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3061发布日期:2019-08-30 23:3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分析仪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气相色谱仪在火灾调查、石油、化工、生物化学、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环保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气相色谱装置是将分析样品在进样口中气化后,由载气带入色谱柱,通过对待检测混合物中组分有不同保留性能的色谱柱,使各组分分离,依次导入检测器,以得到各组分的检测信号,从而能够定量和定性分析混合物的组分。

但目前的气相色谱装置占地面积较大,这使得其在小空间的场所使用时容易受到局限,影响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气相色谱装置占地面积较大,在小空间的场所使用时容易受到局限,影响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包括:气相色谱仪本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包括上层、中层和下层,所述气相色谱仪本体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层,所述底座的中层用于放置数据处理设备,所述底座的下层用于放置移动式电源和载气气源。

这样,通过设置底座来将气相色谱装置中的气相色谱仪本体、移动式电源、载气气源、数据处理设备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缩小气相色谱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对实验室和采样现场的空间要求,方便在现场的各个采样点进行取样分析和数据处理,提高了气相色谱仪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将气相色谱装置中的气相色谱仪本体、气源和电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增强了气相色谱装置移动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气相色谱仪本体在现场进行取样分析工作的便利性。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数据处理设备的操作台,所述操作台可旋转至所述底座的一侧或另一侧。

这样,可以方便两名使用者同时操作气相色谱装置,一名使用者在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操作数据处理设备,另一名使用者则可以在底座的前侧操作气相色谱仪,互不妨碍,从而提高了取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利用一个操作台就可以实现其在底座左侧和右侧两个位置之间的切换,减少了气相色谱装置的组成构件,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操作台活动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操作台通过所述第一转轴或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来实现操作台与底座之间的转动连接,以达到操作台可以旋转至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操作台内设有传动控制机构,适于控制所述操作台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与所述第二转轴分离,或者控制所述操作台与所述第一转轴分离、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这样,通过传动控制机构控制操作台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来实现操作台向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旋转,方便可靠。

可选的,所述传动控制机构包括齿轮组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齿轮组件控制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转轴分离,或者控制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转轴分离、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这样,采用齿轮组件来控制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转轴之间、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转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控制过程更为精准;而且采用机械结构来进行控制,减少了对电能的消耗,更加节能环保。

可选的,所述齿轮组件包括齿轮轴、齿条、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所述齿轮轴和所述主动齿轮均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均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滑动连接。

这样,通过齿轮之间的啮合以及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配合作用,可以将转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以实现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转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以及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转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而且采用齿轮来传递运动,使得运动的传递较为平缓、可靠;同时,啮合使得传动控制机构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和牢固。

可选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上设有第一异形转盘,所述第一异形转盘上沿周向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轨卡接。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异形转盘来带动第一连接杆左移或右移,以进一步实现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转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可选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上设有第二异形转盘,所述第二异形转盘上沿周向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轨卡接。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异形转盘来带动第二连接杆左移或右移,以进一步实现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转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在初始状态下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连接;另一端在初始状态下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这样,使得操作台的左右两侧在初始状态下承载均匀,提高了操作台在初始状态下与底座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操作台与底座的连接处发生断裂而摔坏数据处理设备,从而能够延长操作台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所述操作台上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相配合。

这样,可以防止操作台在向左转动过程中与第一转轴发生分离,或者防止操作台在向右转动过程中与第二转轴发生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操作台在转动时与底座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确保操作台能够正常使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上分别设有第一t形槽、第二t形槽,所述第一t形槽内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t形槽内设有第二限位柱,所述传动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一限位柱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或者控制所述第二限位柱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

这样,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一限位槽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柱来实现配合,第二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槽之间通过第二限位柱来实现配合,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而且第一t形槽、第二t形槽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分别引导第一限位柱、第二限位柱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避免第一限位柱、第二限位柱在上下滑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可选的,所述传动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t形槽内还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主动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柱活动连接,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一限位槽之间的结合或分离。

这样,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一驱动杆的设置来将传动控制机构的转动运动转化为第一限位柱的直线运动,以实现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限位柱与第一限位槽之间的结合或分离,运动的传递更为平缓。

可选的,所述传动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t形槽内还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主动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柱活动连接,适于控制所述第二限位柱与所述第二限位槽之间的结合或分离。

