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相色谱进样器清洗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液相色谱自动进样器的进样针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在液相色谱法(1iquidchromatography)自动进样分析过程中,液路中的气泡会影响注射泵的性能重复性,因此在清洗进样器时,需要对清洗液进行脱气处理。目前,在对清洗液脱气时采用的方案为在清洗液流路加上额外的脱气装置,脱气装置结构复杂,脱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相色谱自动进样器的进样针清洗系统,该进样针清洗系统能够避免清洗液产生气泡,提高了注射泵的进样重复性,而且简化了自动进样器的结构,节约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相色谱自动进样器的进样针清洗系统,包括自动进样系统,所述自动进样系统包括检测液出口,所述检测液出口通过排液管连接有多通阀,所述多通阀具有若干支口,在所述多通阀的若干支口中,其中三个支口分别连接废液管、缓冲管、排液管,连接所述排液管的支口与连接缓冲管的支口、连接废液管的支口分别相邻,所述缓冲管与所述自动进样系统中的进样针连通。
可选的,所述自动进样系统包括六通阀、进样针、定量环、恒流泵,所述六通阀的六个支口分别连接进样针、定量环、色谱柱检测器、缓冲管以及恒流泵,其中,连接所述进样针的支口与连接所述缓冲管的支口相邻。
可选的,所述多通阀为四通阀。
可选的,所述四通阀的剩余一个支口通过三通阀连接有含水清洗液。
可选的,所述废液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废液池。
可选的,所述进样针在进样时设于样品池中,所述进样针在清洗时设于第二废液池中。
可选的,所述排液管的外径为1/16英寸,并且所述排液管为peek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直接采用从色谱柱检测器分流出来的流动相作为清洗液来清洗进样针,避免清洗液产生气泡,提高注射泵进样重复性;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清洗溶剂与流动相完全一致,减少清洗液对样品干扰;
3.实现了溶剂检测回收,循环使用流动相来清洗进样针,可以减少测试成本,并减少废液排放、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相色谱自动进样器的进样针清洗系统,包括自动进样系统,自动进样系统包括检测液出口,检测液出口通过排液管1连接有多通阀2,其中,排液管1的外径为1/16英寸,并且排液管1可采用为peek管。
多通阀2具有若干支口,在本实施例中,该多通阀2采用四通阀,而该四通阀为内置在自动进样系统中的四通阀,利用自动进样系统内置的四通阀,可节约成本,无需再额外配置安装空间,保证了自动进样系统的结构紧凑性。在四通阀的四个支口中,其中三个支口分别连接排液管1、缓冲管3、废液管4,连接排液管1的支口与连接缓冲管3的支口、连接废液管4的支口分别相邻,缓冲管与自动进样系统中的进样针连通,废液管4的末端连接有第一废液池13,通过第一废液池13将从废液管4排出的废液收集起来。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进样系统包括六通阀5、进样针6、定量环7、恒流泵8、色谱柱检测器9,其中,六通阀5的六个支口分别连接进样针6、定量环7的两端、色谱柱检测器9、缓冲管3以及恒流泵8,其中,在六通阀5中,连接进样针6的支口与连接缓冲管3的支口相邻,本自动进样系统为本领域常用的进样系统,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四通阀的剩余一个支口通过三通阀11连接有含水清洗液10以及清洗液注射器12。当流动相为含缓冲盐的流动相时,可通过含水清洗液10对进样针6进行清洗。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中,将四通阀的四个支口分别使用a、b、c、d指代,并且a、b、c、d支口分别连接的是三通阀11、废液管4、排液管1、缓冲管3。在本实施例中,四通阀具有两种连通状态,该两种连通状态分别是a连通b、c连通d,以及a连通d、b连通c,并将该两种连通状态分别记为状态i、状态ii。六通阀5的六个支口分别记为a1、b1、c1、d1、e1、f1,在自动进样器中,a1连接恒流泵8,b1连接色谱柱检测器9,c1连接定量环7的一端,d1连接进样针6、e1连接缓冲管3、f1连接定量环7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三通阀11与清洗液10的连接为常闭状态,清洗液注射器12与四通阀之间为常开状态。在清洗进样针6时,通过色谱柱检测器9判断样品峰是否出现,如果有样品峰出现,则说明流动相含有杂质,此时将将四通阀的连通状态调整为状态ii,使得含有杂质的流动相直接通过废液管4排到第一废液池13中,如果没有样品峰出现,则说明流动相中不含杂质,此时,将四通阀的连通状态调整为状态i,并将自动进样器调整为进样状态,流动相通过排液管1进入缓冲管3,并通过缓冲管3将流动相经过e1、d1,从而对进样针6进行清洗,最后将废液收集在第二废液池14中。
如果需要清洗定量环7,则将自动进样器调整为装载状态,从而使得流动相从缓冲管3经过e1、f1进入定量环7的一端,然后再从c1流入d1中,最终通过进样针6排入到第二废液池14中。
如果清洗液注射器12中具有气泡,还需要将清洗液注射器12排空。排空具体操作为,四通阀先切换到状态i,向缓冲管3中通入流动相,然后再将四通阀切换至状态ii,使清洗液注射器12中抽取流动相,然后再将四通阀切换至状态i,将清洗液注射器12中的流动相排入到第一废液池13中,如此循环,直到清洗液注射器12中的气泡被完全排出。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2中,当流动相为含缓冲盐的流动相时,通过含水清洗液10对进样针6进行清洗。在清洗时,四通阀的状态调整为状态ii,此时,三通阀的状态为清洗液注射器12与清洗液10连接,通过清洗液注射器12抽取清洗液10,然后再关闭三通阀中清洗液注射器12与清洗液10的通道,打开清洗液注射器12与支口a的通道,并通过清洗液注射器12将清洗液注射到缓冲管3中,从而实现采用清洗液10清洗进样针6。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