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66017发布日期:2019-12-10 20:5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压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需要在信号输入端及信号输出端提供供电电源,增加了电路结构的复杂性,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解决的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包括直流升压转换并进行隔离的电源模块和采集电压信号进行隔离输出的转换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转换模块供电;所述转换模块包括与待采集电压信号连接的输入接口p2、采集模块和用于连接信号输出端的输出接口p1;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采集模块、输出接口p1连接;所述输入接口p2的输出端与所述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接口p1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作为信号输入端的输入接口无需提供供电电源,只需在作为信号输出端的输出接口处连接一路电源即可,简化了电源供电线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之电源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之转换模块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

一种无源隔离型电压采集模块,包括直流升压转换并进行隔离的电源模块和采集电压信号进行隔离输出的转换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转换模块供电;所述转换模块包括与待采集电压信号连接的输入接口p2、采集模块和用于连接信号输出端的输出接口p1;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采集模块、输出接口p1连接;所述输入接口p2的输出端与所述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接口p1连接。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9、电容c1-c4、二极管d1和集成电路u1;

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1-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管脚、所述电容c3-c4的第二端均与模拟地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4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3-c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模拟地连接;

所述二极管d1为绿色发光二极管,用于电源模块的工作指示;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b0305s-1wr2。

所述采集模块包括电阻r1-r8、电容c5、三极管q1-q4和集成电路ic1;

所述输入接口p2的第1针脚与模拟地连接;所述输入接口p2的第2针脚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接口p1的第3针脚接地;所述输出接口p1的第1针脚与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接口p1的第2针脚与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输入接口p2用于连接待采集电压;所述输出接口p1用于输出待采集电压的模拟量;

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3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4管脚均与模拟地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5管脚、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6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三极管q1、q3的型号均为2n3904;所述三极管q2、q4的型号均为2n3906;所述集成电路ic1的型号为hcnr20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