这样,通过第二滑块和第二驱动杆的设置来将传动控制机构的转动运动转化为第二限位柱的直线运动,以实现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槽之间的结合或分离,运动的传递更为平缓。

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一止动板,适于限制所述操作台的旋转角度。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操作台由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旋转至初始状态时能够准确的转动到初始位置,定位更加准确;而且止动板可以给气相色谱仪提供支撑作用,使得气相色谱仪置于底座的上层时更为稳固;同时还加强了底座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两侧设有限位板,适于限制所述操作台的旋转角度。

这样,可以防止使用者在拉动操作台旋转至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过程中,因用力过大而导致操作台的转动角度过大,使得操作台旋转至底座的后端,影响使用;而且限位板可以进一步给气相色谱仪提供支撑作用,使得气相色谱仪置于底座的上层时更为稳固;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底座的结构强度,使得底座在搬运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变形或者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在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控制机构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转轴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操作台旋转至底座左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转轴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操作台旋转至底座右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齿轮轴、齿条和主动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仰视图;

图12为图10中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限位柱插入第一限位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的b向视图;

图15为图13中的e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限位柱插入第二限位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c向视图;

图18为图16中的f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相色谱仪本体,2-移动式电源,3-载气气源,4-数据处理设备,5-底座,51-操作台,52-第一转轴,521-第一插槽,522-第一限位槽,53-第二转轴,531-第二插槽,532-第二限位槽,54-止动板,55-限位板,60-旋钮,61-齿轮轴,62-齿条,63-主动齿轮,64-第一从动齿轮,641-第一异形转盘,6412-第一滑轨,65-第二从动齿轮,651-第二异形转盘,6512-第二滑轨,66-第一连接杆,67-第二连接杆,68-第一驱动杆,69-第二驱动杆,7-第一限位结构,71-第一限位柱,72-第一滑块,73-第一t形槽,8-第二限位结构,81-第二限位柱,82-第二滑块,83-第二t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包括:气相色谱仪本体1和底座5,底座5包括上层、中层和下层,气相色谱仪本体1固定于底座5的上层,底座5的中层用于放置数据处理设备4,底座5的下层用于放置移动式电源2和载气气源。

气相色谱仪本体1为长方体结构,且在气相色谱仪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进料口,使用者可通过进料口将待检测样品投入气相色谱仪本体1内进行检测和分析。底座5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具有三层安装空间,分别为上层、中层、下层,气相色谱仪本体1固定在底座5的上层,底座5的中层可以放置用于处理检测数据的数据处理设备4,比如说放置存储有气相色谱仪本体1工作站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底座5的下层可以放置用于为气相色谱仪本体1提供工作电源的移动式电源2、以及用于为气相色谱仪本体1进行分析工作时提供载气的载气气源3,且底座5的下层设有隔板,用于将移动式电源2和载气气源3分隔开。底座5的上层设有一开口向上的凹槽,气相色谱仪本体1设置于该凹槽内,且气相色谱仪本体1的底部轮廓形状与该凹槽的形状相匹配,当气相色谱仪本体1置于该凹槽中后,气相色谱仪本体1正好与该凹槽的四个侧壁紧密贴合。现有技术中,气相色谱装置包括气相色谱仪本体1、移动式电源2、载气气源3和数据处理设备4等,而这些设备通常是分开放置于实验室的,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在去现场进行采样分析时,需要进行多次搬运,浪费人力。

这样,通过设置底座5来将气相色谱装置中的气相色谱仪本体1、移动式电源2、载气气源3、数据处理设备4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缩小气相色谱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对实验室和采样现场的空间要求,方便在现场的各个采样点进行取样分析和数据处理,提高了气相色谱仪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将气相色谱装置中的气相色谱仪本体1、气源和电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增强了气相色谱装置移动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气相色谱仪本体1在现场进行取样分析工作的便利性。

可选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底座5上设有用于放置数据处理设备4的操作台51,操作台51可旋转至底座5的一侧或另一侧。

操作台51为平板结构,操作台51可绕底座5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也可以绕底座5旋转至底座5的右侧,如图2所示。其中,图2中的虚线为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右侧时,数据处理设备4在操作台51上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状态。当然,操作台51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可绕底座5旋转至底座5的前侧或者后侧,本实施例中以操作台51可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右侧进行详细说明。气相色谱装置在现场进行取样分析和数据处理时,可根据需要将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

