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氦质谱检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的氦质谱检漏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新能源汽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是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密性测试是确保发动机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氦质谱检漏设备是检验工件气密性常用的设备,其工作过程为:将待检工件放置到真空箱内,并通过上模夹具、下模夹具固定住;然后通过真空泵组件对待检工件进行抽真空大检,检验合格后对真空箱进行抽真空操作,然后通过氦气充注回收机构向待检工件内充入氦气,再通过氦检漏仪检测真空箱内是否有泄漏的氦气。现有的氦质谱检漏设备是在真空箱内将待检工件放置到下模夹具中的,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结构复杂,在真空箱狭小的操作空间内,难以将其准确放置到下模夹具上,导致下模夹具对其密封效果不好,进而影响气密性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的氦质谱检漏设备,通过对真空箱结构的改进,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下文简称“控制器组件”)取放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的氦质谱检漏设备,包括移动底板,所述移动底板上设有用于控制器组件密封抽空的真空装置、用于提供氦气的氦气充注回收装置、用于检测氦气泄漏的检漏仪装置。所述氦气充注回收装置包括储存氦气的气罐、压缩氦气的空压机以及与真空装置连接的接口;所述检漏仪装置包括检测氦气浓度的检漏仪、提示氦气泄漏的报警组件以及与真空装置连接的接口。所述氦气充注回收装置、检漏仪装置均为生产中现有的设备。所述真空装置包括内部连接的真空泵组件、真空箱组件,所述真空箱组件包括用于放置控制器组件的真空箱、用于夹持控制器组件的夹具。所述真空箱内设有可移动的托盘,所述夹具包括位于真空箱内的上模夹具、下模夹具,所述下模夹具固定在托盘上,所述上模夹具上端设有可带动其上下移动的气缸组件。
进一步来说,所述真空箱包括一侧设有开口的箱壳、可密封开口的箱门,所述箱门的上端设有可带动箱门沿开口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箱门固定连接的链条、可驱动链条移动的惰轮组件;所述惰轮组件位于气缸组件的上方,包括与气缸组件固定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一侧设有固定惰轮的顶板,另一侧设有带动链条移动的推板组件。所述链条一端与箱门连接,另一端经过惰轮并与推板组件连接。通过驱动机构可带动箱门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真空箱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来说,所述箱壳由一体成型的、内部连通的一号箱壳、二号箱壳组成。所述二号箱壳位于一号箱壳远离箱门的一侧,所述一号箱壳、二号箱壳形成L型结构。所述一号箱壳、内部形成一号腔体,所述二号箱壳内部形成二号腔体。所述一号腔体、二号腔体的下端面共同设有可供托盘移动的一号滑轨,所述托盘放置在一号滑轨上,一侧位于一号腔体内,另一侧位于二号腔体内。通过一号滑轨可将二号腔体内的托盘移动到一号腔体,一号腔体内的托盘移出一号箱壳。
进一步来说,所述二号箱壳的上端设有带动托盘移动的丝杆机构,所述丝杆机构包括与一号电机固定连接的滚珠丝杆,所述滚珠丝杆上套装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一侧设有与托盘固定连接的一号推杆。通过丝杆机构可带动托盘在一号滑轨上移动。
进一步来说,所述下模夹具固定连接在位于一号腔体内的托盘上,上端设有密封控制器组件下端面气孔的下模密封圈。所述上模夹具的下端面设有密封控制器组件上端面气孔的上模密封圈。通过上模夹具、下模夹具的配合可固定控制器组件,通过上模密封圈、下模密封圈可实现对控制器组件上、下端面的密封。
