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5826发布日期:2019-07-19 22:3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保温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紧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而建筑外围护结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50%以上,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损失约占建筑全部能耗损失的70%-80%。另一方面我国建筑面积巨大,而需要对围护结构进行隔热保温改建的建筑面积也十分庞大。预期到2020年,全国住宅建设面积将达到686亿平方米。这不仅需要新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标准,而且更要对现有400亿平方米的旧建筑进行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住建部部统计数据显示,近1/3的现有老旧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为了缓解能源压力,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发展绿色建材,外墙隔热保温材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最为迅速,而市场上各类建筑保温材料特别是建筑保温隔热涂料等一些新型材料也层出不穷。

目前隔热涂料节能效果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检测涂料的太阳反射比和半球发射率这两项指标、计算隔热温差以及热箱法等。这些方法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行标准中规定的太阳反射比和半球发射率等指标并不能直接反应隔热涂料的节能效果;计算隔热温差和热箱法这两种方法虽然也类似于计算传热系数,但由于这种局部升温的方法可能导致传热的不均匀,与实际的外部环境有较大的差别,测试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单一的导热系数和传热系数均不能完整反映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所述的测量系统的结构、尺寸更接近于建筑居住的实际情况,且其采用了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数据采集期间所述的检测房保持密闭,所采集的用于建筑保温材料节能效果评价的数据更接近于应用建筑围护结构后的实际值,为建筑保温材料,尤其是隔热涂料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包括:

至少两间相同的检测房;

每间检测房,包括:地板、围墙和房顶;

所述的围墙和房顶为由内侧水泥压力板、铝蜂窝板和外侧水泥压力板叠加形成的层状结构,其中所述的内侧水泥压力板和外侧水泥压力板为可拆卸安装结构;

至少一对温度传感器,以可拆卸方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围墙或者房顶的内侧和外侧;

至少一个热流传感器,以可拆卸方式设置在所述内侧温度传感器的附近;

至少一个空调;所述的空调设置有独立电源;所述的独立电源与电表连接;

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用于传送所述电表、温度传感器和热流传感器的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为六面体形状;所述的水泥压力板完全覆盖所述的检测房的四面侧墙和房顶的内侧和外侧。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的四面侧墙和房顶均设置有2-5个探测点;每个探测点包括设置于所述围墙或者房顶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热流传感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的围墙或者房顶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热流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位置相邻或者对称,且数量相等;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热流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将其获取的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热流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可拆卸安装,通过导热硅胶紧密贴合于所述的水泥压力板的表面。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测量系统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的检测房的外部,用于检测所述的测量系统的环境温度;所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有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将其所获取的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内安装有第四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检测房内部的室温;所述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有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将其获取的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的一面侧墙内侧安装同种型号、规格的空调;所述的空调设置有远程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远程指令控制所述的空调的开启和关闭。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的一面侧墙上设置有宽700-1000mm,高800-1200mm的窗户,与其相邻的另一面侧墙上设置有门;所述的检测房的尺寸为:长3.6-4.4m,宽2.6-3.4m,高2.4-3.0m。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测量系统在安装时,所述的窗户朝南向、所述的门朝东向;每间所述的检测房之间均设置间距;所述的间距为5-10m;所述的检测房不与外部地面接触,距离地面大于或者等于200mm。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测量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能够接收所述的电表、热流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获取的测试数据;所述的控制系统与所述的空调联网并能够远程控制所述的空调开启或者关闭。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检测房,其尺寸结构接近于建筑居住房的实际尺寸,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的建筑环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热箱法无法模拟真实的建筑环境的缺陷,提高了所采集的用于评价建筑保温材料节能效果的数据的准确性;

