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溶蚀实验的封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5449发布日期:2019-12-03 18:50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溶蚀实验的封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溶蚀实验的封蜡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溶蚀破坏:水泥石是由水泥和水按照比例在一定养护条件下形成的水化物和非水化物的混合体。在完全水化的水泥石中,c—s—h凝胶约占70%,ca(oh)2,约占20%,两者为水泥石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黏结性能的水化物,对以水泥石为基质的混凝土和砂浆的常态稳定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水化产物是比较稳定的,但若长期处于各种复杂环境中,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完全遭到破坏。ca(oh)2及其他一些成分能一定程度地溶于水中(特别是流动的软水),导致水泥石液相ca2+摩尔浓度低于其水化物稳定存在的极限摩尔浓度。混凝土若长期与软水接触,其中的ca(oh)2会不断溶出,使混凝土孔隙率增加,强度和耐久性降低,最终造成混凝土结构物破坏。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测定溶蚀深度,必须保证溶蚀过程只在在混凝土圆柱体、矩形试件侧面或者底面进行。传统的实验室做法是对于不平整表面(圆柱侧面),将蜡加热融化后用刷子等工具涂抹在试件表面,对于平整表面则直接采用手持试件浸没入蜡液的方法,该方法费力且有烫伤的危险,涂抹蜡层也难以保证均匀饱满,浸入蜡液时蜡液浸没深度也难以平整统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混凝土溶蚀实验封蜡存在安全隐患、蜡层不均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拆换、适用不同形状及大小的试件、蜡层涂抹均匀平整且无烫伤危险的混凝土溶蚀实验的封蜡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凝土溶蚀实验的封蜡装置,包括框架、用于存放蜡液的存蜡容器、多个滚动轴、用于驱动滚动轴的电机、底部加热装置和挡板,所述框架包括外框架、内框架和用于加蜡的活动门,所述内框架位于外框架内,所述内框架的左侧与外框架的左侧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存蜡容器的存蜡腔体,在存蜡腔体的上方设有加蜡口,所述活动门铰接在所述加蜡口处,所述底部加热装置位于存蜡容器的下方且设置在外框架的底部内,所述内框架包括用于试件不平整表面加工的不平整表面加工平台和用于试件平整表面加工的平整表面加工平台,所述不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与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之间设有凸台,多个滚动轴前后布置且可转动的安装在不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上,每个滚动轴外套有可拆卸的软毛刷套,所述平整表面加工平台的右侧上开有滑槽,所述挡板可上下滑动的插接在滑槽中,所述挡板的侧面设有手柄,所述外框架在手柄处开有用于手柄可上下运动的条形孔,所述手柄穿出条形孔;

所述内框架的右端与外框架的右端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存蜡容器包括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左腔体与加蜡口连通,所述右腔体的底部设有缺口,同时右腔体的底板延伸至外框架的右端,所述内框架与右腔体的底板之间设有下漏道,所述下漏道的左侧通过缺口与右腔体连通,所述下漏道的右侧通过间隙与加工区域连通;

所述内框架的左端上部设有多个进蜡口,所述进蜡口高于滚动轴的上表面,所述进蜡口包括第一进蜡口和第二进蜡口,所述右腔体内设有第一输蜡泵,所述第一输蜡泵通过输蜡管与第一进蜡口连接,所述左腔体内设有第二输蜡泵,所述第二输蜡泵通过输蜡管与第二进蜡口连接;

通过活动门往存蜡容器的左腔体内添蜡后,开启底部加热装置,待蜡融化,开启第二输蜡泵,从第二进蜡口进蜡,当滚动轴部分蜡液面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开始进行圆柱体试件侧面封蜡工作;圆柱体试件底面封蜡及矩形试件表面封蜡在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上进行,通过上下移动手柄,带动挡板上下移动,调节蜡液面高低从而控制封蜡层高度,多余蜡液从下漏道通过打开第一输蜡泵回到存蜡容器的右腔体内,且可通过第一进蜡口重新回到加工区域。

进一步,多个滚动轴的端部分别设有一个齿轮轴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通过链条与多个滚动轴上的齿轮轴承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内框架的截面为z字形。

再进一步,所述底部加热装置为一个带有电磁线圈的加热板,所述电磁线圈与电源之间的导线上设有加热开关,所述加热开关设置在外框架的侧面上。

再进一步,所述输蜡管的管体为中空的灌水层。

更进一步,所述外框架的侧面上设有第一输蜡泵开关、第二输蜡泵开关和转动开关,所述第一输蜡泵开关与第一输蜡泵连接,所述第二输蜡泵开关与第二输蜡泵连接,所述转动开关与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试件侧面封蜡工作,且可根据试件大小通过更换软毛刷套,底面封蜡工作同样可多个同时进行且能控制封蜡厚度一致,大大减少人力消耗提高效率并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蜡液可循环使用,节省材料,同时工作过程没有被烫伤的风险,安全性得到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框架剖面图。

