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3001发布日期:2019-10-22 20:5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药敏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为了治疗各种病害,对药品的检测是不可缺少的步骤,而耐药性检测是大多数医院的一项常规性检测。目前,市面上常用到的就是将药物样品放置在微孔板的收容孔中,并通过拍照设备对微孔板进行拍摄,以获得照片从而分析药物的耐药性。而在微孔板放置药物样品前,需要对朝微孔板注入营养液以保证药物样品能存活。

一般情况下,微孔板具有多个收容孔,因此需要朝多个收容孔注射营养液。而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使得不逐一对收容孔注射营养液,市面上出现了能够将营养液一次性注射在微孔板的多个收容孔内的注射器,即注射器上设置有多个注射管,每一个注射管对应一个收容孔,而与注射器相对应的有储液器,该储液器设有与多个注射管对应的多个储液管,该储液器的储液管储存有能够供注射器吸纳的营养液,即注射器的营养液注射完后,注射器从储液器中吸收营养液以继续朝微孔板注射营养液。

然而,当储液器的营养液用光或者剩余不多时,仍然需要人工朝储液器内加入营养液,人工成本大,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能够在储液器的营养液用光或者剩余不多时,可通过电缸驱动储液池升高,以使得储液池的营养液输送至储液器内,人工成本低,且工作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包括:储液器,包括第一本体、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一储液管连通的第一输送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二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二储液管连通的第二输送管;储液池,设有用于存放营养液的收容腔体,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输送管连通的第一管体和与第二输送管连通的第二管体;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储液池升降的电缸。

其中,第一储液管和第二储液管对称设置,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对称设置,其中第一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一管体的第一凸圈,第二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二管体的第二凸圈。

其中,储液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三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三储液管连通的第三输送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四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四储液管连通的第四输送管,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与第三输送管连通的第三管体和与第四输送管连通的第四管体。

其中,第三储液管和第四储液管对称设置,第三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一储液管和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四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二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三输送管和第四输送管对称设置,第三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比第一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低,第四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比第二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低,其中第三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三管体的第三凸圈,第四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四管体的第四凸圈。

其中,储液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五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五储液管连通的第五输送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六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六储液管连通的第六输送管,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与第五输送管连通的第五管体和与第六输送管连通的第六管体。

其中,第五储液管和第六储液管对称设置,第五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三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六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四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五输送管和第六输送管对称设置,第五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比第三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低,第六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比第四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低,其中第五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五管体的第五凸圈,第六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六管体的第六凸圈。

其中,储液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七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七储液管连通的第七输送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八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八储液管连通的第八输送管,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与第七输送管连通的第七管体和与第八输送管连通的第八管体。

其中,第七储液管和第八储液管对称设置,第七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五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八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六储液管与第一本体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七输送管和第八输送管对称设置,第七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比第五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低,第八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比第六输送管处于第一本体的位置低,其中第七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七管体的第七凸圈,第八输送管露出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八管体的第八凸圈。

其中,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第三储液管、第四储液管、第五储液管、第六储液管、第七储液管和第八储液管的内径沿第一本体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呈逐渐变小方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包括:储液器,包括第一本体、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一储液管连通的第一输送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二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二储液管连通的第二输送管;储液池,设有用于存放营养液的收容腔体,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输送管连通的第一管体和与第二输送管连通的第二管体;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储液池升降的电缸。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能够在储液器的营养液用光或者剩余不多时,可通过电缸驱动储液池升高,以使得储液池的营养液输送至储液器内,人工成本低,且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储液池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储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储液器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的储液池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该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包括储液器10和储液池 20。

储液器10包括第一本体100、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100内的第一储液管101、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一储液管101连通的第一输送管111、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100内的第二储液管102、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二储液管102连通的第二输送管112。

储液池20设有用于存放营养液的收容腔体201,其中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输送管111连通的第一管体和与第二输送管112连通的第二管体。应理解,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均与收容腔体201连通,以通过第一管体为第一输送管111输送营养液,通过第二管体为第二输送管 112输送营养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管101和第二储液管102对称设置,第一输送管111和第二输送管112对称设置,其中第一输送管111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一管体的第一凸圈 1111,第二输送管112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二管体的第二凸圈1121。