进一步来说,所述气缸组件包括与一号箱壳上端面固定连接的气缸架、固定在气缸架上的一号气缸,所述一号气缸的一号缸杆穿过一号箱壳与上模夹具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架的上端面与安装板固定连接。通过气缸组件可带动上模夹具上下移动。
进一步来说,所述一号箱壳的一端设有封堵装置,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位于一号腔体内、与控制器组件的通道口匹配的封堵头,所述封堵头的一端设有可移动的二号推杆。所述二号推杆穿过一号箱壳,并与固定在一号箱壳外壁的二号气缸连接。通过可移动的二号推杆可实现对控制器组件的通道口的封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可移动的托盘,将下模夹具推送到真空箱外,便于将控制器组件放置到下模夹具上,进而提高气密性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保护罩内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真空箱组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真空箱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具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器组件的正视图。
图中:
1-移动底板;21-真空泵组件;22-真空箱架;23-真空箱;24-箱壳;241-开口;242-一号箱壳;243-二号箱壳;244-一号滑轨;25-箱门;251-惰轮组件;252-安装板;253-顶板;254-推杆组件;26-托盘;271-丝杆座;272-螺母座;273-一号推杆;281-二号推杆;282-封堵头;31-上模夹具;311-气缸架;312-一号气缸;32-下模夹具;4-检漏仪装置;5-设备保护罩;6-电箱;7-控制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
参见附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组件的氦质谱检漏设备,包括移动底板1,所述移动底板1上放置有设备保护罩5、电箱6,所述设备保护罩5内设有用于控制器组件7密封抽空的真空装置、用于提供氦气的氦气充注回收装置、用于检测氦气泄漏的检漏仪装置4,所述氦气充注回收装置、检漏仪装置4均与真空装置连接。
所述氦气充注回收装置包括储存氦气的气罐、压缩氦气的空压机以及与真空装置连接的接口;所述检漏仪装置包括检测氦气浓度的检漏仪、提示氦气泄漏的报警组件以及与真空装置连接的接口。所述氦气充注回收装置、检漏仪装置均为生产中现有的设备。
所述控制器组件7的上端面设有连通下端面的气孔,内部设有通道,所述通道口位于控制器组件7的一端。在进行气密性检测前,需要将气孔、通道口进行封堵。
所述真空装置包括内部连接的真空泵组件21、真空箱组件。所述真空箱组件包括放置在移动底板1上的真空箱架22,所述真空箱架22上方设有真空箱23、用于夹持控制器组件7的夹具,所述真空箱23包括一侧设有开口241的箱壳24、可密封开口241的箱门25,所述箱门25可沿开口241上下移动。所述箱壳24的内部设有可移动的托盘26,一端设有密封控制器组件7通道口的封堵装置。
所述开口241上设有与箱门25密封的密封圈,所述箱门25的上端设有可带动箱门25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箱门25固定连接的链条、可驱动链条移动的惰轮组件。所述惰轮组件位于夹具的上方,包括与夹具固定连接的安装板252,所述安装板252的上端面一侧设有固定惰轮的顶板253,另一侧设有带动链条移动的推板组件254。所述惰轮与链条啮合,所述链条一端与箱门25连接,另一端经过惰轮与推板组件254连接。所述推板组件254包括固定在安装板252上的二号滑轨、可沿二号滑轨移动的滑板,所述滑板的一侧设有三号气缸,另一侧设有与链条固定连接的三号推杆。三号气缸推动滑板沿二号滑轨移动,三号推杆带动链条移动,进而带动惰轮转动,使得与箱门25连接的链条移动,进而带动箱门25上下移动,完成开启关闭的动作。
所述箱壳24由一体成型的、内部连通的一号箱壳242、二号箱壳243组成。所述二号箱壳243位于一号箱壳242的下部远离箱门25的一侧,所述一号箱壳242、二号箱壳243形成L型结构。所述一号箱壳242内部形成一号腔体,所述二号箱壳243内部形成二号腔体。所述一号腔体、二号腔体的下端面共同设有可供托盘26移动的一号滑轨244;所述托盘26放置在一号滑轨244上,一侧位于一号腔体内,另一侧位于二号腔体内。当箱门25开启时,将托盘25沿着一号滑轨244向开口241的方向移动,可将二号腔体内的托盘26移动到一号腔体,一号腔体内的托盘26移出一号箱壳242。