这样,可以方便两名使用者同时操作气相色谱装置,一名使用者在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操作数据处理设备4,另一名使用者则可以在底座5的前侧操作气相色谱仪本体1,互不妨碍,从而提高了取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利用一个操作台51就可以实现其在底座5左侧和右侧两个位置之间的切换,减少了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组成构件,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底座5的下端的设有万向轮。如此,以方便气相色谱仪的移动,而且省时省力。

可选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底座5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操作台51活动连接的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操作台51通过第一转轴52或第二转轴53与底座5转动连接。

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分别位于底座5的左右两侧,且呈左右对称设置,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上朝向操作台51一侧分别设有用于与操作台51活动连接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也就是说,操作台51与第一凸块之间可以处于连接状态,也可以处于分离状态,同理,操作台51与第二凸块之间也可以处于连接状态或分离状态,即当操作台51需要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处于连接状态、而与第二转轴53处于分离状态;当操作台51需要旋转至底座5的右侧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处于分离状态、而与第二转轴53处于连接状态。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连接时,操作台51可以随第一转轴52转动,相当于是操作台51通过第一转轴52与底座5转动连接,同理,操作台51也可以是通过第二转轴53与底座5转动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来实现操作台51与底座5之间的转动连接,以达到操作台51可以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的目的。

可选的,操作台51内设有传动控制机构,适于控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连接、与第二转轴53分离,或者控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分离、与第二转轴53连接。

操作台5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具有容纳传动控制机构的空腔。当操作台51需要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传动控制机构来控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连接、与第二转轴53分离,此时使用者可以由后至前方向拉动操作台51,让操作台51绕第一转轴52转动,直至旋转到底座5左侧的某个位置为止;当操作台51需要旋转至底座5的右侧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传动控制机构来控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分离、与第二转轴53连接,此时使用者可以由后至前方向拉动操作台51,让操作台51绕第二转轴53转动,直至旋转到底座5右侧的某个位置为止;需要说明的是,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某个位置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具体确定。

这样,通过传动控制机构控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第二转轴5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来实现操作台51向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旋转,方便可靠。

可选的,结合图4至图8所示,传动控制机构包括齿轮组件、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齿轮组件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连接、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分离,或者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分离、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连接。

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的一端均始终与齿轮组件连接,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转轴52、第二转轴53活动连接。即,在初始状态下,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转轴52、第二转轴53连接;由初始状态切换为左旋状态时,齿轮组件控制第一连接杆66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52保持连接,控制第二连接杆67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53分离;由初始状态切换为右旋状态时,齿轮组件控制第一连接杆66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52分离,控制第二连接杆67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53保持连接。其中,初始状态指的是操作台51位于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之间的状态,也是操作台51位于底座5的中层位置处的状态,在初始状态下,数据处理设备4不工作,并被收纳在底座5的中层位置处;左旋状态指的是操作台51位于底座5的左侧时的状态;右旋状态指的是操作台51位于底座5的右侧时的状态。

这样,采用齿轮组件来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之间、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控制过程更为精准;而且采用机械结构来进行控制,减少了对电能的消耗,更加节能环保。

可选的,结合图4至图8所示,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上分别设有第一插槽521、第二插槽531,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插槽521结合、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插槽531分离,或者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插槽521分离、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插槽531结合。

第一插槽521设置在第一转轴52的第一凸块上,第二插槽531设置在第二转轴53的第二凸块上。当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连接杆66插入第一插槽521内、第二连接杆67脱离第二插槽531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连接、与第二转轴53分离,此时操作台51可绕第一转轴52转动至底座5的左侧;当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连接杆66脱离第一插槽521、第二连接杆67插入第二插槽531时,操作台51与第一转轴52分离、与第二转轴53连接,此时操作台51可绕第二转轴53转动至底座5的右侧。

这样,可以实现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之间、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同时,第一插槽521和第二插槽531还具有导向作用,避免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操作台51的使用。

