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和一种车辆超载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0508发布日期:2018-12-07 22:4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和一种车辆超载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载重检测装置以及一种车辆超载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超载车辆由于该车辆的载重超出该车辆的额定载重,会使得该车辆的惯性增大,导致该车辆在急转弯时容易发生翻车,在急刹车时容易超出安全距离导致追尾等等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超载车辆对于公路的路面、桥梁的桥面伤害也极为严重,使得公路、桥梁的寿命大大减小,出现龟裂、坑槽、甚至断裂等等,导致政府每年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维修,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各个地方不断出台法律、法规对超载现象进行惩罚,但是超载现象至今未见根本好转,甚至愈演愈烈。据查,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比例达30%~85%,超载车辆最大装载量甚至可达760%,简直耸人听闻。因此在载重车辆上安装超载识别装置是必要的。

现有的车辆载重装置需要在车身上布置多个感应装置,通过声光电发射管和接收管由测距的方式来判定车辆载重是否超载。其布局比较复杂,且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辆超载识别装置,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可检测出车辆的悬架上的悬架弹簧的形变量并基于该形变量与该悬架弹簧的承重的关系来判断所述车辆是否超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载重检测装置,适用于载重车辆,所述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多个悬架弹簧,每个悬架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相应的上端固定端响应于相应的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与该多个悬架弹簧相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所述多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用于检测相应的悬架弹簧的形变量。所述多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安装在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的其中一者上,用于反射激光;以及激光测距仪,所述激光测距仪安装在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的其中另一者上,用于检测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的变化指示所述载重车辆的载重的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2个所述悬架弹簧,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2个所述距离检测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后悬架,所述后悬架包括2个所述悬架弹簧,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2个所述距离检测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前悬架和后悬架分别包括2个所述悬架弹簧,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4个所述距离检测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超载识别装置,适用于载重车辆,所述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多个悬架弹簧,每个悬架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相应的上端固定端响应于相应的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该多个悬架弹簧相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所述多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用于检测相应的悬架弹簧的形变量;以及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所述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来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所述多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安装在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的其中一者上,用于反射激光;以及激光测距仪,所述激光测距仪安装在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的其中另一者上,用于检测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模块响应于任意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小于该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所述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值。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模块响应于任意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所述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2个所述悬架弹簧,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2个所述距离检测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后悬架,所述后悬架包括2个所述悬架弹簧,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2个所述距离检测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前悬架和后悬架分别包括2个所述悬架弹簧,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4个所述距离检测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还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响应于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报警模块为灯光和/或声音报警模块。

为解决载重车辆超载的问题,本案采用激光测距仪和反射板构成距离检测模块。激光测距仪固定在悬架弹簧的一端,反射板固定在悬架弹簧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当该载重车辆承载不同重量的物品时(101),会对悬架弹簧产生不同力度的挤压,则悬架弹簧会产生形变(102),即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会产生变化,同时与悬架弹簧的上表面连接的激光测距仪或反射板会向下移动,导致该激光测距仪与反射板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变化。通过研究悬架弹簧的承重与激光测距仪检测出的距离(103)的关系,进而可设定一阈值(104),根据该距离与阈值可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105),若超载则可相应地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或其它乘员(106)。

附图说明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更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安装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绘示的距离检测模块示意图。

为清楚起见,以下给出附图标记的简要说明:

101~106:步骤

301:悬架弹簧;

302:上端固定端;

303:下端固定端;

310:激光测距仪;

320: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目前,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多个悬架弹簧,该些悬架弹簧会随着载重车辆载重的增加而被压缩,导致该些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会逐渐变小,因此通过实时检测该些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可判断出该载重车辆的载重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301的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众所周知,弹簧所承受的弹力为其形变量与其弹性系数的乘积。因此计算出该悬架弹簧301两端的距离后,将其与该悬架弹簧301的原始长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该悬架弹簧301的形变量。将该形变量乘以该悬架弹簧301的弹性系数即可得出该悬架弹簧301的承重。载重车辆上的所有悬架弹簧上的承重即为该载重车辆的载重。

可以理解,该原始长度是该载重车辆空载时该悬架弹簧两端的距离。

可以理解,上述计算过程可通过简单的电子器件如减法器、乘法器等来实现。同时,通过建立简单的数据表,将该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值与其承重值对应起来,则根据该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距离值可直接通过查表来得到承重值。

可以理解,激光测距仪310亦可刚性连接于该下端固定端303,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与该悬架弹簧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该载重车辆的每个悬架弹簧的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均与该载重车辆的整车控制器耦接,该距离检测模块以一固定频率检测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并将该距离发送至整车控制器,所述整车控制器根据该距离值计算或查表得到该车辆的载重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与该悬架弹簧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该载重车辆的每个悬架弹簧的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均与该载重车辆的整车控制器耦接,该距离检测模块受整车控制器控制,在接收到整车控制器发出的触控信号后检测相应的上端固定端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并反馈该距离至整车控制器,所述整车控制器再根据该距离值计算或查表得到该车辆的载重值。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该前悬架包括2个悬架弹簧,则该载重车辆的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2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用于检测该2个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

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与该悬架弹簧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指示该载重车辆的载重。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后悬架,后悬架包括2个悬架弹簧,则该载重车辆的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2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用于检测该2个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

