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9846发布日期:2020-04-10 22:1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传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母线槽,是由铜、铝母线柱构成的一种封闭的金属装置,用来为分散系统各个元件分配较大功率。在户内低压的电力输送干线工程项目中已越来越多地代替了电线电缆。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母线槽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目前的母线槽在工作时,或者是在母线槽连接器连接出现松动时,均会不同程度的发热。尤其是密集型母线槽,当温度升高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例如,温度升高直接影响到电能的损耗、绝缘材料老化快、母线槽的使用寿命缩短、金属导体受热后应力开始松弛从而降低了机械强度、使母线槽的机械强度也有所下降、致使周围的绝缘材料设备加快老化(如与母线槽在相邻搭接或转接的电线电缆或电气绝缘支撑件等),进而引发供电故障,甚至是火灾事故。

常规的人工巡检,无法及时的发现热量积聚点或者是故障位置,避免高温积聚引发的次生灾害或者是排除故障恢复供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实现母线槽供电系统热量积聚点及故障点的快速定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包括中央控制面板、多组温度检测反馈单元,所述温度检测反馈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

所述温度检测反馈单元包括温检mcu微控制单元、状态灯l1、警示灯l2、温控开关t1、继电器,所述温控开关t1嵌入在母线槽连接器上,所述温控开关t1通过切断或接通电路控制警示灯l2;

所述继电器通过温控开关t1的通断触发温检mcu微控制单元,所述温检mcu微控制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温控开关t1为常闭式温控开关,所述状态灯l1与警示灯l2串联,所述状态灯l1与温控开关t1串联,所述状态灯l1另外一端与温控开关t1另外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所述温控开关t1与警示灯l2并联;

所述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温控开关t1并联,所述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警示灯l2串联。

作为优选,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温度检测反馈单元还包括电阻r1,所述温控开关t1为常闭式温控开关,所述状态灯l1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所述警示灯l2与电阻r1串联,所述警示灯l2与温控开关t1并联,所述电阻r1与温控开关t1串联,所述电阻r1另外一端与温控开关t1另外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

所述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温控开关t1并联,所述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警示灯l2串联。

作为优选,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温控开关t1为常开式温控开关,所述状态灯l1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所述警示灯l2与温控开关t1串联,所述警示灯l2另一端与温控开关t1另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

作为优选,还包括多组带电检测反馈单元,所述带电检测反馈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母线槽供电系统每一级负荷的输电干线均设置有一组进出线闭合检测回路,所述进出线闭合检测回路上均设置有一组带电检测反馈单元;

所述带电检测反馈单元包括用于检测进出线闭合检测回路电压的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所述接触式电压传感器与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入母线槽连接器中的温控开关t1在其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时,温控开关t1内部的双金属片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打开或闭合触点,从而切断或接通电路,进而控制警示灯l2点亮,简明的标识热量积聚的位置;当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电压数值为零时,触发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向中央控制面板发送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在中央控制面板上,通过相应的地址编码确定哪一级负荷出现故障,进而进行检修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温度检测反馈单元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温度检测反馈单元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温度检测反馈单元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电检测反馈单元在母线槽供电系统中的设置示意图。

图中,10-带电检测反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包括中央控制面板、多组温度检测反馈单元,温度检测反馈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

温度检测反馈单元包括温检mcu微控制单元、状态灯l1、警示灯l2、温控开关t1、继电器,温控开关t1采用ksd9700,状态灯l1和警示灯l2安装在母线槽连接盖板上,温控开关t1嵌入在母线槽连接器上,用于检测母线槽连接器内、两组导体组相互搭接处的温度,温控开关t1通过切断或接通电路控制警示灯l2;

由于在母线槽连接器处,两组相互搭接的导体组的电阻最高,此处的温度普遍高于其他部位的温度,即此处为母线槽供电系统热量易积聚点;

嵌入母线槽连接器中的温控开关t1在其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时,温控开关t1内部的双金属片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打开或闭合触点,从而切断或接通电路,进而控制警示灯l2点亮,简明的标识热量积聚的位置;

继电器通过温控开关t1的通断触发温检mcu微控制单元,即通过温控开关t1内部的双金属片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打开或闭合触点,从而切断或接通电路,进而控制继电器动作,继电器输出高低电平信号触发温检mcu微控制单元;温检mcu微控制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温检mcu微控制单元内置有地址编码模块,并且在向中央控制面板发送信息时,同步的发送地址编码。

具体的,状态灯l1与供电电源连接,供电电源正常的状态下常亮。在通过点亮警示灯l2标识热量积聚位置的同时,相应位置的温检mcu微控制单元被继电器触发,向中央控制面板发送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在中央控制面板上,通过相应的地址编码确定热量积聚的位置,进而进行检修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继电器拆离出来,与另外一组温控开关t1单独串联,避免温控开关t1失效,影响检测,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的,温控开关t1为常闭式温控开关,状态灯l1与警示灯l2串联,状态灯l1与温控开关t1串联,状态灯l1另外一端与温控开关t1另外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温控开关t1与警示灯l2并联;

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温控开关t1并联,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警示灯l2串联。

温控开关t1在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前,触点闭合,警示灯l2与继电器线圈端子ct1处于短路状态,警示灯l2无法点亮;

温控开关t1在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后,触点打开,警示灯l2与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两端接入供电电源,继电器触发动作,警示灯l2点亮。

进一步的,母线槽连接装置的故障显示装置还包括多组带电检测反馈单元10,带电检测反馈单元10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母线槽供电系统每一级负荷的输电干线均设置有一组进出线闭合检测回路,即在每一级负荷的输电干线内均设置一个供电回路,进出线闭合检测回路上均设置有一组带电检测反馈单元10,用于检测相应一级负荷的状态;

带电检测反馈单元10包括用于检测进出线闭合检测回路电压的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接触式电压传感器与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与中央控制面板通信连接,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内置有地址编码模块,并且在向中央控制面板发送信息时,同步的发送地址编码。

当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电压数值为零时,即相应一级负荷供电异常时,触发带电检测mcu微控制单元向中央控制面板发送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在中央控制面板上,通过相应的地址编码确定哪一级负荷出现故障,进而进行检修维护。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巡检,排查热量积聚点及故障点,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大大的缩减排障时间。

实施例2

如图2、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温度检测反馈单元还包括电阻r1,温控开关t1为常闭式温控开关,状态灯l1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警示灯l2与电阻r1串联,警示灯l2与温控开关t1并联,电阻r1与温控开关t1串联,电阻r1另外一端与温控开关t1另外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

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温控开关t1并联,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警示灯l2串联。

温控开关t1在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前,触点闭合,警示灯l2与继电器线圈端子ct1处于短路状态,警示灯l2无法点亮;

温控开关t1在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后,触点打开,警示灯l2与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两端接入供电电源,继电器触发动作,警示灯l2点亮。

实施例3

如图3、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温控开关t1为常开式温控开关,状态灯l1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警示灯l2与温控开关t1串联,警示灯l2另一端与温控开关t1另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两极;

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温控开关t1串联,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警示灯l2串联,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与状态灯l1并联。

保护器在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前,触点打开,警示灯l2与继电器线圈端子ct1处于断路状态,警示灯l2无法点亮;

温控开关t1在内部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后,触点闭合,警示灯l2与继电器线圈端子ct1两端接入供电电源,继电器触发动作,警示灯l2点亮。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