可选的,操作台51上设有触发机构,用于触发齿轮组件转动。

触发机构与齿轮组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触发机构为旋钮60,即,旋钮60固定在齿轮组件上。旋钮60上沿上下方向设有手持部,即初始状态下,旋钮60的手持部竖直设置。由初始状态向左旋转旋钮60时,带动齿轮组件转动,以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连接、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分离,此时操作台51的左侧与第一转轴52连接、右侧与第二转轴53分离,操作台51可以绕第一转轴52向底座5的左侧左转动;由初始状态向右旋转旋钮60时,带动齿轮组件转动,以控制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分离、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连接,此时操作台51的左侧与第一转轴52分离、右侧与第二转轴53连接,操作台51可以绕第二转轴53向底座5的右侧左转动。

这样,通过设置触发机构来简化操作,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地对传动控制机构进行操作,进而提高了传动控制机构操作的便利性。

可选的,结合图4至图8所示,齿轮组件包括齿轮轴61、齿条62、主动齿轮63、第一从动齿轮64和第二从动齿轮65,齿轮轴61和主动齿轮63均与齿条62啮合,第一从动齿轮64和第二从动齿轮65均与主动齿轮63啮合,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64、第二从动齿轮65滑动连接。

齿轮轴61呈圆柱状结构,且圆柱的侧面上设有齿,用于与齿条62啮合。齿条62呈长条状,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侧面,且这两个侧面上设有齿,主动齿轮63和齿轮轴61分别在齿条62上的这两个侧面处与齿条62啮合,如图9所示。第一从动齿轮64、第二从动齿轮65分别位于主动齿轮63的左侧和右侧。第一连接杆66的一端与第一转轴5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从动齿轮64连接,且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从动齿轮64可相对滑动;第二连接杆67的一端与第二转轴5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从动齿轮65连接,且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从动齿轮65可相对滑动。旋钮60固定在齿轮轴61的端部,旋钮60转动时会带动齿轮轴61同步转动。

这样,通过齿轮之间的啮合以及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的配合作用,可以将转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以实现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之间的连接或分离、以及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而且采用齿轮来传递运动,使得运动的传递较为平缓、可靠;同时,啮合使得传动控制机构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和牢固。

图4为传动控制机构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箭头代表向左旋转旋钮60时齿轮组件的运动方向,虚线箭头代表向右旋转旋钮60时齿轮组件的运动方向。初始状态下,当需要将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时,向左旋转旋钮60,驱动齿轮轴61逆时针转动,齿轮轴61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62向左做直线运动,齿条62向左移动的同时还带动与齿条62啮合的主动齿轮63顺时针转动,从而驱动第一从动齿轮64和第二从动齿轮65逆时针转动;第一从动齿轮64逆时针转动时驱动第一连接杆66向左移动、插入第一插槽521内,与第一转轴52形成连接;第二从动齿轮65逆时针转动时驱动第二连接杆67向左移动,使得第二连接杆67脱离第二插槽531,与第二转轴53分离;此时操作台51的左侧与第一转轴52形成连接、右侧与第二转轴53分离,如图5所示;操作台51可绕第一转轴52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如图6所示;待检测分析工作结束后,将操作台51旋转至初始位置,同时将旋钮60旋转至竖直状态。当需要将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右侧时,向右旋转旋钮60,齿轮轴61顺时针转动,齿轮轴61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62向右做直线运动,齿条62向右移动的同时还带动与齿条62啮合的主动齿轮63逆时针转动,从而驱动第一从动齿轮64和第二从动齿轮65顺时针转动;第一从动齿轮64顺时针转动时驱动第一连接杆66向右移动,使得第一连接杆66脱离第一插槽521,与第一转轴52分离;第二从动齿轮65顺时针转动时驱动第二连接杆67向右移动、插入第二插槽531,与第二转轴53形成连接;此时操作台51的左侧与第一转轴52分离、右侧与第二转轴53形成连接,如图7所示;操作台51可绕第二转轴53旋转至底座5的右侧,如图8所示;待检测分析工作结束后,将操作台51旋转至初始位置,同时将旋钮60旋转至竖直状态。

可选的,结合图4所示,第一从动齿轮64上设有第一异形转盘641,第一异形转盘641上沿周向设有第一滑轨6412,第一连接杆66上与第一从动齿轮64连接的一端与第一滑轨6412卡接。

