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液滴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液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液滴微流控技术是微流控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液滴微流控技术是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流体,以最常见的水和油为例,送入微米尺度的管道中,通过流体力学的作用,使得水相被油相分成一个个大小稳定,尺度在微米级的微液滴,每个微液滴作用一个独立的反应器,相当于生化反应中常用的试管。微液滴这种“小试管”体积小、数量多,具有许多常规试管没有的优势,比如通量高、试剂消耗小和背景噪声低,因而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通常一个微液滴只包括一种靶基因,故常用CCD成像检测技术对上述含有特定靶基因的微液滴进行分析检测,即采用高速相机获取一定数量的微液滴荧光图像,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图像中的单一微液滴荧光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得到相应的诊断结果;而随着含有多种靶基因的微液滴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含有多种靶基因的微液滴实现多指标检测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显然现有的CCD成像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液滴检测装置,可同时对微液滴进行多指标检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液滴检测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气路单元、芯片单元和光学检测单元,其中,所述光学检测单元包括双激光模块、光处理模块以及双PMT模块,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气路单元和所述双激光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气路单元与所述芯片单元连通;
所述芯片单元用于分类存储多种液体试剂,各所述液体试剂在对应气压的作用下进样驱动多个离散的微液滴;
所述气路单元用于根据气路控制信号向所述芯片单元中各液体试剂提供对应气压;
所述双激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光学检测信号射出双路激光,并经所述光处理模块调节过滤后得到双路检测光;
所述双PMT模块用于接收经所述双路检测光激发所述微液滴后的双荧光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控制指令发出气路控制信号和光学检测信号。
较佳的,所述芯片单元包括储液模块、微液滴驱动模块和用于存储样本试剂的EP管组件;
所述储液模块包括储液部、EP管装配部和废液回收部,所述EP管装配部用于对位安装EP管组件,其中,所述储液部包括多组并列设置的上浮油储液槽和间隔油储液槽,所述气路单元分别与各所述上浮油储液槽的进液口和所述间隔油储液槽的进液口连通;
所述微液滴驱动模块包括检测样本输出部和微液滴驱动部,其中,所述检测样本输出部包括分别与各EP管对应连通的多个EP管进液孔和多个EP管出液孔,所述EP管进液孔与所述上浮油储液槽的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EP管出液孔与所述微液滴驱动部一一对应连通,所述EP管进液孔用于涌入上浮油,所述EP管出液孔用于浮出样本试剂;
所述微液滴驱动部还与所述间隔油储液槽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微液滴驱动部用于涌入样本试剂和间隔油试剂生成多个微液滴。
进一步的,所述微液滴驱动部包括十字端口,所述十字端口包括相对设置的样本试剂输入端口和微液滴输出端口,以及相对设置的2个间隔油端口,所述EP管出液孔与所述样本试剂输入端口连通,所述间隔油储液槽的出液口分别与2个间隔油端口连通,所述微液滴输出端口通过微管道与所述废液回收部连通;
所述十字端口用于汇合样本试剂和间隔油试剂,并在对应气压的配合作用下生成多个相互离散的微液滴。
较佳的,所述微液滴驱动部还包括设在所述微液滴输出端口与所述废液回收部之间的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用于提供定位标记,辅助光学检测单元对所述微液滴定位检测。
优选的,所述气路单元包括供气模块、气腔模块和气压调节模块,所述供气模块通过所述气腔模块与所述气压调节模块连通,所述气压调节模块分别与各所述上浮油储液槽连通,以及分别与各所述间隔油储液槽连通;
所述供气模块用于根据供气信号,向所述气腔模块供气;
所述气腔模块用于压缩所述供气,根据气压调节信号调整注射气压;
所述气压调节模块用于根据上浮油电磁通断信号对应控制所述上浮油储液槽的供气导通状态,以及用于根据间隔油电磁通断信号对应控制所述间隔油储液槽的供气导通状态;
