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2855发布日期:2018-12-28 19:2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公路是交通运输网络的主动脉之一,对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路在建设完毕投入使用之后部分路段会经常出现桥头跳车、路面裂缝等现象,成为危害行车安全的事发隐患,而出现该隐患的主要原因除了温度与天气的影响外,公路路面沉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公路路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原因和施工原因:由于地质情况不同,地基的承载能力也存在着各种差异,当路基和构造物落在不良路段时会由于自重而发生沉降;另外施工原因也是产生沉降的主要原因,如路基填土过厚,导致碾压不实,夯实力度不够等,这样经过时间推移和雨水浸泡,路基和构造物会有明显沉降。动态监控道路上的路面沉降状况对于监测路况,保证车辆安全以及记录维修工程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包括远程服务器、无线通信模块、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终端载体,所述数据终端载体包括牵引车头和车身,所述车身包括前车板和后车板,所述前车板和所述后车板的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刚性轮,位于所述前车板底部的刚性轮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所述后车板底部的刚性轮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金属端、压力弹簧和位移传感器,所述金属端分别位于所述前车板和所述后车板内且分别连接所述压力弹簧的两端,所述压力弹簧设于所述前车板和所述后车板的前后间隙内,所述位移传感器位于所述压力弹簧内,所述前车板或所述后车板上设有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的计数器,所述位移传感器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向所述远程服务器发送数据,所述牵引车头内设有供电电源。

进一步地,上述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所述金属端为钢板。

进一步地,上述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所述供电电源为太阳能电池。

进一步地,上述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GPRS/CDMA/4G/5G无线通信模块。

进一步地,上述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所述前车板和所述后车板的长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系统随着车体移动实时动态监测路面的沉降情况,可提供准确的计算评估路基的沉降、维修工作量等数据链,值得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远程服务器;2、无线通信模块;3、牵引车头;4、前车板;5、后车板;6、刚性轮;7、金属端;8、压力弹簧;9、计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案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路面沉降动态监测系统包括远程服务器1、无线通信模块2、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终端载体,数据终端载体包括牵引车头3和车身,车身包括前车板4和后车板5,前车板4和后车板5的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刚性轮6,位于前车板4底部的刚性轮6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后车板5底部的刚性轮6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数据采集终端包括金属端7、压力弹簧8和位移传感器,金属端7分别位于前车板4和后车板5内且分别连接压力弹簧8的两端,压力弹簧8设于前车板4和后车板5的前后间隙内,位移传感器位于压力弹簧8内,前车板4或后车板5上设有连接位移传感器的计数器9,位移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2向远程服务器1发送数据,牵引车头3内设有供电电源。

本技术方案中,金属端7为钢板,供电电源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绿色环保,电能转化率高。无线通信模块2为GPRS/CDMA/4G/5G无线通信模块,本案中的前车板4和后车板5的长度相同。

当车身经过的路面发生过沉降时,前车板4和后车板5之间便会发生相对位移,两个金属端7之间的相对竖向距离就会增加,从而拉升压力弹簧8并偏离原来位置,多个位移传感器将偏移距离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送给远程服务器1,数据供相关人员分析参考。

本系统随着车体移动实时动态监测路面的沉降情况,可提供准确的计算评估路基的沉降、维修工作量等数据链,值得推广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