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烹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方法、系统及烹饪设施。
背景技术:
智能烹饪设施(光波炉或者微蒸烤等)使用多点红外传感器时,因为多点红外传感器采集的温度覆盖了食材1、食材容器2以及烹饪设施底板3,如图1所示,即使采用一些算法,多点红外传感器仍然不能准确区分食材、盛器以及底板,因此食材温度的测量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方法、系统及烹饪设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摄像头采集烹饪设施中食材图像;
s2,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从食材图像中获取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
s3,通过红外传感器采集烹饪设施中多点的温度信息;
s4,通过计算得到食材对应的多点温度信息;
s5,通过对应的多点温度信息拟合得到食材的准确温度。
较佳的,步骤s2中所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得方法包括:
s21,采集或收集大量食材图像,并对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和位置进行标定;
s22,使用标定后的数据来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s23,将新采集的食材图像输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得到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及位置信息。
较佳的,步骤s5包括:
s51,根据温度采集点与图像坐标系间的对应关系表,定位落在食材上的测温点;
s52,去除干扰测温点;
s53,使用筛选后的测温点拟合食材的温度。
较佳的,步骤s52包括:
s521,计算食材的中心以及所有候选点到食材中心的距离,并根据该距离对所有候选点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s522,将距离食材中心最近的候选点首先作为测温点,记其温度为t1并计算所有非测温点的平均温度t2;
s523,设待判断候选点的温度为t,并计算比例系数v=|t2-t|/|t1-t|,若v>th,则该候选点为干扰点,其中th为阈值参数;
s524,若该候选点为干扰点,则将该候选点加入非测温点,并重新计算非测温点的平均温度t2;否则,将该候选点加入到测温点,并重新计算测温点的平均温度t1;
s525,重复步骤s523和s524,直至所有候选点都判断完毕。
较佳的,步骤s53包括:
s531,计算每个测温点对食材温度的贡献度gi=1/(di+ε),其中di表示第i个测温点到食材中心的距离,ε为平衡因子;
s532,计算每个测温点温度的权重系数
s533,拟合食材的温度
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包括:
摄像单元,用于采集烹饪设施中的食材图像;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获取食材图像中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信息;
温度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烹饪设施中多点的温度参数;
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信息和温度参数得到食材对应的多点温度信息,并根据多点温度信息拟合得到食材的准确温度信息。
较佳的,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还包括:
加热单元,用于对烹饪设施中食材进行加热;
光照补偿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光照补偿;
主控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信息处理单元输出的食材种类、位置和温度信息,并控制所述加热单元对食材进行智能加热;
散热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图像处理单元、温度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光照补偿单元和所述主控单元进行散热处理。
较佳的,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采用包括wifi、蓝牙、2g、3g、4g和5g在内的任意一种或多种通信方式与云端服务器通信连接,移动终端app与云端服务器通信连接。
较佳的,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还包括触控屏和/或语音交互单元,所述触控屏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所述语音交互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
一种烹饪设施,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使用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通过图像识别食材位置,结合相应位置的温度信息获得食材的多点温度信息,通过对食材表面的多点温度进行拟合来获取烹饪设施中食材的准确温度;
本发明由主控单元对加热单元和光照补偿单元进行控制,散热单元对系统各模块进行散热,通过触控屏和/或语音交互单元进行触摸或者语音控制,在实现准确测量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的基础上,结合食物的种类和位置,整体上实现了烹饪设施的智能化烹饪。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食材、容器和烹饪设施底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一
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摄像头采集烹饪设施中食材图像;
s2,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从食材图像中获取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
s3,通过红外传感器采集烹饪设施中多点的温度信息,其中图1中的均
匀密布的黑点为温度采集点,食材1、食材容器2和烹饪设施底板3均在
温度采集点的范围内;
s4,通过计算得到食材对应的多点温度信息;
s5,通过对应的多点温度信息拟合得到食材的准确温度。
本实施例中,由于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固定,所以可以得到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得到温度采集点与图像坐标系间的对应关系表;通过食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以及对应关系表可以精确定位到食材所对应的温度采集点,从而排除了食材容器和烹饪设施底板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进而计算出食材较为准确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中所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得方法包括:
s21,采集或收集大量食材图像,并对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和位置进行标定。
优选的,本实施例标定了食材的种类和外接矩形(把食材框起来的图形结构)。
优选的,本实施例标定了食材的种类及对应的像素。
s22,使用标定后的数据来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优选的,本实施例使用one-stage目标检测模型ssd。
优选的,本实施例使用实例分割模型maskr-cnn。
s23,将新采集的食材图像输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得到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及位置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包括:
s51,根据温度采集点与图像坐标系间的对应关系表,定位落在食材上的测温点,并将其作为候选点;
s52,根据红外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去除候选点中的干扰测温点;
s53,使用筛选后的测温点拟合食材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2包括以下步骤:
s521,计算食材的中心以及所有候选点到食材中心的距离,并根据该距离对所有候选点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s522,将距离食材中心最近的候选点首先作为测温点,记其温度为t1并计算所有非测温点的平均温度t2;
s523,设待判断候选点的温度为t,并计算比例系数v=|t2-t|/|t1-t|,若v>th,则该候选点为干扰点,其中th为阈值参数;
s524,若该候选点为干扰点,则将该候选点加入非测温点,并重新计算非测温点的平均温度t2;否则,将该候选点加入到测温点,并重新计算测温点的平均温度t1;
s525,重复步骤s523和s524,直至所有候选点都判断完毕。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3包括:
s531,计算每个测温点对食材温度的贡献度gi=1/(di+ε),其中di表示第i个测温点到食材中心的距离,ε为平衡因子;
s532,计算每个测温点温度的权重系数
s533,拟合食材的温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包括:
摄像单元,用于采集烹饪设施中的食材图像;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获取食材图像中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信息;
温度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烹饪设施中多点的温度参数;
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食材的种类、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信息和温度参数得到食材位置对应的多点温度信息,并根据多点温度信息拟合得到食材的准确温度信息。
优选的,摄像单元和温度采集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且位于烹饪设施的顶部或四壁的上部。
优选的,温度采集单元为红外传感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还包括:
加热单元,用于对烹饪设施中食材进行加热;
光照补偿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和所述图像处理单元进行光照补偿;
主控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信息处理单元输出的食材种类、位置和温度信息,并控制所述加热单元对食材进行智能加热,精确控制整个烹饪过程;
散热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图像处理单元、温度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光照补偿单元和所述主控单元进行散热处理。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采用包括wifi、蓝牙、2g、3g、4g和5g在内的任意一种或多种通信方式与云端服务器通信连接,移动终端app与云端服务器通信连接。
本实施例中,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可以将各种参数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同时从云端服务器下载食谱或者更新网络模型,也可以联接到其他的互联网社区,并通过手机对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进行远程的控制。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还包括触控屏和/或语音交互单元,所述触控屏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所述语音交互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以选用触摸方式或者语音方式与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进行交互。
实施例六
一种烹饪设施,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烹饪设施中食材温度测量系统。
本发明可应用于微波炉、带烘培功能的微波炉(光波炉)、微蒸烤一体机等各种类似烹饪设施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