第一异形转盘641上沿周向设有第一滑轨6412指的是,第一滑轨6412沿着第一异形转盘641的边缘设置,且第一滑轨6412呈封闭的环状。第一异形转盘641呈月牙形,即第一异形转盘641的一侧呈凹陷状,形成凹陷部,另一侧呈凸起状,形成凸起部,且凸起部与凹陷部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即凸起部与凹陷部的连接处光滑、且没有形成棱边或毛刺。第一连接杆66上与第一从动齿轮64连接的一端,也就是第一连接杆66的右端与第一滑轨6412卡接,并与第一滑轨6412相对滑动。第一异形转盘641与第一从动齿轮64固定连接,当第一从动齿轮64转动时会带动第一异形转盘641一起转动,此时第一滑轨6412也随之转动,使得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滑轨6412之间形成相对滑动,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杆66相对于第一滑轨6412来说是固定不动的,仅第一滑轨6412做转动运动。初始状态下,第一异形转盘641的凸起部朝向主动齿轮63,第一连接杆66的右端卡接在第一异形转盘641的凹陷部。当由初始状态向左旋转旋钮60时,第一从动齿轮64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异形转盘641从凹陷部向凸起部转动,此时第一异形转盘641推动第一连接杆66向左移动,与第一转轴52形成连接;当由初始状态向右旋转旋钮60时,第一从动齿轮64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异形转盘641从凹陷部的较高点转动至凹陷部的最低点,此时第一异形转盘641拉动第一连接杆66向右移动,与第一转轴52分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异形转盘641的凹陷部的较高点和最低点是相对于第一从动齿轮64的轴线来说的,凹陷部的最低点指的是,凹陷部上与第一从动齿轮64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短的位置处,而凹陷部的较高点则是指,凹陷部上远离最低点的位置。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异形转盘641来带动第一连接杆66左移或右移,以进一步实现第一连接杆66与第一转轴52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可选的,第二从动齿轮65上设有第二异形转盘651,第二异形转盘651沿周向设有第二滑轨6512,第二连接杆67上与第二从动齿轮65连接的一端插在第二滑轨6512内。

第二异形转盘651在初始状态下与第一异形转盘641呈左右对称设置。第二连接杆67上与第二从动齿轮65连接的一端,也就是第二连接杆67的左端与第二滑轨6512卡接,并与第二滑轨6512相对滑动。第二异形转盘651与第二从动齿轮65固定连接,当第二从动齿轮65转动时会带动第二异形转盘651一起转动,此时第二滑轨6512也随之转动,使得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滑轨6512之间形成相对滑动。初始状态下,第二连接杆67的左端卡接在第二异形转盘651的凹陷部。当由初始状态向左旋转旋钮60时,第二从动齿轮65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二异形转盘651从凹陷部的较高点转动至凹陷部的最低点,此时第二异形转盘651拉动第二连接杆67向左移动,与第二转轴53分离;当由初始状态向右旋转旋钮60时,第二从动齿轮65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异形转盘651从凹陷部向凸起部转动,此时第二异形转盘651推动第二连接杆67向右移动,与第二转轴53形成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异形转盘651来带动第二连接杆67左移或右移,以进一步实现第二连接杆67与第二转轴5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可选的,结合图4所示,第一连接杆66和第二连接杆67的一端在初始状态下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64、第二从动齿轮65连接;另一端在初始状态下分别与第一转轴52、第二转轴53连接。

初始状态下,第一连接杆66的左端插在第一插槽521内、并与第一插槽521的左槽壁具有间距,第一连接杆66的右端卡接在第一异形转盘641的凹陷部,且远离凹陷部的最低点;第二连接杆67的左端卡接在第二异形转盘651的凹陷部、且远离凹陷部的最低点,第二连接杆67的右端插在第二插槽531内、并与第二插槽531的右槽壁具有间距。

这样,使得操作台51的左右两侧在初始状态下承载均匀,提高了操作台51在初始状态下与底座5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操作台51与底座5的连接处发生断裂而摔坏数据处理设备4,从而能够延长操作台51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522、第二限位槽532,操作台51上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限位结构7和第二限位结构8,第一限位结构7与第一限位槽522相配合,第二限位结构8与第二限位槽532相配合。