进一步的,储液器1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100内的第三储液管103、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三储液管103连通的第三输送管113、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 100内的第四储液管104、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四储液管104连通的第四输送管114,其中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与第三输送管113连通的第三管体和与第四输送管114连通的第四管体。应理解,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均与收容腔体201连通,以通过第三管体为第三输送管113输送营养液,通过第四管体为第四输送管114 输送营养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储液管103和第四储液管104对称设置,第三储液管103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一储液管101和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四储液管104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二储液管102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三输送管113和第四输送管114对称设置,第三输送管113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比第一输送管111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低,第四输送管114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比第二输送管112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低,其中第三输送管113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三管体的第三凸圈1131,第四输送管114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四管体的第四凸圈 1141。

进一步的,储液器1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100内的第五储液管105、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五储液管105连通的第五输送管115、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 100内的第六储液管106、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六储液管106连通的第六输送管116,其中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与第五输送管115连通的第五管体和与第六输送管116连通的第六管体。应理解,第五管体和第六管体均与收容腔体201连通,以通过第五管体为第五输送管115输送营养液,通过第六管体为第六输送管116 输送营养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储液管105和第六储液管106对称设置,第五储液管105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三储液管103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六储液管106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四储液管104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五输送管115和第六输送管116对称设置,第五输送管115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比第三输送管113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低,第六输送管116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比第四输送管114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低,其中第五输送管115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五管体的第五凸圈1151,第六输送管116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六管体的第六凸圈 1161。

进一步的,储液器1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100内的第七储液管107、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七储液管107连通的第七输送管117、沿第一方向A设置在第一本体 100内的第八储液管108、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八储液管108连通的第八输送管118,其中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与第七输送管117连通的第七管体和与第八输送管118连通的第八管体。应理解,第七管体和第八管体均与收容腔体201连通,以通过第七管体为第七输送管117输送营养液,通过第八管体为第八输送管118 输送营养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储液管107和第八储液管108对称设置,第七储液管107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五储液管105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八储液管108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比第六储液管106与第一本体10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近,第七输送管117和第八输送管118对称设置,第七输送管117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比第五输送管115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低,第八输送管118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比第六输送管116处于第一本体100的位置低,其中第七输送管117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七管体的第七凸圈1171,第八输送管118露出在第一本体100的另一侧端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用于卡置第八管体的第八凸圈 118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管101、第二储液管102、第三储液管103、第四储液管104、第五储液管105、第六储液管106、第七储液管107和第八储液管108的内径沿第一本体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呈逐渐变小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储液池20升降的电缸21,以使得储液器的营养液用光或者剩余不多时,可通过控制电缸 21工作来驱动储液池升高,以抬升储液池21的营养液的液面,使得储液池20的营养液输送至储液器10内,这样能够使得人工成本低,且工作效率高。应理解,电缸为市面上常见的产品,因此可直接采用即可,即可直接控制电缸工作,使得电缸的丝杆转动伸长或缩短来带动储液池 20的升降。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收容孔,电缸包括设置在载具(如地面)上的底座、沿第一方向A转动设置在收容孔内且螺纹连接在底座上的丝杆以及设置在底座上且与丝杆连接的电机,以通过电机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以使得通过丝杆驱动储液池20升降。应理解,丝杆的一端是收容在收容孔内,并可在收容孔内转动,当丝杆在底座上转动时,丝杆相对底座伸长或缩短,从而带动储液池20升降。

又或者,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电缸的自动操作方式替换为人工操作,即储液池20的底部设有底座22,底座22通过丝杆23 与储液池20连接。具体地,储液池20的侧壁设有凸出部202,凸出部 202设有内螺纹,而底座22设有收容孔,丝杆23的一端收容在收容孔内,且丝杆2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收容孔内,而丝杆23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凸出部202的内螺纹内,使得丝杆23转动时,凸出部202带动储液池20升降。进一步的,丝杆23靠近底座的一端设有把手231,可通过人工旋转把手231来带动丝杆23转动,从而实现人工升降储液池20。另外,底座22与储液池20之间还设置有滑杆24,即滑杆24设置在储液池20的侧壁中,其中滑杆24起到辅助储液池20升降的作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包括:储液器,包括第一本体、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侧端内且与第一储液管连通的第一输送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内的第二储液管、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内且与第二储液管连通的第二输送管;储液池,设有用于存放营养液的收容腔体,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输送管连通的第一管体和与第二输送管连通的第二管体;其中,储液池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储液池升降的电缸。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药敏检测用的储液系统能够在储液器的营养液用光或者剩余不多时,可通过电缸驱动储液池升高,以使得储液池的营养液输送至储液器内,人工成本低,且工作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