所述气路控制信号包括所述供气信号、所述气压调节信号、所述上浮油电磁通断信号和所述间隔油电磁通断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气腔模块包括第一气腔、第一气压传感器、第二气腔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所述供气模块通过第一气路管道与所述第一气腔连通,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气路管道与所述第二气腔连通,所述第一气腔和所述第二气腔分别与所述气压调节模块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一气路管道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二气路管道上;
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一气路管道的当前气压值,并反馈第一气压值信号;
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二气路管道的当前气压值,并反馈第二气压值信号。
优选的,所述气压调节模块包括多个上浮油电磁阀和多个间隔油电磁阀,所述第一气腔通过所述上浮油电磁阀与所述上浮油储液槽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气腔通过所述间隔油电磁阀与所述间隔油储液槽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上浮油电磁阀用于根据所述上浮油电磁阀通断信号对应控制所述上浮油电磁阀的导通状态,当所述上浮油电磁阀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注射气压被持续注入所述上浮油储液槽中;
所述间隔油电磁阀用于根据所述间隔油电磁阀通断信号对应控制所述间隔油电磁阀的导通状态,当所述间隔油电磁阀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注射气压被持续注入所述间隔油储液槽中。
优选的,所述光学检测单元还包括定位模块和检测镜头;
所述检测镜头用于向所述微管道射出所述双路检测光;
所述定位模块用于根据定位信号,从所述检测窗口中锁定一待检窗口,并根据所述待检窗口中的定位标记承载所述芯片单元移动至特定位置,完成所述检测镜头对所述待检窗口中的微管道定位;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控制指令发出所述定位信号。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气路控制模块、检测控制模块和指令输出模块,所述指令输出模块分别与所述气路控制模块和所述检测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气路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供气模块、所述第一气腔、所述第二气腔、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所述上浮油电磁阀和所述间隔油电磁阀信号连接,所述检测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定位模块、所述双激光模块和所述双PMT模块信号连接;
所述气路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气路控制指令对应输出供气信号、气压调节信号、上浮油电磁通断信号、间隔油电磁通断信号,以及接收反馈的第一气压值信号和第二气压值信号;
所述检测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检测控制指令输出定位信号和光学检测信号;
所述指令输出模块用于根据用户指令、所述第一气压值信号和所述第二气压值信号调整气路控制指令的输出,使得通过对应的十字端口生成多个相互离散的微液滴;以及,
用于根据用户指令输出检测控制指令,使得所述定位模块在定位完成后,利用光学检测模块对微管道中的微液滴进行光学检测。
优选的,所述光学检测单元还包括与双PMT模块输出端连接的荧光信号分析模块,所述荧光信号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双荧光检测信号,统计分析得到所述荧光检测结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液滴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液滴检测装置中,由控制单元、气路单元、芯片单元和光学检测单元四部分组成,其中,光学检测单元包括双激光模块、光处理模块以及PMT模块;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单元分别与气路单元和双激光模块信号连接,气路单元与芯片单元对应连通,具体的,首先将检测所需的液体试剂分类存储于芯片单元中,气路单元在接收到控制单元发出的气路控制信号后,对应向芯片单元中的各液体试剂存储区域提供气压,使得液体试剂在对应气压的作用下分别进样生成多个离散的微液滴,此时,控制单元发出光学检测信号,双激光模块根据光学检测信号射出双路激光,并经光路处理模块调节过滤得到双路检测光,使得多个相互离散的微液滴依次通过双路检测光的照射区域,同时利用双PMT模块中的两个PMT探头对应接收各路检测光,形成双荧光信号,通过对双荧光信号分析得到荧光检测结果,进而实现对微液滴的多指标检测。另外,通过控制气路单元的进气速率,还可实现对微液滴荧光检测速率的精准控制,使得上述微液滴的荧光信号检测速率快速可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液滴检测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芯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芯片单元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芯片单元的截面图;