第一限位槽522设置在第一转轴52的第一凸块上,并位于第一插槽521的下方;第二限位槽532设置在第二转轴53的第二凸块上,并位于第二插槽531的下方。第一限位结构7和第二限位结构8分别固设在操作台51的左侧和右侧,并分别位于第一限位槽522、第二限位槽532的下方。操作台51向左旋转时,第一限位结构7与第一限位槽522相配合,以限制操作台51在转动轨迹的径向上发生位移;操作台51向右旋转时,第二限位结构8与第二限位槽532相配合,以限制操作台51在转动轨迹的径向上的发生位移。其中,操作台51向左旋转时,其转动轨迹为,以第一转轴52为旋转中心的圆弧;操作台51向右旋转时,其转动轨迹为,以第二转轴53为旋转中心的圆弧;而圆弧的径向即为转动轨迹的径向。

这样,可以防止操作台51在向左转动过程中与第一转轴52发生分离,或者防止操作台51在向右转动过程中与第二转轴53发生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操作台51在转动时与底座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确保操作台51能够正常使用。

可选的,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第一限位结构7和第二限位结构8上分别设有第一t形槽73、第二t形槽83,第一t形槽73内设有第一限位柱71,第二t形槽83内设有第二限位柱81,传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限位柱71插入第一限位槽522,或者控制第二限位柱81插入第二限位槽532。

第一t形槽73和第二t形槽83均具有垂直状凹槽和水平状凹槽,第一t形槽73的t形结构为“t”字向左旋转90°后的状态,而第二t形槽83的t形结构为“t”字向右旋转90°后的状态。第一限位柱71、第二限位柱81分别设置在第一t形槽73、第二t形槽83的垂直状凹槽内,并能够分别在第一t形槽73、第二t形槽83的垂直状凹槽内滑动。初始状态下,第一限位柱71未插入第一限位槽522、第二限位柱81未插入第二限位槽532,也就是说,第一限位柱71完全容纳在第一t形槽73内,第二限位柱81完全容纳在第二t形槽83。当向左旋转旋钮60时,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限位柱71向上移动,插入第一限位槽522内;当向右旋转旋钮60时,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限位柱81向上移动,插入第二限位槽532内。

这样,第一限位结构7与第一限位槽522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柱71来实现配合,第二限位结构8与第二限位槽532之间通过第二限位柱81来实现配合,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而且第一t形槽73、第二t形槽83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分别引导第一限位柱71、第二限位柱81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避免第一限位柱71、第二限位柱81在上下滑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可选的,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传动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杆68,第一t形槽73内还设有第一滑块72,第一驱动杆68的一端与主动齿轮63转动连接,第一驱动杆68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滑块72与第一限位柱71活动连接,适于控制第一限位柱71与第一限位槽522之间的结合或分离。

第一滑块72设置在第一t形槽73的水平状凹槽内,且第一滑块72的一端与第一限位柱7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杆68转动连接,且第一驱动杆68与主动齿轮63的转动连接处靠近主动齿轮63的边缘。第一限位柱71的下端设有斜面,第一滑块72的左端也设有斜面。初始状态下,第一限位柱71的下端与第一滑块72的左端在斜面处抵接,且第一滑块72的下端与第一t形槽73的垂直状凹槽的槽底抵接,如图10和图12所示,其中,图10中的实线箭头代表向左旋转旋钮60时齿轮组件的运动方向,虚线箭头代表向右旋转旋钮60时齿轮组件的运动方向。当由初始状态向左旋转旋钮60时,主动齿轮63顺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一驱动杆68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左移动,第一驱动杆68向左移动时推动第一滑块72也向左移动,第一滑块72推动第一限位柱71向上移动,插入第一限位槽522内,如图13至图15所示;当将旋钮60向右旋转至初始状态时,主动齿轮63逆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一驱动杆68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右移动,第一驱动杆68向右移动时拉动第一滑块72也向右移动,第一限位柱71向下运动,逐渐脱离第一限位槽522,直至恢复到初始状态;当由初始状态向右旋转旋钮60时,主动齿轮63逆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一驱动杆68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右移动,第一驱动杆68向右移动时拉动第一滑块72也向右移动,第一滑块72与第一限位柱71分离,此过程中第一限位柱71不产生运动,如图16至图18所示;当将旋钮60向左旋转至初始状态时,主动齿轮63顺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一驱动杆68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左移动,第一驱动杆68向左移动时推动第一滑块72也向左移动,直至第一滑块72与第一限位柱71抵接,恢复到初始状态,此过程中第一限位柱71不产生运动。

