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2622发布日期:2019-03-19 21:5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社会的互联网发展和机械化的普及,各行各业开始融入了不同的科技技术,部分人力工作已 经开始慢慢被机械化代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人工,目前,中国有着大面积的土地,包括平地和山地 以及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不是所有工作环境都能够用机械化代替,由于土地面积大,所以并不能清楚了 解到某个区域或只有几个区域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山地区域,由于地形的限制,使得人力工作的效率非常 低而且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所以,研制出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使用后可自动完成周围土壤检测并把相关数据传送到相关的设 备上进行处理,可以实现远距离自动无人管理和检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劳动 力以及人员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方便、实用,克服了在现有的传感器的单一性,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出区域范围内实际情 况,提出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可以能够及时将土壤情况发送到相关设备中,完成相关任务工作,减少 了大量的人工重复繁琐的检测工作,以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其特征是,包括接收发射头、受力连接杆和探测尾杆,所述接收发射头设有 无线信号发送器及电源盒,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器设有数据转码器,所述数据转码器设有固定架,所述数据 转码器设有连接线接口,所述探测尾杆设有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设有连接线接口。

作为优选,无线信号发送器设有定位传感终端。

作为优选,接收发射头、受力连接杆和探测尾杆设为拆卸组装部分。

作为优选,受力连接杆为可伸缩杆,为可变长度受力轻质杆。

作为优选,检测传感器设有检测头。

作为优选,受力连接杆部分的连接线,由连接线接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有效的利用该装置针对大面积区域和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布点检测;

(2)可通过检测装置及时发现问题,不需要人工24小时检测管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工作时间;

(3)通过传感器定位系统可以标记出,有故障设备的位置,及时通知维修。

(4)可以在山地区域自由穿行,减少人力工作,方便安全。

(5)该装置便于存放、拆卸以及运输。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 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剖面示意图;

图中:1、接收发射头,2、受力连接杆,3、探测尾杆,4、无线信号发送器,5、数据转码器,6、电 源盒,7、检测头,8、检测传感器,9、定位传感终端,10、连接线接口,11、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其特征是,包括接收发射头(1)、 受力连接杆(2)和探测尾杆(3),所述接收发射头设有无线信号发送器(4)及电源盒(6),所述无线信 号发送器设有数据转码器(5),所述数据转码器设有固定架(11),所述数据转码器设有连接线接口(10), 所述探测尾杆设有检测传感器(8),所述检测传感器设有连接线接口(10)。

在具体使用时,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使用时将该装置的探测尾杆较为尖锐 部分插入土壤之中,保持直立状态,探测尾杆位置设有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设有检测头,检测传感器 设有连接线接头,将土壤中的养分、水分、PH值以及温度检测后生成的数据,数据通过接收发射头设有数 据转码器,转化成其他信号,再通过接收发射头设有无线信号发送器发送出到相应的接收设备中进行分析, 该装置的接收发射头部分设有电源盒,电源盒作为提供相关设备能源使用,电源盒设有连接线接口。

另外,接收发射头设有定位传感终端(9),当数据集成设备靠近该装置时,若没有识别到该处有信号 发出时,说明该处的土壤检测传感器杆以发生故障,需要维修;

另外,受力连接杆设有连接线穿过,所述连接线由检测传感器设有连接线接头和电源盒设有连接线接 口相连,受力连接杆为可自由伸缩,为可变受力轻质杆;

另外,该土壤检测传感器杆,可分为常规检测杆(例如,水分检测)和特定功能检测杆(例如,PH值 检测),另外,在该装置检测到附近有相关监测设备靠近时,土壤检测传感器杆将自动运行土壤检测功能, 或者该土壤检测传感器设有定时工作功能。

这种土壤检测传感器杆的使用方式操作简单,易拆卸更换,易存放运输,所使用的材料轻便、防水、 防锈、防挤压碎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 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