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与该悬架弹簧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指示该载重车辆的载重。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该前悬架和后悬架分别包括2个悬架弹簧,则该载重车辆的车辆载重检测装置包括4个距离检测模块,分别用于检测该4个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

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与该悬架弹簧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指示该载重车辆的载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该前悬架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2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2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后悬架,该后悬架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2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2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该前悬架和后悬架分别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4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4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接收该载重车辆的所有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并判断该些距离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当任意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小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

可以理解,该第一预设阈值可通过实验得到,比如在载重车辆上均匀放置额定重量的重物,使得各个悬架弹簧承重相同,形变量即相同,得到此时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作为第一预设阈值。

所述判断模块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接收该载重车辆的所有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并判断该些距离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

建立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与该悬架弹簧相应的承重值之间的对应表,则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可通过查表来得到该悬架弹簧的对应的承重值,并将该承重值输出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将所有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来的距离所对应的承重值与第一预设阈值比较,当任意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来的距离所对应的承重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可以理解,该第一预设阈值可通过实验得到,比如在载重车辆上均匀放置额定重量的重物,使得各个悬架弹簧承重相同,形变量即相同,得到此时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基于该距离查表得到该悬架弹簧的承重值并将其作为第一预设阈值。

所述判断模块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包括计算单元和比较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该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计算该悬架弹簧的承重值并将计算出的承重值输出至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该承重值与第一预设阈值比较并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该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该计算单元可采用加法器、减法器、乘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该比较单元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比较单元输出一高电平信号;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小于等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比较单元输出一低电平信号。或者,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比较单元输出一低电平信号;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小于等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比较单元输出一高电平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相应的多个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多个判断模块(未示出)分别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相应的判断模块;每个判断模块包括计算单元和比较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计算相应的悬架弹簧的承重值并将计算出的承重值输出至相应的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该承重值与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比较并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该计算单元可采用加法器、减法器、乘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该比较单元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大于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时,相应的比较单元输出一高电平信号;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小于等于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时,相应的比较单元输出一低电平信号。该些判断模块可与整车控制器耦接,所述整车控制器响应于任意比较单元输出高电平提醒驾驶员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以及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相应的多个判断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多个判断模块(未示出)分别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相应的判断模块;每个判断模块包括计算单元和比较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计算相应的悬架弹簧的承重值并将计算出的承重值输出至相应的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该承重值与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比较并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该计算单元可采用加法器、减法器、乘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该比较单元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大于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时,相应的比较单元输出一低电平信号;当该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承重值小于等于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时,相应的比较单元输出一高电平信号。该些判断模块可与整车控制器耦接,所述整车控制器响应于任意比较单元输出低电平提醒驾驶员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模块可通过CAN总线与所述报警模块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该前悬架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2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2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后悬架,该后悬架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2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2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以及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该前悬架和后悬架分别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4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4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灯光和/或声音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该前悬架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2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2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灯光和/或声音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后悬架,该后悬架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2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2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以及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2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灯光和/或声音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该前悬架和后悬架分别包括两个悬架弹簧,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4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4个距离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对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未示出)与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基于该4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载重车辆是否超载。

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响应于该判断模块判断该载重车辆超载发出灯光和/或声音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该载重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相应的多个判断模块以及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多个判断模块(未示出)分别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相应的判断模块;每个判断模块包括计算单元和比较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计算相应的悬架弹簧的承重值并将计算出的承重值输出至相应的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该承重值与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比较并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该计算单元可采用加法器、减法器、乘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该比较单元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判断模块耦接,并接收该多个比较单元输出的信号,响应于该比较单元判断出该载重值大于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时产生的信号,所述报警模块被触发产生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车辆超载。

在一实施例中,载重车辆上的任意一个悬架弹簧的实际安装图如图2所示,细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悬架弹簧301的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另一端固定于相应的下端固定端303,其中,该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随着该悬架弹簧承重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平行,因此相应的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间的距离即是相应的悬架弹簧301的两端的距离。所述车辆超载识别装置包括:与多个悬架弹簧相对应的多个距离检测模块、与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相应的多个判断模块以及报警模块。

与该悬架弹簧301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310、反射板320。该激光测距仪310刚性连接于该上端固定端302,该反射板320刚性连接与该下端固定端303。所述激光测距仪310可随着该上端固定端302联动。因此激光测距仪310检测出的其与反射板320之间的距离即是该上端固定端302与下端固定端303之间的距离即是该悬架弹簧30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多个判断模块(未示出)分别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耦接,该多个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后发送至相应的判断模块;每个判断模块包括计算单元和比较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相应的距离检测模块检测出的距离值计算相应的悬架弹簧的承重值并将计算出的承重值输出至相应的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该承重值与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比较并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该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为该载重车辆额定载重时,相应的悬架弹簧的两端的距离所对应的载重值。

该计算单元可采用加法器、减法器、乘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该比较单元可采用比较器或除法器等电子器件来实现。所述报警模块(未示出)与该多个判断模块耦接,并接收该多个比较单元输出的信号,响应于该比较单元判断出该载重值大于相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时产生的信号,所述报警模块被触发产生声音和/或灯光信号以提醒驾驶员车辆超载。

可以理解,本案中具有计算、判断等功能的模块均可通过简单的电子器件如加法器、减法器、乘法器、比较器等等来实现,或通过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其设计成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

提供之前的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中的任何技术人员均能够实践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面。但是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而不应被限定于以上所解说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和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对各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动和修改,这些变动和修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