所述二号箱壳243的上端设有带动托盘26移动的丝杆机构,所述丝杆机构包括丝杆座271,所述丝杆座271包括与二号箱壳243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两端设有固定滚珠丝杆的轴承座。所述滚珠丝杆位于底座上方,一端与固定在轴承座上的一号电机连接。所述滚珠丝杆上套装有螺母座272,所述螺母座272的一侧设有与托盘26固定连接的一号推杆273。所述一号推杆273的一端与螺母座272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一号箱壳242并与托盘26固定连接。启动一号电机,滚珠丝杆转动,并带动螺母座272移动,固定在螺母座272上的一号推杆273移动,进而带动托盘26在一号滑轨244上移动。
所述一号箱壳242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封堵装置的一号通孔,一侧设有用于连接真空泵组件21的二号通孔、用于连接一号推杆273的三号通孔,上端设有用于连接夹具的四号通孔。
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位于一号腔体内、与控制器组件7的通道口匹配的封堵头282,所述封堵头282的一端设有可移动的二号推杆281。所述二号推杆281穿过一号通孔,并与固定在一号箱壳外壁的二号气缸连接。所述二号推杆281通过密封法兰和一号通孔密封连接。推动二号气缸的二号缸杆,二号推杆281向一号箱壳242的方向移动,直到封堵头282密封贴合在控制器组件7的通道口上。
所述夹具包括位于一号箱壳242内部的上模夹具31、下模夹具32。所述下模夹具32固定连接在位于一号腔体内的托盘26上,上端设有密封控制器组件7气孔的下模密封圈;所述上模夹具31的下端面设有密封控制器组件7气孔的上模密封圈,上端面与可带动其上下移动的气缸组件连接。通过封堵头282、上模密封圈、下模密封圈的配合作用可完成对控制器组件7外表面的封堵。
所述气缸组件包括与一号箱壳242上端面固定连接的气缸架311、固定在气缸架311上的一号气缸312,所述一号气缸312的一号缸杆穿过四号通孔与上模夹具31固定连接,所述一号缸杆通过密封法兰与四号通孔密封连接。所述气缸架311的上端面与安装板252连接。当控制器组件7放置到下模夹具32上后,下压二号缸杆,并带动上模夹具31密封贴合在控制器组件7的上端面上。
为了使上模夹具31在下压时对控制器组件7施力均匀,本实施例在上模夹具的上端面设置了一对辅助推杆。所述辅助推杆位于一号缸杆的两侧,一端与上模夹具3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一号箱壳242的上端面,并通过密封法兰与一号箱壳242的上端面密封连接。
所述真空泵组件21包括用于检验大漏的粗级泵、用于检验小漏的高真空泵,所述粗级泵、高真空泵通过内部连通的真空管与一号箱壳242连接。所述真空管上设有与检漏仪装置的接口连接的一号端口、与氦气充注回收装置的接口连接的二号端口。所述一号端口处设有用于连通检漏仪装置的测试阀,所述二号端口处设有用于连通氦气充注回收机构的充气阀。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启动三号气缸,推动链条移动,并带动箱门25向上运动,开启箱门25,正向启动一号电机,滚珠丝杆转动,一号推杆273移动,并带动托盘26向开口241方向移动,直到位于托盘241上的下模夹具32移动到箱壳24外;将控制器组件7放置到下模夹具32上,使下模密封圈封堵住控制器组件7的下端面气孔;反向启动一号电机,滚珠丝杆反转,并带动托盘26向二号箱壳移动,直到下模夹具32移动到工作位置;启动气缸组件,使得一号缸杆带动上模夹具31向下移动,直到上模密封圈封堵住控制器组件7的上端面气孔;启动二号气缸,使得二号推杆281推动封堵头282向控制器组件7的通道口的方向移动,直到封堵头281密封贴合在控制器组件7的通道口上,此时控制器组件7的外表面密封完成;再次启动三号气缸,使得链条带动固定耳向下移动,关闭箱门25;启动粗级泵对控制器组件7的内部抽真空,检验控制器组件7内部是否有大漏,检验合格后启动高真空泵对真空箱23抽真空,此时箱门25牢牢贴合到开口241处的密封圈上,使得真空箱23内形成真空环境;开启充气阀,使氦气充注回收装置向控制器组件7内充入氦气,同时打开测试阀,通过检漏仪装置检测真空箱23内的氦气,若检测出的氦气含量大于标准值,报警组件发出控制器组件7的气密性不合格的信号;反之控制器组件7的气密性合格。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