和补液泵30,如图1所示,中间容器10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出液口12,第一出液口12与储液腔11相连通,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60,第一连接管60的第一端与补液泵30的出液口相连通,第一连接管60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1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中间容器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液口12,其中,第一出液口12与储液腔11相连通。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管60,其中,第一连接管60的第一端与补液泵30的出液口相连通,第一连接管60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12相连通,从而通过第一连接管60实现了中间容器10和补液泵30的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储液罐150,补液泵30与储液罐150相连通,以将储液罐150内液体送入到储液腔11内。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将储液腔11内的液体送入预定容器内,如图1所示,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液体收集器100;第一出液管90,第一出液管90的第一端与液体收集器100的收集腔相连通,第一出液管90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12相连通,活塞隔板2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储液腔11内的液体通过第一出液管90送入到液体收集器100的收集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液体收集器100以及第一出液管90。其中,第一出液管90的第一端与液体收集器100的收集腔相连通,第一出液管90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12相连通。当活塞隔板2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储液腔11内的液体通过第一出液管90送入到液体收集器100的收集腔内。

为了能够保证第一出液口12同时连通第一出液管90和第一连接管60,如图1所示,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一换向阀110,第一换向阀110的控制口与第一出液口12相连通;第一换向阀110的第一阀口与第一连接管60相连通,第一换向阀110的第二阀口与第一出液管90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第一换向阀110,其中,第一换向阀110的控制口与第一出液口12相连通,第一换向阀110的第一阀口与第一连接管60相连通,第一换向阀110的第二阀口与第一出液管90相连通。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换向阀110阀口的开闭进行储液腔11内液体的补液与出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阀110为气动阀。

为了能够驱动活塞隔板2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以将储液腔11内的液体排出,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驱替泵70,驱替泵70的出液口与储液腔11相连通,驱替泵70用于向储液腔11送入驱动液体,以驱动活塞隔板2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驱替泵70,其中,驱替泵70的出液口与储液腔11相连通。在使用过程中,驱替泵70用于向储液腔11送入驱动液体,从而可以驱动活塞隔板2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以将储液腔11内的液体排出。

为了实现中间容器10与驱替泵70的连通,中间容器1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出液口13,第二出液口13与储液腔11相连通,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管80,第二连接管80的第一端与驱替泵70的出液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80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13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容器1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出液口13,第二出液口13与储液腔11相连通。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管80,第二连接管80的第一端与驱替泵70的出液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80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13相连通,从而通过第二连接管80实现了中间容器10与驱替泵70的连通。

为了将储液腔11内的驱动液体排出,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驱动液体收集器120;第二出液管130,第二出液管130的第一端与驱动液体收集器120的收集腔相连通,第二出液管130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13相连通,活塞隔板2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储液腔11内的驱动液体通过第二出液管130送入到驱动液体收集器120的收集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驱动液体收集器120和第二出液管130,其中,第二出液管130的第一端与驱动液体收集器120的收集腔相连通,第二出液管130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13相连通。当活塞隔板2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储液腔11内的驱动液体通过第二出液管130送入到驱动液体收集器120的收集腔内。

为了能够使第二出液口13与第二连接管80以及第二出液管130均连通,自动补液结构还包括:第二换向阀140,第二换向阀140的控制口与第二出液口13相连通;第二换向阀140的第一阀口与第二连接管80相连通,第二换向阀140的第二阀口与第二出液管130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自动补液结构上设置有第二换向阀140,其中,第二换向阀140的控制口与第二出液口13相连通,第二换向阀140的第一阀口与第二连接管80相连通,第二换向阀140的第二阀口与第二出液管130相连通。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换向阀140阀口的开闭进行储液腔11内驱动液体的进液与出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向阀140为气动阀。

考虑到具体使用中会有多种液体同时进行补液,中间容器10为多个,补液泵30为多个,各个中间容器10与相应的补液泵30的出液口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中间容器10的第一出液管90均连通。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进行具体使用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的中间容器10采用新型设计,减小了摩擦阻力,易拆装、易清洗、易操作。材质316L为耐盐、耐酸碱。中间容器10的耐压50Mpa,容积为300ml,作为注入液和驱替液的隔离和储能缓冲及传输。活塞隔板20的松紧可调,而且筒体内表面采用特殊工艺加工,使其内壁表面粗糙度可达0.4,有效减小了内壁摩擦力,使活塞来回运行自如,阻力小。补液泵30为容器补液动力源,补液泵30为220V、体积小、扬程8M,可实现计算机控制。

自动补液结构的具体操作流程:

1、配置好要实验的介质待用。

2、实验前用氮气试走一下容器,然后用肥皂泡沫涂在管路上检验是否有漏点,检查完毕后,方能做实验使用。

3、打开仪器总电源和磁铁接触器电源,检查各项仪表是否正常。

4、打开加液泵向容器加入相应的实验介质。

5、当活塞被推至最底部时,下部磁铁接触器触发,发送指令给加液泵停止加液,此时加液过程已经完成。

6、打开驱替泵,进行实验,当容器的活塞推至最顶部时,上部磁铁接触器触发,发送指令给加液泵停止驱替,此容器已经驱空介质等待加液,切换下一个容器进行驱替,实现自动驱替过程。

7、当液体打到头时,点开补液泵开关阀,液体自动吸入活塞中间容器,完成补液。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储层敏感性实验装置,包括自动补液结构,自动补液结构为上述的自动补液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通过补液泵30、中间容器10以及活塞隔板20能够实现对中间容器10的储液腔11进行自动补液。其中,中间容器10具有储液腔11,补液泵30的出液口与储液腔11相连通,储液腔11内设置有活塞隔板20,活塞隔板20将储液腔11分隔成两部分。在自动补液结构运行过程中,由于活塞隔板20沿储液腔11的内壁可滑动地设置,从而可以通过活塞隔板20的位置判断储液腔11内是否有足够的液体,进而对储液腔11进行液体补充。在具体补充过程中,当活塞隔板20位于第一位置时,补液泵30开始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当活塞隔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控制补液泵30停止向储液腔11补充液体,进而能够实现对储液腔11的自动补液。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液结构通过活塞隔板20的位置信息控制补液泵30对中间容器10的储液腔11进行自动补液,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中间容器更换液体较为繁杂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