图5为图1中气路单元的与芯片单元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光学检测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光学检测单元对微液滴进行荧光检测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控制单元, 2-气路单元;
3-芯片单元; 4-光学检测单元;
11-指令输出模块, 12-气路控制模块;
13-检测控制模块, 21-供气模块;
22-气腔模块, 23-气压调节模块;
221-第一气压传感器, 222-第一气腔;
223-第二气压传感器, 224-第二气腔;
231-上浮油电磁阀, 232-间隔油电磁阀;
31-储液模块, 32-微液滴驱动模块;
33-EP管组件, 311-储液部
312-EP管装配部, 313-废液回收部;
3111-上浮油储液槽, 3112-间隔油储液槽;
321-检测样本输出部, 322-微液滴驱动部;
3211-EP管进液孔, 3212-EP管出液孔;
3221-十字端口, 3222-检测窗口;
331-EP管, 41-双激光模块;
42-光处理模块, 43-双PMT模块;
44-检测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液滴检测装置,包括控制单元1、气路单元2、芯片单元3和光学检测单元4,其中,光学检测单元4包括双激光模块41、光处理模块42以及双PMT模块43,控制单元1分别与气路单元2和双激光模块41信号连接,气路单元2与芯片单元3连通;
芯片单元3用于分类存储多种液体试剂,各液体试剂在对应气压的作用下进样驱动多个离散的微液滴;
气路单元2用于根据气路控制信号向芯片单元3中各液体试剂提供对应气压;
双激光模块41用于根据光学检测信号射出双路激光,并经光处理模块42调节过滤后得到双路检测光;
双PMT模块43用于接收经双路检测光激发微液滴后的双荧光检测信号;
控制单元1用于根据控制指令发出气路控制信号和光学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液滴检测装置中,由控制单元1、气路单元2、芯片单元3和光学检测单元4四部分组成,其中,光学检测单元4包括双激光模块41、光处理模块42以及双PMT模块43;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1分别与气路单元2和双激光模块41信号连接,气路单元2与芯片单元3对应连通,具体的,首先将检测所需的液体试剂分类存储于芯片单元3中,气路单元2在接收到控制单元1发出的气路控制信号后,对应向芯片单元3中的各液体试剂存储区域提供气压,使得液体试剂在对应气压的作用下分别进样生成多个离散的微液滴,此时,控制单元1发出光学检测信号,双激光模块41根据光学检测信号射出双路激光,并经光处理模块42调节过滤得到双路检测光,使得多个相互离散的微液滴依次通过双路检测光的照射区域,同时利用双PMT模块43中的两个PMT探头对应接收各路检测光,形成双荧光信号,通过对双荧光信号分析得到荧光检测结果,进而实现对微液滴的多指标检测。另外,通过控制气路单元2的进气节奏,还可实现对微液滴荧光检测速率的精准控制,使得上述微液滴的荧光信号检测速率快速可控。
具体的,请参阅图2-4,本实施例中的芯片单元3包括储液模块31、微液滴驱动模块32和用于存储样本试剂的EP管组件33;储液模块31包括储液部311、EP管装配部312和废液回收部313,EP管装配部312用于对位安装EP管组件33,其中,储液部311包括多组并列设置的上浮油储液槽3111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气路单元2分别与各上浮油储液槽3111的进液口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的进液口连通;微液滴驱动模块32包括检测样本输出部321和微液滴驱动部322,其中,检测样本输出部321包括分别与各EP管331对应连通的多个EP管进液孔3211和多个EP管出液孔3212,EP管进液孔3211与上浮油储液槽3111的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EP管出液孔3212与微液滴驱动部322一一对应连通,EP管进液孔3211用于涌入上浮油,EP管出液孔3212用于浮出样本试剂;微液滴驱动部322还与间隔油储液槽3112的出液口连通,微液滴驱动部322用于涌入样本试剂和间隔油试剂生成多个微液滴。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3,微液滴驱动部322包括十字端口3221,具体的,十字端口3221包括相对设置的样本试剂输入端口和微液滴输出端口,以及相对设置的2个间隔油端口,EP管出液孔3212与样本试剂输入端口连通,间隔油储液槽3112的出液口分别与2个间隔油端口连通,微液滴输出端口通过微管道与废液回收部313连通;十字端口3221用于汇合样本试剂和间隔油试剂,并在对应气压的配合作用下生成多个相互离散的微液滴。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微液滴驱动部322还包括设在微液滴输出端口与废液回收部313之间的检测窗口3222,检测窗口3222用于提供定位标记,辅助光学检测单元4对微液滴定位检测。