图4为输蜡管构造图。

图5为输蜡管的截面图。

图6为滚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存蜡容器内部构造图。

图8为底部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8,一种混凝土溶蚀实验的封蜡装置,包括框架、用于存放蜡液的存蜡容器11、多个滚动轴10、用于驱动滚动轴10的电机24、底部加热装置12和挡板,所述框架包括外框架1、内框架和用于加蜡的活动门18,所述内框架位于外框架1内,所述内框架的左侧与外框架1的左侧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存蜡容器11的存蜡腔体,在存蜡腔体的上方设有加蜡口,所述活动门18铰接在所述加蜡口处,所述底部加热装置12位于存蜡容器11的下方且设置在外框架1的底部内,所述内框架包括用于试件不平整表面加工的不平整表面加工平台和用于试件平整表面加工的平整表面加工平台,所述不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与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之间设有凸台4,多个滚动轴10前后布置且可转动的安装在不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上,每个滚动轴10外套有可拆卸的软毛刷套2,所述平整表面加工平台的右侧上开有滑槽17,所述挡板可上下滑动的插接在滑槽17中,所述挡板的侧面设有手柄5,所述外框架1在手柄处开有用于手柄5可上下运动的条形孔,所述手柄5穿出条形孔;

所述内框架的右端与外框架1的右端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存蜡容器11包括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左腔体与加蜡口连通,所述右腔体的底部设有缺口,同时右腔体的底板延伸至外框架的右端,所述内框架与右腔体的底板之间设有下漏道15,所述下漏道15的左侧通过缺口与右腔体连通,所述下漏道15的右侧通过间隙与加工区域连通;

所述内框架的左端上部设有多个进蜡口3,所述进蜡口3高于滚动轴10的上表面,所述进蜡口3包括第一进蜡口和第二进蜡口,所述右腔体内设有第一输蜡泵13,所述第一输蜡泵13通过输蜡管与第一进蜡口连接,所述左腔体内设有第二输蜡泵14,所述第二输蜡泵14通过输蜡管16与第二进蜡口连接;

通过活动门18往存蜡容器11的左腔体内添蜡后,开启底部加热装置12,待蜡融化,开启第二输蜡泵14,从第二进蜡口进蜡,当滚动轴部分蜡液面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开始进行圆柱体试件侧面封蜡工作;圆柱体试件底面封蜡及矩形试件表面封蜡在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上进行,通过上下移动手柄5,带动挡板上下移动,调节蜡液面高低从而控制封蜡层高度,多余蜡液从下漏道15通过打开第一输蜡泵13回到存蜡容器的右腔体内,且可通过第一进蜡口重新回到加工区域。

进一步,多个滚动轴10的端部分别设有一个齿轮轴承23,所述电机24的输出轴上设有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通过链条22与多个滚动轴10上的齿轮轴承23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内框架的截面为z字形。

再进一步,所述底部加热装置12为一个带有电磁线圈25的加热板,所述电磁线圈25与电源之间的导线上设有加热开关6,所述加热开关6设置在外框架1的侧面上。

再进一步,所述输蜡管16的管体为中空的灌水层19。

更进一步,所述外框架1的侧面上设有第一输蜡泵开关8、第二输蜡泵开关9和转动开关7,所述第一输蜡泵开关8与第一输蜡泵13连接,所述第二输蜡泵开关9与第二输蜡泵14连接,所述转动开关7与电机24连接。

第一输蜡泵开关8设置在第一输蜡泵13与电源连接的导线上,第二输蜡泵开关9设置在第二输蜡泵14与电源连接的导线上,所述转动开关7设置在电机与电源连接的导线上。

如图2所示,进蜡口3设置有多个,第一进蜡口和第二进蜡口分别设置有三个。

如图4和图5所示,输蜡管16包括中心处的输蜡通道20和管体21,管体21为中空的灌水层19,灌水层16与输蜡通道20同轴设置,灌水层19里可灌注热水将输蜡通道20包围,从而防止蜡液凝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通过活动门18往存蜡容器11的左腔体内添蜡后,开启底部加热装置12一段时间待蜡融化,开启第二输蜡泵14,从第二进蜡口进蜡,当滚动轴部分蜡液面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开始进行圆柱体试件侧面封蜡工作,滚动轴10通过齿轮轴承23和链条22带动匀速旋转,转速也可设置多档满足需要,根据试件的直径大小可在试验开始更换不同大小的软毛刷套2;圆柱体试件底面封蜡及矩形试件表面封蜡在装置最右侧小平台即平整表面加工平台中进行,通过上下移动手柄5,带动挡板上下移动,调节蜡液面高低从而控制封蜡层高度,多余蜡液从下漏道15通过打开第一输蜡泵13回到存蜡容器11的右腔体内,且可通过第一进蜡口重新回到加工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