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9819发布日期:2020-01-07 08:4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



背景技术:

高压互感器是一种用于电力设备试验的仪器,其作用是将交流高电压通过电容分压的形式转换为较低的电压,用于仪器测量交流高电压的幅值和相位,目前,已有的高压互感器都为固定安装的结构,体积重量较大,难以实现便携,使用便利性较差,而且操作员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触电的危险,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既能够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又具有便于携带、安装简单和操作简单的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挂钩、多个电容检测单元和接地底座,所述多个电容检测单元之间采用螺纹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电容检测单元包括电容器串、公螺纹头、上连接板、第一玻璃纤维管、电压抽取环、第二玻璃纤维管、下连接板和母螺纹头,所述电容器串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管内,所述电容器串的输入引脚焊接在所述上连接板的中心圆孔内,所述上连接板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公螺纹头内,所述挂钩下方设置的母螺纹旋紧入所述电容检测单元的公螺纹头内,所述电容器串的输出引脚依次穿过所述电压抽取环、第二玻璃纤维管并焊接在所述下连接板的中心圆孔内,所述下连接板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母螺纹头内,所述接地底座上方设置的公螺纹旋紧入所述电容检测单元的母螺纹头内。

可选的,所述电压抽取环上设置有一个圆孔,所述电容器串的输出引脚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穿过所述圆孔与微安表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微安表的负极通过导线与所述接地底座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公螺纹头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管采用环氧树脂胶接,所述母螺纹头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管采用环氧树脂胶接,所述电压抽取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管采用环氧树脂胶接,所述电压抽取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管采用环氧树脂胶接。

可选的,所述电容器串由多个涤纶电容器串联构成,所述涤纶电容器之间采用管形螺母进行连接,所述涤纶电容器的电容量为10nf。

可选的,所述电压抽取环为内径36mm,外径42mm和长度100mm的铝合金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管的外径为36mm,内径为32mm,长度为1800mm。

可选的,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管的外径为36mm,内径为32mm,长度为100mm。

可选的,所述公螺纹头和母螺纹头均为内径36mm,外径42mm和长度80mm的铝合金管状结构。

可选的,所述挂钩为内径36mm和外径42mm的带钩铝合金零件。

可选的,所述接地底座为内径36mm,外径45mm和长度为150mm的铝合金盲管结构。

该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便携式高压互感器使用时,工作人员佩戴绝缘手套,将便携式高压互感器的挂钩直接挂在10kv高压线上,将接地底座直接与大地连接,即完成布设。当需要测量高压电压时,工作人员将具备波形显示功能微安表的两个接头分别连接至接地底座与第二电容检测单元上的电压抽取环,通过测量流过微安表的电流,即可读取10kv高压线的对地电压。便携式电压互感器的总电容量为345皮法,测量10kv高压时,微安表流过的电流为680微安,远低于人体安全电流,即使工作人员触碰到便携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压抽取环,也不会有触电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便携式高压互感器组装整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第二电容检测单元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既能够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又具有便于携带、安装简单和操作简单的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便携式高压互感器组装整体图,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挂钩1、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第二电容检测单元3和接地底座4,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和第二电容检测单元3两侧均为螺纹,螺纹规格为m36*2,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的顶端为公螺纹头5,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的底端为母螺纹头12,所述第二电容检测单元3的顶端为公螺纹头5,所述第二电容检测单元3的底端为母螺纹头12,所述挂钩1下方设置的母螺纹旋紧入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的公螺纹头5内,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的母螺纹头12与所述第二电容检测单元3的公螺纹头5进行螺纹连接,所述接地底座4上方设置的公螺纹旋紧入所述第二电容检测单元2的母螺纹头12内。其中挂钩1下方设置为母螺纹,接地底座4的上方设置为公螺纹。接地底座4为内径36mm,外径45mm,长度150mm的铝合金盲管结构,采用外径46mm的铝合金圆棒加工而成。挂钩1为内径36mm,外径42mm的带钩铝合金零件,采用46mm的铝合金圆棒和外径12mm的铝合金圆棒加工而成。所述公螺纹头5和母螺纹头12均为内径36mm,外径42mm和长度80mm的铝合金管状结构,其中螺纹长度为25mm,螺纹规格为m36*2。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第二电容检测单元的爆炸图,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和第二电容检测单元3均包括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公螺纹头5、上连接板6、电容器串7、电压抽取环9、第二玻璃纤维管10、下连接板11和母螺纹头12,所述电容器串7设置在第一玻璃纤维管8内,所述电容器串7的输入引脚焊接在所述上连接板6的中心圆孔内,所述上连接板6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公螺纹头5内,所述挂钩1下方设置的母螺纹旋紧入所述第一电容检测单元2的公螺纹头内,所述电容器串7的输出引脚依次穿过所述电压抽取环9、第二玻璃纤维管10并焊接在所述下连接板11的中心圆孔内,所述下连接板1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母螺纹头12内。所述公螺纹头5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管8采用环氧树脂胶接,所述母螺纹头5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管10采用环氧树脂胶接。所述电压抽取环9为内径36mm,外径42mm和长度100mm的铝合金管,其上有一个直径6mm的圆孔,用于连接微安表。所述电压抽取环9上设置有一个圆孔,所述电容器串7的输出引脚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穿过所述6mm的圆孔与微安表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微安表的负极通过导线与所述接地底座4相连接。所述电容器串7由多个涤纶电容器串联构成,所述涤纶电容器之间采用管形螺母进行连接,所述涤纶电容器的电容量为10nf。上连接板6为外径36mm,高度8mm的铝合金圆饼结构,中心有一个直径3mm的圆孔。电容器串7由十五个电容量为十纳法的涤纶电容器单元串联而成,总电容量为345皮法,每个电容器单元两侧均有螺杆装的电极,螺纹为m3*0.5,串联的电容器之间采用管形螺母进行连接。第一玻璃纤维管8为外径36mm,内径32mm,长度1800mm的玻璃纤维绝缘管。第二玻璃纤维管10为外径36mm,内径32mm,长度100mm的玻璃纤维绝缘管。下连接板11为外径36mm,高度8mm的铝合金圆饼结构,中心有一个直径3mm的圆孔。公螺纹头5与上连接板6采用过盈配合连接,直接压紧。所述电容器串7的第一个电容器的输入引脚焊接到上连接板6中心的圆孔内。所述电容器串的第十五个电容器的输出引脚焊接到下连接板11中心的圆孔内。电压抽取环9分别与第一玻璃纤维管8和第二玻璃纤维管10采用环氧树脂胶接。下连接板11与母螺纹头12采用过盈配合连接,直接压紧。电压抽取环9与电容器串7的第十四、十五个电容器单元连接,通过电压抽取环9上的6mm圆孔,引出一根短引线,用于同微安表连接。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所需的电容测量单元的数量也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便携式高压互感器使用时,工作人员佩戴绝缘手套,将便携式高压互感器的挂钩直接挂在10kv高压线上,将接地底座直接与大地连接,即完成布设。当需要测量高压电压时,工作人员将具备波形显示功能微安表的两个接头分别连接至接地底座与第二电容检测单元上的电压抽取环,通过测量流过微安表的电流,即可读取10kv高压线的对地电压。便携式电压互感器的总电容量为345皮法,测量10kv高压时,微安表流过的电流为680微安,远低于人体安全电流,即使工作人员触碰到便携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压抽取环,也不会有触电伤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高压互感器,既能够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又具有便于携带、安装简单和操作简单的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