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砂体尖灭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11548发布日期:2020-03-17 19:12阅读:1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砂体尖灭点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砂岩尖灭点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类型,是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储层类型之一。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中,一般作为良好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相比,席状砂微相沉积砂体具有厚度小、分布面积大的特点,席状砂沉积砂体沿着三角洲延伸的方向逐渐减薄至最终尖灭。席状砂砂体虽然厚度小,但砂岩分选好,储层物性较好,分布面积大,因此成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中一种重要的砂体类型。确定席状砂储层砂体尖灭点是三角洲前缘储层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地质任务。在井点位置,利用测井和录井资料可以很清楚的确定该井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的砂体厚度,但是该井点所在的席状砂砂体平面延伸范围有多大以及砂体的尖灭点在哪里,都无法直接确定。

目前确定砂岩尖灭点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在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中,分别找到两口相邻的井,其中一口井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另一口井上砂岩厚度为零,取两口井平面连线上的中点,作为席状砂砂体的尖灭点;第二类方法是利用砂体地震预测结果,找到砂体分布的边界,作为砂体尖灭边界,确定席状砂砂体尖灭点。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两类方法都存在问题。对于第一类方法,确定的砂岩尖灭点位置与选取的两口井位置关系密切,而与井点的砂岩厚度无关,误差非常大。对于第二类方法,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对于厚度小于四分之一地震波长的砂体,是难以实现准确的分辨。而席状砂沉积沿着主河道流向是厚度渐变直至尖灭的,厚度小于四分之一波长的席状砂分布范围会很广,这就使得第二类方法确定的席状砂尖灭点很不准确。

针对上述两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席状砂几何形态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用来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砂岩尖灭点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砂岩尖灭点的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图;

步骤(2):在步骤(1)获得的沉积微相图上,绘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记为曲线q;

步骤(3):在步骤(1)获得的沉积微相图上,用两条直线分别包络三角洲两侧的侧缘形态,两条直线相交于a点;

步骤(4):选取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的任意井w,射线aw作为w井处三角洲延伸方向,从测井曲线上读取该井点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的砂体厚度为h;

步骤(5):在平面沉积微相图上,作射线aw,与曲线q相交于点b,将点b与井点w的距离记为l,l的地质含义为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的距离,获得井w的一组数据(h,l);

步骤(6):将研究区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的井点总数记为n(n为自然数),对其中的每一口井,重复步骤(4)和步骤(5)的操作,对于第i口井,可以获得井点处的一组数据(hi,li),其中,i为自然数,且1≤i≤n,hi表示第i口井钻遇的席状砂砂体厚度,li表示该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的距离;

步骤(7):利用步骤(6)的方法共获得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井点的n组数据,利用这n组数据制作“h-l”交会图,即“席状砂砂体厚度—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距离”交会图,在交会图上,以h为横轴,l为纵轴;

步骤(8):在步骤(7)获得的“h-l”交会图上,利用线性关系对交会图中的数据点进行拟合,获得一条直线p;

步骤(9):直线p在纵轴上的截距为m,m表示当席状砂砂体厚度为零时,砂岩尖灭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的距离;

步骤(10):对于步骤(4)和步骤(5)中选取的井w,在射线aw上,以b为起点沿射线方向延伸距离m,获得点c,点c就是井w钻遇的席状砂砂体的尖灭点位置;

步骤(11):对于研究区所有钻遇席状砂砂体的井,按照步骤(10)的方法,分别确定每一口井所在席状砂砂体的尖灭点位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席状砂砂体尖灭点预测中考虑了席状砂砂体的沉积厚度渐变规律,同时也考虑了水下分流河道末端位置对席状砂发育的影响,比已有方法更充分考虑了地质成因的约束和实钻井的统计规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按照上述发明内容中的步骤实施,具体如下:

(1)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图;

(2)在沉积微相图上,绘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记为曲线q;

(3)在步骤(1)获得的沉积微相图上,用两条直线分别包络三角洲两侧的侧缘形态,两条直线相交于a点;

(4)选取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砂体的任意井w,从测井曲线上读取w井钻遇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砂体厚度h;

(5)在平面沉积微相图上,作射线aw,与曲线q相交于点b,bw长度记为l,获得井w的数据(h,l);

(6)将研究区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的井点总数记为n(n为自然数),对其中的每一口井,重复步骤(4)和步骤(5)的操作,对于第i口井,可以获得井点处的一组数据(hi,li),其中,i为自然数,且1≤i≤n,hi表示第i口井钻遇的席状砂砂体厚度,li表示该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的距离;

(7)利用步骤(6)获得n组数据制作“h-l”交会图,即“席状砂砂体厚度—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距离”交会图,在交会图上,以h为横轴,l为纵轴;

(8)在步骤(7)获得的“h-l”交会图上,利用线性关系对交会图中的数据点进行拟合,获得一条直线p;

(9)直线p在纵轴上的截距为m,m表示当席状砂砂体厚度为零时,砂岩尖灭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的距离;

(10)对于步骤(4)和步骤(5)中选取的井w,在射线aw上,以b为起点沿射线方向延伸距离m,获得点c,点c就是井w钻遇的席状砂砂体的尖灭点位置;

(11)对于研究区所有钻遇席状砂砂体的井,按照步骤(10)的方法,分别确定每一口井所在席状砂砂体的尖灭点位置。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研究区位于我国南海,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属于古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研究区共有15口井,其中有8口井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砂体的尖灭点。

(1)利用研究区15口井的测井曲线资料和覆盖全区的三维地震资料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图;

(2)在研究区沉积微相图上,绘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水道末端的包络线,记为曲线q;

(3)在沉积微相图上,用两条直线分别包络三角洲的侧缘,两条直线相较于a点;

(4)在研究区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8口井中,任意选取一口井n,该井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砂体厚度为3m;

(5)在沉积微相图上,连接n井井口位置与a点,与曲线q相交于b点,b点与n井井口的平面距离为478m,获得该井点处的一组数据(3,478);

(6)对研究区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8口井,按照步骤(4)和步骤(5)的方法,分别求取每口井上的砂体厚度及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的距离,得到8组数据,依次为(3,478),(5,35),(1.5,805),(2.5,601),(4.5,145),(2.8,510),(3.5,385),(0.8,945);

(7)利用步骤(6)获得的8组数据制作“席状砂砂体厚度—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距离”交会图,席状砂砂体厚度为横轴,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距离为纵轴;

(8)在步骤(7)获得的交会图上,利用线性关系拟合“席状砂砂体厚度—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距离”关系,获得一条直线;

(9)读取步骤(8)交会图拟合的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1129.5;

(10)对步骤(4)和步骤(5)中的井n,在射线an上,以b为起点,向射线延伸方向取点c,使bc长度为1129.5m;

(11)按照步骤(10)的方法,对钻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8口井逐一处理,确定每口井上席状砂砂体的尖灭点位置。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1:确定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砂体尖灭点方法的示意图,附图1是对本说明书中“发明内容”部分的辅助示意附图2:实施例中建立的“席状砂砂体厚度—井点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包络线距离”交会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