具体实施时,储液部311中的上浮油储液槽3111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的数量一一对应,分别用于在各上浮油储液槽3111中添加上浮油试剂,以及在各间隔油储液槽3112中添加上浮油试剂,其中,EP管组件33包括与上浮油储液槽3111数量相等的EP管331,由于EP管组件33为存储有样本试剂的一体式密封结构,这样在装配过程中,需利用EP管装配部312中的EP管盖穿刺针对应穿透各EP管组件33中的EP管331完成卡接对位;下一步,将供气单元与各上浮油储液槽3111和各间隔油储液槽3112分别连通,而为了保证较佳的气密性,通常还需在储液部311上设置与各储液槽对应的气密垫;此外,检测样本输出部321由多个成对的EP管进液孔3211和EP管出液孔3212组成,当EP管组件33装配完成后,浮油储液槽的出液口通过微管道与EP管进液孔3211连通,使得上浮油能够在气压的作用下从上浮油储液槽3111的出液口涌入微管道,并从EP管进液孔3211进入EP管331中,由于样本试剂的密度小于上浮油试剂的密度,样本试剂可始终漂浮在上浮油的上面,并从EP管出液孔3212涌出。
又由于,EP管出液孔3212与十字端口3221的样本试剂输入端口通过一路微管道连通,间隔油储液槽3112的出液口通过两路微管道分别与2个间隔油端口连通,这样,通过气路单元2分别向上浮油储液槽3111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供气,可使对应气压分别压迫样本试剂和间隔油试剂沿着微管道涌向十字端口3221,当这两种不相溶的试剂在十字端口3221交互汇合时,两端的油相试剂和中间的水相试剂在对应气压和液体表面张力差的配合作用下,将两种不相溶的试剂以“油包水”的形式切割成离散的微液滴,并依次从输出端口流向废液回收部313,而在离散的微液滴流向废液回收部313的过程中,由于输出端口和废液回收部313连通的微管道贯穿检测窗口3222,因此可利用光学检测单元4透过检测窗口3222实现对微液滴荧光检测,得到荧光检测结果。
较佳的,储液模块31中的微管道为第一微管道,微液滴驱动模块32的微管道为第二微管道,且第二微管道的海拔高度大于第一微管道,这样可在未充气的情况下,避免上浮油储液槽3111因误流入EP管331中,导致的样本试剂意外流出的情况发生。
从上述具体实施过程可知,本实施例通过上浮油储液槽3111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EP管331、十字端口3221、检测窗口3222和废液回收部313,利用两种储液槽分别存储上浮油试剂和间隔油试剂,通过气路单元2对应的向上浮油试储液槽3111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供气,分别控制EP管331中的样本试剂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中的间隔油在十字端口3221中的进样过程,使得两端的间隔油试剂和中间的上浮油试剂在十字端口3221中配合对应的气压作用,形成大小均一、连续稳定的离散微液滴,通过检测窗口3222的设置,可利用其提供的定位标记,辅助光学检测单元4对检测窗口3222中的微管道准确定位,以实现利用光学检测单元4对离散微液滴进行观察分析,使实验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微液滴荧光信号。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供气模块21的供气节奏精准可调,故离散微液滴生成的速率可通过供气节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微液滴检测速率快速可控;另外,由于上述储液槽、EP管331、十字端口3221和检测窗口3222为多组并列设置,因此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单元3能够并列生成多组离散的微液滴,进而实现对离散微液滴的并行检测。
进一步的,由于EP管组件33为存储有样本试剂的一体式密封结构,相比较于传统的敞开式EP管331,一体式密封的EP管组件33可与EP管装配部312密闭连接,降低了样本试剂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同理,废液回收部313也为一体式密闭结构,可将检测后的废液集中回收,杜绝了废液污染的情况发生。
具体的,请参阅图5,上述实施例中的气路单元2包括供气模块21、气腔模块22和气压调节模块23,供气模块21通过气腔模块22与气压调节模块23连通,气压调节模块23分别与各上浮油储液槽3111连通,以及分别与各间隔油储液槽3112连通;供气模块21用于根据供气信号,向气腔模块22供气;气腔模块22用于压缩供气,根据气压调节信号调整注射气压;气压调节模块23用于根据上浮油电磁通断信号对应控制上浮油储液槽3111的供气导通状态,以及用于根据间隔油电磁通断信号对应控制间隔油储液槽3112的供气导通状态;气路控制信号包括供气信号、气压调节信号、上浮油电磁通断信号和间隔油电磁通断信号。
其中,气腔模块22包括第一气腔222、第一气压传感器221、第二气腔224和第二气压传感器223,供气模块21通过第一气路管道与第一气腔222连通,以及通过第二气路管道与第二气腔224连通,第一气腔222和第二气腔224分别与气压调节模块23连通,其中,第一气压传感器221设在第一气路管道上,第二气压传感器223设在第二气路管道上;第一气压传感器221用于感测第一气路管道的当前气压值,并反馈第一气压值信号;第二气压传感器223用于感测第二气路管道的当前气压值,并反馈第二气压值信号。
较佳的,请参阅图2和图5,上述实施例中的气压调节模块23包括多个上浮油电磁阀231和多个间隔油电磁阀232,第一气腔222通过上浮油电磁阀231与上浮油储液槽3111一一对应连通,第二气腔224通过间隔油电磁阀232与间隔油储液槽3112一一对应连通;上浮油电磁阀231用于根据上浮油电磁阀231通断信号对应控制上浮油电磁阀231的导通状态,当上浮油电磁阀231处于导通状态时,注射气压被持续注入上浮油储液槽3111中;间隔油电磁阀232用于根据间隔油电磁阀232通断信号对应控制间隔油电磁阀232的导通状态,当间隔油电磁阀232处于导通状态时,注射气压被持续注入间隔油储液槽3112中。