这样,通过第一滑块72和第一驱动杆68的设置来将传动控制机构的转动运动转化为第一限位柱71的直线运动,以实现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限位柱71与第一限位槽522之间的结合或分离,运动的传递更为平缓。

可选的,结合图10至图18所示,传动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杆69,第二t形槽83内还设有第二滑块82,第二驱动杆69的一端与主动齿轮63转动连接,第二驱动杆6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块82与第二限位柱81活动连接,适于控制第二限位柱81与第二限位槽532之间的结合或分离。

第二滑块82设置在第二t形槽83的水平状凹槽内,且第二滑块82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柱8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杆69转动连接。第二驱动杆69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驱动杆68连接,且第二驱动杆69和第一驱动杆68的连接处,与第一驱动杆68和主动齿轮63的连接处共轴;第二驱动杆69的一端也可以直接与主动齿轮63的转动连接,且该转动连接处靠近主动齿轮63的边缘。第二限位柱81的下端设有斜面,第二滑块82的左端也设有斜面。初始状态下,第二限位柱81的下端与第二滑块82的右端在斜面处抵接,且第二滑块82的下端与第二t形槽83的垂直状凹槽的槽底抵接,如图10所示。当由初始状态向左旋转旋钮60时,主动齿轮63顺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二驱动杆69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左移动,第二驱动杆69向左移动时拉动第二滑块82也向左移动,第二滑块82与第二限位柱81分离,此过程中第二限位柱81不产生运动,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将旋钮60向右旋转至初始状态时,主动齿轮63逆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二驱动杆69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右移动,第二驱动杆69向右移动时推动第二滑块82也向右移动,直至第二滑块82与第二限位柱81抵接,恢复到初始状态,此过程中第二限位柱81不产生运动;当由初始状态向右旋转旋钮60时,主动齿轮63逆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二驱动杆69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右移动,第二驱动杆69向右移动时推动第二滑块82也向右移动,推动第二限位柱81向上移动,插入第二限位槽532内,如图16和图17所示;当将旋钮60向左旋转至初始状态时,主动齿轮63顺时针转动,主动齿轮63带动第二驱动杆69一边做转动运动一边向左移动,第二驱动杆69向左移动时拉动第二滑块82也向左移动,第二限位柱81向下运动,逐渐脱离第二限位槽532,直至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样,通过第二滑块82和第二驱动杆69的设置来将传动控制机构的转动运动转化为第二限位柱81的直线运动,以实现传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限位柱81与第二限位槽532之间的结合或分离,运动的传递更为平缓。

可选的,结合图3至图8所示,底座5包括一止动板54,适于限制操作台51的旋转角度。

止动板54设置在底座5的后端,在操作台51由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向初始状态位置旋转过程中,当操作台51旋转到位时,即操作台51旋转至初始状态位置处,操作台51的后端面与止动板54相抵,止动板54使得操作台51停止转动。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操作台51由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旋转至初始状态时能够准确的转动到初始位置,定位更加准确;而且止动板54可以给气相色谱仪本体1提供支撑作用,使得气相色谱仪本体1置于底座5的上层时更为稳固;同时还加强了底座5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结合图3至图8所示,底座5的两侧设有限位板55,适于限制操作台51的旋转角度。

底座5左侧的限位板55设置在第一转轴52与止动板54之间,且该限位板55的一端与止动板5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轴52具有微小的间隙,以便第一转轴52转动;底座5右侧的限位板55设置在第二转轴53与止动板54之间,且该限位板55的一端与止动板5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轴53具有微小的间隙,以便第二转轴53转动。在操作台51由初始状态位置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过程中,当操作台51旋转到位时,即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指定位置处,本实施例中,该指定位置为操作台51旋转180°后的位置,操作台51的侧端面与限位板55相抵,限位板55使得操作台51停止转动。其中,指定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时限位板55的结构也作相应调整。

这样,可以防止使用者在拉动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左侧或者右侧过程中,因用力过大而导致操作台51的转动角度过大,使得操作台51旋转至底座5的后端,影响使用;而且限位板55可以进一步给气相色谱仪本体1提供支撑作用,使得气相色谱仪本体1置于底座5的上层时更为稳固;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底座5的结构强度,使得底座5在搬运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变形或者损坏。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