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5524发布日期:2018-10-30 22:36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把角度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们对自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所以对各个厂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先进的工艺、结构设计等方式的改善,也有利于共享单车厂商节约生产成本,并且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自行车的车把作为自行车上唯一的转向系统,其安装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骑行者的骑行感受,甚至骑行者的骑行安全。

车把角度限位器安装在前叉上,车把角度限位器与自行车的前叉实现相对角度固定,即前叉转动一定角度,车把角度限位器也会随之转动相应的角度。若车把角度限位器与前叉之间的安装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那么通过车把角度限位器确定角度的车把与前叉之间也会存在角度偏差,车把与前叉之间存在偏差后容易造成骑行者对车把的方向把控不准,设置影响骑行安全。

基于上述原因,亟待一种新的工具来测试车把角度限位器的安装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车把角度限位器相对于前叉安装的角度容易发生偏差,造成车把与前叉的相对位置有偏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把角度校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把角度校准装置,包括:

把立,其与前叉上端部套设的车头管可拆卸连接;

限位结构,其固接于所述把立的外表面、并固定于所述车头管的轴向预设位置;

校准杆,其安装端与所述把立连接,其指示端与车体上设置的基准位置具有预设位置关系。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套设于所述把立的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底端开设有卡槽、并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车头管上安装的车把角度限位器卡接固定。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

所述校准杆的安装端与所述把立铰接,且两者间的铰接轴垂直于所述校准杆的轴线;

所述校准杆的轴线和所述把立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

还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校准杆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把立铰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

所述校准杆的轴线、所述调节杆的轴线和所述把立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

所述把立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夹片,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固定夹片铰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

所述限位结构上设置有自检槽,所述自检槽沿所述把立的轴向设置;

所述校准杆与所述限位结构的外表面接触时,所述校准杆卡入所述自检槽内。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

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把立同轴心设置。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车体上设置的所述基准位置为车头管,所述校准杆的指示端与所述车头管的表面接触;或者,所述校准杆的指示端远离所述车头管的表面,且在所述车头管表面上存在正投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中,把立可以设计成与自行车车把尺寸一样,方便安装车把之前对车把角度限位器的角度进行检测;并且测量杆可调,可适应多种自行车;该装置中包含自检结构,避免多次测量后误差累积。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机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把角度校准装置的自检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把角度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6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把角度校准装置1,包括把立101,其与前叉3上端部套设的车头管2可拆卸连接;

限位结构103,其固接于所述把立101的外表面、并固定于所述车头管的轴向预设位置;

校准杆106,其安装端与所述把立101连接,校准杆106的指示端与车体上设置的基准位置具有预设位置关系,校准杆106具有指示作用,可以指示把立101与车头管2之间的位置关系。

也就是说,把立101与前叉3的上端部套设的车头管2套接,限位结构103与前叉3的上端部固定的车把角度限位器4卡接后,校准杆106的指示端存在至少两种指示状态:第一指示状态时,校准杆106的指示端与车头管2表面接触;第二指示状态时,校准杆106的第二端远离车头管2的表面,并在车头管2表面上存在正投影。

具体来说,把立101代替将要组装的车把。当前叉3的上端部与车头管2套设,前叉3的上端固定角度限位器4后,需要将车把角度限位器4与前叉3固定。而前叉3与车把角度限位器4实现相对角度固定,即前叉3转动一定角度,车把角度限位器4也会随之转动相应的角度。所以限位结构103与车把角度限位器4配合卡接后,通过与把立101连接校准杆106在车头管2表面的位置来判断车把角度限位器4的位置是否正确。校准杆106的第二端在车头管2的表面上存在正投影,可以显示校准杆106在车头管2的表面上方的位置,即使校准杆106不与车头管2的表面接触,也可以判断校准杆106和车头管2之间的相对位置。把立101可以设计成与自行车的车把尺寸一样,方便安装车把之前对车把角度限位器4的角度进行检测。

进一步来说,限位结构103为套设于把立101的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底端开设有卡槽、并通过所述卡槽与车头管2上安装的车把角度限位器4卡接固定。限位结构103的作用是确定把立101与车头管2之间的相对位置,这符合车辆的把立101与车头管2之间的设置关系。

另外,安装端校准杆106的安装端和把立101铰接;校准杆106的轴线和把立101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校准杆106的方向是沿着把立101的长度方向铰接设置的。包括校准杆106沿着把立的轴向设置的情况,以及校准杆106在把立101上的正投影沿着把立101的轴向设置的情况。这样保证校准杆106指示的位置,可以间接显示把立101与车头管2之间的相对位置。

并且,校准杆106和把立101通过调节杆105铰接。调节杆105与把立101的表面设置的固定夹片102铰接。这样可以调节校准杆106远离把立101或者车头管2的外表面,防止组合时产生干涉。并且校准杆106可调,可适应多种自行车。

本实施例中,校准杆106的轴线、调节杆105的轴线和把立101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以说,校准杆106在把立101上的正投影沿着把立101中心轴的方向,校准杆106的位置就可以指示把立101的所在的位置角度。无论校准杆105怎么调节,当校准杆105指向车头管2的表面时,可以指示此时把立101与车头管2之间的角度关系。

限位结构103与把立101同轴心设置,模拟了车把与限位结构103之间的关系。限位结构103的侧面上设置有与车把角度限位器4上凸出部分卡接的限位槽104。限位槽104与车把角度限位器4上的两凸台配合,限位结构103与把立101固定。因此,如果车把角度限位器4相对角度有偏移,也会导致把立101与前叉3之间的相对角度有偏移,所以观察校准杆106在车头管2上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偏移,既可以断定角度限位器4的位置是否安装正确。

下面的实施例中详细介绍该装置的使用过程:

使用之前应保证自行车还未组装车把。首先,将调节杆105调节至水平,保证校准杆106的张开一定的角度。

将车把角度校准装置1的把立101插入自行车的车头管2中,保证校准杆106不会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同时保证限位槽与车把角度限位器4的两个凸出部分相互完全配合,调节调节杆105及校准杆106,保证校准杆106与车头管2表面的车篮固定片201相互贴合。通过检测校准杆106与车篮固定片201之间的相互位置即可判定车把角度限位器4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当校准杆106位于车篮固定片201的中心线位置时,证明把立101和前叉3对准车头管2的中心线安装。

参照图5所示,该装置还包括自检机构,即限位结构103上设置有自检槽107,自检槽107沿把立101的轴向设置;校准杆106与限位结构103的外表面接触时,校准杆106卡入自检槽内,则证明校准杆106的相对角度正确,否则,则需对校准器进行调整。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固定连接可以为焊接、螺纹连接和加紧等常见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