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2997发布日期:2019-03-19 21:5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Y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压监测仪检测装置是对蓄电池正常运行状态缓慢变化所引起的电压偏差进行连续监测和统计的统计型电压监测设备,由控制芯片、电池、内存、接线模块、AD采集模块、LCD显示模块以及通信模块部分组成。电压监测仪检测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其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容易因电流做功而发热,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若累积在电子元器件上的温度超过该电子元件的最高允许温度时,容易使元件烧毁,从而影响整台电压监测仪检测装置的正常运行,还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工作人员往往无法及时察觉到电压监测仪检测装置壳体内的温度变化,导致壳体内的温度过高时,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错过了最佳补救时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电压监测仪检测装置容易过热烧毁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前端外壁设置有显示屏,所述装置外壳的前端外壁设置有多个按键和接线孔,所述装置外壳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散热网罩,所述散热网罩的内腔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网罩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装置外壳的内腔设置有电源、电压监测装置和控制器,所述电压监测装置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电压采集电路、电压监测电路连接,所述电源的输出端、电压采集电路的输出端、电压监测电路的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监测装置上通过导线连接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显示器的输入端、报警器的输入端、指示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按键连接。

优选的,所述按键为电子触碰开关,所述显示器为LCD显示器,所述报警器为蜂鸣器。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外壁垂直连接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的外壁螺纹连接夹持板,所述安装套筒穿过散热网罩、并通过夹持板旋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散热网罩处设置温度传感器,由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传输至控制器,当温度高过设定的阈值时,报警器和指示灯同时开始工作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关闭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防止其过热烧毁,对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外壳、2按键、3显示屏、4散热网罩、5温度传感器、6散热风扇、7安装板、8夹持板、9安装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检测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装置外壳1的前端外壁设置有显示屏,装置外壳1的前端外壁设置有多个按键2和接线孔10,装置外壳1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散热网罩4,散热网罩4的内腔安装有散热风扇6,散热网罩4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5,装置外壳1的内腔设置有电源、电压监测装置和控制器,电压监测装置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电压采集电路、电压监测电路连接,电源的输出端、电压采集电路的输出端、电压监测电路的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电压监测装置上通过导线连接电流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温度传感器5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显示器的输入端、报警器的输入端、指示灯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按键连接。

按键为电子触碰开关,显示器为LCD显示器,报警器为蜂鸣器。温度传感器5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7,安装板7的外壁垂直连接安装套筒9,安装套筒9的外壁螺纹连接夹持板8,安装套筒9穿过散热网罩4、并通过夹持板8旋紧,在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的散热网罩4处设置温度传感器5,由温度传感器5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传输至控制器,当温度高过设定的阈值时,报警器和指示灯同时开始工作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关闭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防止其过热烧毁,对蓄电池电压监测设备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