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岩性边界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35577发布日期:2020-01-18 04:25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岩性边界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岩性边界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构造油藏越来越难发现,构造油藏依赖于对断层-岩性油藏的发现。然而,针对断层-岩性圈闭的识别,不仅需要精细的构造解释,同样,也需要开展相应的储层预测工作,但是对于部分老油区,因各种原因,有效的电子版测井资料参差不齐,尤其是准确标定储层需要用到的密度曲线缺失,进而导致相应的物探分析工作受到限制。另外,通过对有限的电子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部分研究区目的层段砂泥岩速度叠置,对其进行叠后波阻抗反演难以准确预测储层边界。此外,如果仅通过开展砂体展布特征研究来预测储层边界,可能会因为部分研究区储层相变快,单砂体准确描述难度大,而导致对断层-岩性圈闭的识别造成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岩性边界识别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对砂泥岩速度叠置区域进行储层边界刻画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岩性边界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根据声波曲线和密度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根据所述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出所述研究区的主力油层;

2)对所述研究区开展地层对比,将对比结果与标定出的主力油层结合确定准确的主力油层;

3)对已钻井准确的主力油层开展加砂、去砂试验,判断所述研究区时间剖面上的振幅与砂体厚度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4)若所述研究区时间剖面上的振幅与砂体厚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则在所述研究区的任一主力油层的砂岩平面展布范围内提取地震属性,地震属性包括均方根振幅属性和瞬间q因子属性,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得到储层的岩性边界,其中,所述研究区内主力油层的砂岩平面展布范围为利用地层体切片技术预测得到。

有益效果是,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开展主力油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并且综合利用地层体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与砂体展布特征研究来识别岩性边界,先通过分析来说明研究区可以开展地震属性刻画的研究,并在主力油层的砂岩平面展布范围内进行地震属性提取,弥补了因砂泥岩速度叠置而无法开展叠后波阻抗反演进行储层预测的不足,提高了岩性边界的预测精度,降低了勘探开发成本。

进一步地,对于有效的电子版测井资料参差不齐,尤其是准确标定储层需要用到的密度曲线缺失,为了避免相应的物探分析工作受到限制,提高合成地震记录质量,步骤1)中若研究区中存在缺失密度曲线的井,则根据缺失密度曲线的井的声波曲线通过似加德纳公式转换得到该井的密度曲线。

进一步地,为了准确得到实际的密度曲线,所述似加德纳公式为根据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对准确的主力油层的误判率,步骤2)中若对比结果与标定出的主力油层存在不一致,则对存在不一致的主力油层进行去砂试验,若发现该主力油层下部的波峰存在地震响应,则认为该套波峰为准确的主力油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研究区的地层体切片第6层图;

图2是本发明的研究区的地层体切片第7层图;

图3是本发明的研究区的地层体切片第8层图;

图4是本发明的研究区的地层体切片第13层图;

图5是本发明的研究区主力油层的砂岩等值线与构造叠合图;

图6是本发明的研究区主力油层的均方根振幅剖面属性图;

图7是本发明的研究区主力油层的瞬时q因子剖面属性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关键井主力油层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与砂岩等厚图叠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岩性边界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根据声波曲线和密度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根据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出研究区的主力油层。

对研究区内的井搜集测井数据,4口井有声波曲线和密度曲线,29口井只有声波曲线,有伽马曲线的只有5口。

若研究区中存在缺失密度曲线的井,则根据缺失密度曲线的井的声波曲线通过似加德纳公式转换得到该井的密度曲线。

高质量的合成地震记录需要同时用到声波曲线和密度曲线,在缺少密度曲线的情况下,密度曲线通常是用landmark软件里面的加德纳公式转换得来。但是,加德纳公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的研究区,因此,在研究区选取了一个断层少,测井资料较为齐全,且地层相对平缓的区域,拟合了一个似加德纳公式。

研究区的似加德纳公式的原型为:

ρ=avb

其中,ρ为研究区地层密度,v为研究区地层速度。

对工区内的井求取线性关系ρ=avb,求取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ρ=avb可推导出公式ln(ρ)=ln(a)+b*ln(v);

第二步:建立上步公式的直线方程,既求解ln(a),b的过程;

第三步: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将ln(ρ)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离差的平方和的最小值做为“优化判据”,即可确定ln(a),b;

第四步:运用excel中的linest函数,即可求出以(ln(v),ln(ρ))为变量的直线方程的斜率(b)与截距ln(a);

第五步:依据ln(v)和ln(ρ)数列,应用最小二乘法,使用linest函数计算得到b=0.0792,a=1.1626。

最终,似加德纳公式如下:

ρ=1.1626v0.0792

2)对研究区开展地层对比,将对比结果与标定出的主力油层结合确定准确的主力油层。

建立覆盖整个研究区的6条骨架剖面,并以此对全区开展地层对比及统层工作。

若对比结果与标定出的主力油层存在不一致,则对存在不一致的主力油层进行去砂试验,若发现该主力油层下部波峰出现地震响应,则认为该存在不一致的主力油层为准确的主力油层。本实施例中,通过对主力油层的去砂试验,发现其下部一套波峰存在地震响应,因此,可对这一套波峰进行追踪刻画。

3)对已钻井标定的准确的主力油层开展加砂、去砂试验,判断研究区时间剖面上的振幅与砂体厚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关键井(即主力油层标定的准确的已钻井)的加砂、去砂试验,发现加砂后,主力油层所在同相轴振幅有所增强,且相位关系不变;去砂后,主力油层所在同相轴振幅有所减弱,且相位关系不变。因此,分析认为,研究区时间剖面上的振幅与砂体厚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可以通过提取振幅属性来刻画本工区的河道砂体。

4)利用地层体切片技术预测研究区内主力油层的砂岩平面展布范围,在研究区的任一主力油层的砂岩平面展布范围内提取地震属性,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得到储层的岩性边界。

根据研究区的准确的主力油层,建立目的层段的层段模型,在层序界面的控制下,对夹在其间的地层采用顶底均衡的切片方式提取15个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如图1至图4所示,可以看出,层段内第6、7、8和13层的地层体切片,刻画了层段内不同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过程。其中,第7层地层体切片较好的刻画了物源的展布特征,展布方向整体表现为由北向南展布,且形成东、西两个方向的分支砂体,其中研究区砂体主要受北东向物源控制(图5)。

获得研究区内一个主力油层的砂岩平面展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属性分析来预测储层的岩性边界。

地震属性分析包括剖面属性分析和平面属性分析。

剖面属性分析: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均方根振幅属性和瞬间q因子属性对地震剖面的分析,发现关键井的主力油层向高部位逐渐出现一个属性变化,推测可能是存在岩性变化,这与连井剖面图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平面属性分析:通过单层位属性提取方式,对合成地震记录和地层对比得到的准确的主力油层,沿层上下各开2ms时窗提取均方根振幅属性。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主力油层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对该区砂体刻画的较清晰,边界明显,与自北向南展布的砂体基本吻合。

综合分析认为该研究区储层与北东向断层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

以上给出了本发明涉及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给出的思路下,采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容易想到的方式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手段进行变换、替换、修改,并且起到的作用与本发明中的相应技术手段基本相同、实现的发明目的也基本相同,这样形成的技术方案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微调形成的,这种技术方案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