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2464发布日期:2021-01-30 06:40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接触测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接触式测温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将感温头埋进待测物体中,另一种就是感温触点移动去接触待测物体。第一种方式只能应用于一般条件下,如果待测物体需要频繁移动,则感温线将不好连接,必需采用第二种,即时接触式测温。
[0003]
对于第二种方式,如果需要对待测物体下、上表面测温,但上下表面又没有足够的空间,则是接触式测温的一个难题。
[0004]
本申请旨在解决接触式测温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对多层堆叠的层板进行即时接触式测温,占地空间小,适用环境广,对层板平行度,一致度要求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物体需要频繁移动需要接触式测温时而导致的测温空间不足的问题。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包括底板、固定安装在底板上的平移升降组件、固定安装在平移升降组件上的触点组件,所述平移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上的滑轨一、安装在滑轨一上的滑块一、与滑块一固定连接的升降板,所述滑轨一沿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升降板沿底板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底板垂直设置,所述升降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底板垂直设置的滑轨二,所述滑轨二上安装有滑块二,所述滑块二上固定连接有平移升降块,所述平移升降块上固定安装有与升降板垂直的中间轴,所述升降板靠近中间轴的一侧设置有直的滑道槽,所述滑道槽的两端与底板的距离不同,所述中间轴设置在滑道槽内,所述触点组件固定安装在平移升降块上,所述升降板远离触点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沿底板长度方向的齿条,所述底板上转动连接有与底板垂直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固定安装有与齿条配合的齿轮。
[0008]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滑轨一设有两处且分别位于升降板的两端,齿条设置在升降板的中部;所述平移升降块、中间轴、滑道槽设有两处。
[0009]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触点组件设在平移升降块靠近底板的一侧。
[0010]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滑道槽靠近底板的一端具有与底板等距的直槽。
[0011]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触点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平移升降块上的触点底板,所述触点底板远离底板的一侧开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若干滑块三,所述滑块三上固定连接有安装座,触点底板竖直设置,若干所述安装座分别通过固定连接在触点底板上的拉簧悬吊,所述安装座远离竖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与安装座垂直的转动件,所述转动
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安装座垂直的支撑杆,两所述支撑杆上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连接在两支撑杆上的限位轴,所述旋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摆动块,所述摆动块上固定安装有感温触点,所述转动件中部开有走线孔。
[0012]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旋转轴上与两支撑杆连接部位设置有轴套且旋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两支撑杆上。
[0013]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底板设置触点组件一侧的周边具有o型槽,所述o型槽内安装有o型密封圈。
[0014]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驱动轴通过磁流体轴承密封安装在底板上。
[0015]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控制驱动轴转动能够带动升降板沿底板长度方向升降,由于中间轴无法沿底板长度方向移动,则会在滑道槽的限制作用下沿与底板垂直的滑轨二平移,进而使得触点组件能够伸出的目的,且节省空间,占地空间小,结构简单,运动可靠,适用环境广;
[0016]
2、在拉簧的作用下,触点组件能够升降,感温触点能够与摆动块一同绕旋转轴转动,且每个感温触点分别活动安装,两个方向的自由度和浮动接触可以保证感温触点充分接触待测层板,对层板的平行度、一致度要求较低。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8]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整体结构的一视觉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整体结构的另一视觉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平移升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板的正面配合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安装座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的感温触点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1、底板;11、驱动轴;12、齿轮;13、o型槽;2、平移升降组件;21、滑轨一;22、滑
块一;23、升降板;231、滑道槽;232、齿条;233、直槽;24、滑轨二;25、滑块二;26、平移升降块;27、中间轴;3、触点组件;31、触点底板;32、滑槽;33、滑块三;34、安装座;341、转动件;342、支撑杆;343、旋转轴;344、限位轴;345、摆动块;346、感温触点;347、走线孔;348、轴套;35、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结合图1-7,多层堆叠层板即时接触测温机构,包括底板1、固定安装在底板1上的平移升降组件2、固定安装在平移升降组件2上的触点组件3,平移升降组件2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1上的滑轨一21、安装在滑轨一21上的滑块一22、与滑块一22固定连接的升降板23,滑轨一21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升降板23沿底板1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底板1垂直设置,升降板2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底板1垂直设置的滑轨二24,滑轨二24上安装有滑块二25,滑块二25上固定连接有平移升降块26,平移升降块26上固定安装有与升降板23垂直的中间轴27,升降板23靠近中间轴27的一侧设置有直的滑道槽231,滑道槽231的两端与底板1的距离不同,中间轴27设置在滑道槽231内,触点组件3固定安装在平移升降块26上,升降板23远离触点组件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沿底板1长度方向的齿条232,底板1上转动连接有与底板1垂直的驱动轴11,驱动轴11上固定安装有与齿条232配合的齿轮12。
[0029]
控制驱动轴11转动能够带动升降板23沿底板1长度方向升降,由于中间轴27无法沿底板1长度方向移动,则会在滑道槽231的限制作用下沿与底板1垂直的滑轨二24平移,进而使得触点组件3能够伸出的目的,且节省空间,占地空间小,结构简单,运动可靠,适用环境广。
[0030]
滑轨一21设有两处且分别位于升降板23的两端,齿条232设置在升降板23的中部;平移升降块26、中间轴27、滑道槽231设有两处,结构稳固,运行可靠。
[0031]
触点组件3设在平移升降块26靠近底板1的一侧,能够与底板1靠近,节省空间。
[0032]
滑道槽231靠近底板1的一端具有与底板1等距的直槽233,保证触点已经完全退回到正确位置。
[0033]
结合图5-7,触点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在平移升降块26上的触点底板31,触点底板31远离底板1的一侧开有滑槽32,滑槽32内设置有若干滑块三33,滑块三33上固定连接有安装座34,触点底板31竖直设置,若干安装座34分别通过固定连接在触点底板31上的拉簧35悬吊,安装座34远离竖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与安装座34垂直的转动件341,转动件341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安装座34垂直的支撑杆342,两支撑杆342上转动连接有旋转轴343,旋转轴343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连接在两支撑杆342上的限位轴344,旋转轴343上固定连接有摆动块345,摆动块345上固定安装有感温触点346,转动件341中部开有走线孔347。
[0034]
在拉簧35的作用下,触点组件3能够升降,感温触点346能够与摆动块345一同绕旋转轴343转动,且每个感温触点346分别活动安装,两个方向的自由度和浮动接触可以保证感温触点346充分接触待测层板,对层板的平行度、一致度要求较低。
[0035]
旋转轴343上与两支撑杆342连接部位设置有轴套348且旋转轴34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两支撑杆342上,结构稳定,转动的效果较好。
[0036]
底板1设置触点组件3一侧的周边具有o型槽13,o型槽13内安装有o型密封圈,用于将本机构安装在密封的箱体上,驱动轴11通过磁流体轴承密封安装在底板1上。
[0037]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