2、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检测房,采用装配式墙体结构,所述的墙体结构的主体包括龙骨和铝蜂窝,克服了建筑墙体本身热阻不均匀的缺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检测房,采用装配式墙体结构;所述的建筑围护结构采用水泥压力板;所述的水泥压力板与所述的墙体结构的主体紧密贴合,形成“水泥压力板/铝蜂窝板(含龙骨)/水泥压力板”的三层结构;因此所述的墙体结构具有固定的热阻,且不存在热桥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电表、传感器等均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以实时传输其获取的数据信息,在数据采集期间所述的检测房保持封闭,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准确,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5、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探测点设置于四个侧墙和房顶,且每一面均设置2-5个探测头,使得所采集的数据更均匀更接近于真实值,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6、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的检测房,其建筑围护结构采用可拆卸的水泥压力板,将被评价的建筑保温材料涂刷于所述的水泥压力板上,从而实现所述的测量系统的多次使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系统的检测房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系统的检测房一面侧墙的外侧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系统的检测房一面侧墙的外侧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系统的检测房一面侧墙的外侧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系统的检测房一面侧墙的外侧主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系统的检测房的房顶的外侧主视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的检测房的墙体结构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包括:至少两间相同的检测房1;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间检测房1;每间检测房1包括:地板、围墙和房顶;所述的围墙和房顶为由内侧水泥压力板、铝蜂窝板16和外侧水泥压力板叠加形成的层状结构,其中所述的内侧水泥压力板和外侧水泥压力板为可拆卸安装结构;每间检测房1还包括至少一对温度传感器,以可拆卸方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围墙或者房顶的内侧和外侧;每间检测房1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流传感器14,以可拆卸方式设置在所述内侧温度传感器的附近;每间检测房1还包括至少一个空调;所述的空调设置有独立电源;所述的独立电源与电表连接;每间检测房1还包括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用于传送所述电表、温度传感器和热流传感器14的数据。

所述的装配式墙体结构具有固定的热阻,且不存在热桥,克服了建筑墙体本身热阻不均匀的缺陷。

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可拆卸安装,当需要检测时,需将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安装于所述的铝蜂窝板16的内侧和外侧;根据需要在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的表面涂刷待测的建筑保温材料或者对比用的建筑材料;当检测完成后,需将被测的建筑保温材料或者对比用的建筑材料的水泥压力板2拆卸,更换新的未被涂刷的水泥压力板2备用。

所述的电表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的空调的用电量。

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7、第二温度传感器13和热流传感器14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内外侧的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

待测的建筑保温材料可以为隔热涂料、内外墙保温材料。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1为六面体形状;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完全覆盖所述的检测房1的四面侧墙和房顶的内侧和外侧。

所述的建筑保温材料被涂刷在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的表面。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1的四面侧墙和房顶均设置有2-5个探测点;每个探测点包括设置于所述围墙或者房顶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7、热流传感器14以及设置于所述的围墙或者房顶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3;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7、热流传感器1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的位置相邻或者对称,且数量相等;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7、热流传感器1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将其获取的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

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的内侧和外侧的检测点的位置相同,数量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测量系统在安装时,所述的窗户11朝南向、所述的门12朝东向;所述的南侧墙、东侧墙各设置2个探测点;所述的西侧墙、北侧墙和房顶铬设置5个探测点。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7、热流传感器1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可拆卸安装,通过导热硅胶15紧密贴合于所述的水泥压力板2的表面。

所述的导热硅胶15是一种高端的导热化合物,其不会固体化,也不会导电,可以避免诸如电路短路等风险。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测量系统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的检测房1的外部,用于检测所述的测量系统的环境温度;所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有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将其所获取的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

所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的检测房1周围10m之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的检测房1南侧5m的地方。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内安装有第四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检测房内部的室温;所述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有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将其获取的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1的一面侧墙内侧安装同种型号、规格的空调;所述的空调设置有远程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远程指令控制所述的空调的开启和关闭。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检测房1的一面侧墙上设置有宽700-1000mm,高800-1200mm的窗户11,与其相邻的另一面侧墙上设置有门12;所述的检测房1的尺寸为:长3.6-4.4m,宽2.6-3.4m,高2.4-3.0m。在本实施例中,窗户11的尺寸为宽900mm,高1000mm;检测房1长4m、宽3m和高3m。

所述的检测房1的尺寸、结构接近于建筑居住房的实际尺寸,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的建筑环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热箱法无法模拟真实的建筑环境的缺陷。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测量系统在安装时,每间所述的检测房1之间均设置间距;所述的间距为5-10m;所述的检测房1不与外部地面接触,距离地面大于或者等于200mm;本实施例中,两间检测房1的间距为5m;距离地面尺寸为200mm。

所述的间距不能太小,其最小间距以全天候彼此不遮挡光线为准。

所述的间距不能太大,否则会造成所述的检测房之间的外界环境差异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优选的,前述的建筑保温材料隔热性能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测量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能够接收所述的电表、热流传感器14、第一温度传感器17、第二温度传感器13、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获取的测试数据;所述的控制系统与所述的空调联网并能够远程控制所述的空调开启或者关闭。

所述的检测房在数据采集期间保持封闭,所有的数据均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自动发送至所述的控制系统;所述的空调也能够远程控制其开启或者关闭,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检测结果客观准确,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