具体实施时,供气模块21包括气泵和集气瓶,集气瓶用于存储气泵产生的供气形成气压源,集气瓶在接收到供气信号后释放的气压经气路管道对应存储在第一气腔222和第二气腔224中,同时利用设在第一气路管道上的第一气压传感器221实时监测第一气路管道当前气压值,同理,利用设在第二气路管道上的第二气压传感器223实时监测第二气路管道当前的气压值,并将上述的气压值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1,使得控制单元1根据反馈的气压值信号对应调整第一气腔222和第二气腔224注射气压的大小,同时利用控制单元1适应性的控制上浮油电磁阀231和间隔油电磁阀232的导通状态,使得以上多组上浮油储液槽3111和间隔油储液槽3112中的上浮油试剂和间隔油试剂在对应注射气压的配合作用下,能够持续稳定的进样,并在十字端口3221中形成大小均一、连续稳定的离散微液滴,以供光学检测单元4荧光检测。
从上述具体实施过程可知,本实施例通过集气瓶提供一级气压,然后利用第一气压传感器221/第二气压传感器223实时反馈当前对应气路管道的气压值信号,控制单元1在接收到以上气压值信号后调整气腔的注射气压,形成二级气压,这样通过二次气压调节的方式对上浮油试剂和间隔油试剂进行精准的气压控制,保证了在上述试剂能够在十字端口3221处形成符合要求的离散微液滴。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6-7,上述实施例中的光学检测单元4还包括定位模块和检测镜头44;其中,
检测镜头44用于向微管道射出双路检测光;
定位模块用于根据定位信号,从检测窗口3222中锁定一待检窗口,并根据待检窗口中的定位标记承载芯片单元3移动至特定位置,完成检测镜头44对待检窗口中的微管道定位;
控制单元1还用于根据控制指令发出定位信号。
具体实施时,光学检测单元4与检测窗口3222中微管道定位的准确度是保证荧光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前提,由于光学检测单元4的光路复杂不便移动,因此为了满足光学检测单元4能够依次对各检测窗口3222中的微管道进行准确定位,本实施采用光学检测单元4固定,芯片单元3配合移位的模式来实现准确定位的要求,具体的,定位模块根据定位信号从多个检测窗口3222中锁定一待检窗口,并根据待检窗口中的定位标记承载芯片单元3移动至特定位置,其中,特定位置是指水平移动芯片单元3后,能够使检测镜头44射出的双路检测光准确照射在待检窗口中微管道的位置,即将待检窗口中微管道水平移动至检测镜头44正下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定位模块为带有定位装置的滑动导轨。
示例性的,双激光模块41包括473nm激光器和532nm激光器,光处理模块42包括出射光子模块和反射光子模块,其中出射光子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滤波片、反光镜和二向色镜,反射光子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二向色镜、凸透镜、二向色镜和滤色片,双PMT模块43包括2个PMT,检测镜头44模块为20倍显微物镜。本实施例采用双激光的设置方式对微液滴进行双阳性检测,实现了对微液滴的多指标检测。
需要补充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检测单元4还包括与双PMT模块43输出端连接的荧光信号分析模块,所述荧光信号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荧光检测信号,统计分析得到所述荧光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时,473nm激光器射出的激光经光处理模块42调节过滤后得到第一检测光,当第一检测光激发含有靶基因的微液滴(阳性微液滴)时,形成第一荧光检测信号,同理,532nm激光器射出的激光经光处理模块42调节过滤后得到第二检测光,当第二检测光激发含有另一项靶基因的微液滴(阳性微液滴)时,形成第二荧光检测信号,通过第一PMT/第二PMT对应接收第一荧光检测信号/第二荧光检测信号,最后利用荧光信号分析模块根据泊松分布原理及阳性微液滴的个数以及阳性微液滴与总微液滴数的比例得出靶分子的起始拷贝数或浓度,得到所述荧光检测结果。
优选的,请参阅图1,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1包括气路控制模块12、检测控制模块13和指令输出模块11,指令输出模块11分别与气路控制模块12和检测控制模块13连接,气路控制模块12分别与供气模块21、第一气腔222、第二气腔224、第一气压传感器221、第二气压传感器223、上浮油电磁阀231和间隔油电磁阀232信号连接,检测控制模块13分别与定位模块、双激光模块41和双PMT模块43信号连接;
气路控制模块12用于根据气路控制指令对应输出供气信号、气压调节信号、上浮油电磁通断信号、间隔油电磁通断信号,以及接收反馈的第一气压值信号和第二气压值信号;
检测控制模块13用于根据检测控制指令输出定位信号和光学检测信号;
指令输出模块11用于根据用户指令、第一气压值信号和第二气压值信号调整气路控制指令的输出,使得通过对应的十字端口3221生成多个相互离散的微液滴;以及,
用于根据用户指令输出检测控制指令,使得定位模块在定位完成后,利用光学检测模块对微管道中的微液滴进行光学检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