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OF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9920发布日期:2020-01-15 00:09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COF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of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液晶及等离子等平板显示器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产品都是以轻、薄、短、小为发展趋势的,这就要求必须有高密度、小体积、能自由安装的新一代封装技术来满足以上需求。而cof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lcd、pdp等平板显示的驱动ic的一种主要封装形式,进而成为这些显示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cof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显示器的驱动ic封装的主流趋势之一。

在使用cof料带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检测,防止料带上各类异物、脏污缺陷、划痕、压痕等物理缺陷以及线路缺失或断点等各种各种各样的缺陷对后续生产的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料带上大部分缺陷可由外观检测所检出,因此自动化生产线上实现机器视觉检测将会极大提升工厂产能,现有技术中,对cof外观进行视觉检测时,所有的缺陷都是由同一个光源和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有些缺陷能被完全照亮而被采集到,而有些缺陷在该光源下不能被很好的照亮,不能完全被相机采集到,使得整体的检测精度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精度cof料带的检测设备,通过对料带的全方位照亮,使得表观缺陷能够被完全检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cof检测设备,包括设置在支撑板上的第一卷料部、检测部和第二卷料部,所述第一卷料部与第二卷料部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端,所述检测部位于所述第一卷料部与第二卷料部之间,所述检测部包括检测滚筒和检测相机,料带从检测滚筒和检测相机之间穿过且两端缠绕所述第一卷料部和第二卷料部,所述检测滚筒透光且其内部设置有第一组光源,所述检测相机与检测滚筒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组光源,所述第二组光源和第一组光源分别从料带上下两侧照亮料带,所述检测相机能够拍摄被照亮的料带的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部的一侧设置有拉料部,所述拉料部包括驱动轮和压紧轮,所述驱动轮两端设置有支撑料带的逃面台阶,所述压紧轮将料带仅压紧在所述驱动轮两端的逃面台阶上。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部两侧还设置有涨紧部和多个导向部,所述涨紧部包括有涨紧轮,所述导向部包括导向轮,所述涨紧轮设置于导向轮之间,所述导向轮及涨紧轮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料带的逃面台阶。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部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检测相机安装在所述背板上,所述检测相机包括互成倾角的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所述第一相机位于所述检测滚筒一端的上方,拍摄所述检测滚筒该端的图像,所述检测滚筒另一端上方的第二光源上设置有反射棱镜,所述第二相机通过所述棱镜反射拍摄所述检测滚筒另一端的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组光源的后方设置有第一散热片,所述背板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下方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片的通风管,所述第二散热片后方还设置有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卷料部和第二卷料部均包括卷盘和卷料电机,所述卷盘通过转轴与所述卷料电机连接,所述卷盘包括卷轴和卷轴两端的盘面,所述卷轴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卷轴的两端通过扣环限制在所述转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卷料部和第二卷料部还包括盘面限位组件,所述盘面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卷盘的进料或出料侧,所述盘面限位组件包括直线导轨、支撑座、支撑杆和限位滚轮,所述支撑座设置在直线导轨上,所述支撑杆与支撑座固定,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卷轴的轴线平行,所述限位滚轮通过连接块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限位滚轮分别对应两个盘面边缘,所述直线导轨的一端通过弧形槽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涨紧轮的轮轴连接于调整杆的一端,所述调整杆的另一端与涨紧电机固定,所述调整杆的两侧还对称设置有一对限位柱。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轮对应所述驱动轮两端的逃面台阶设置,所述压紧轮通过压紧座与支撑板连接,所述压紧座上固定有气缸安装板,气缸固定在所述气缸安装板上,压紧轮安装座与所述气缸的推杆连接,所述压紧轮通过压紧轮安装板与所述压紧轮安装座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轮安装座上连接有两根压紧轮安装杆,所述压紧轮安装板套设在所述压紧轮安装杆上,所述压紧轮安装杆上设置有若干条环槽,所述压紧轮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环槽相配合的顶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在cof料带上下两侧均设置光源,使得cof料带被完全照亮,使得表观缺陷能够被完全清晰检测;通过逃面台阶设计保证料带设置有线路部分的悬空,保证料带的清洁,同时,利用压紧轮压紧料带两侧,既不会对料带造成损伤,同时为料带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检测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卷料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盘面限位组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涨紧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拉料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导向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cof检测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支撑板600、第一卷料部300a、检测部100和第二卷料部300b,第一卷料部300a、检测部100和第二卷料部300b通过支撑板600安装在机架(图中未视出)上,所述第一卷料部300a与第二卷料部300b分别位于支撑板600的两端,且两者结构相同,第一卷料部300a用于放料,第二卷料部300b用于收料,实现卷到卷的收放料形式,保证检测完成后的料带900依然为整齐的料卷,所述检测部100位于所述第一卷料部300a与第二卷料部300b之间,所述检测部100包括检测滚筒120和检测相机130,料带900从检测滚筒120和检测相机130之间穿过且两端缠绕所述第一卷料部300a和第二卷料部300b,在料带900从第一卷料部300a向第二卷料部300b移动的过程中过被检测部100检测,所述检测滚筒120透光且其内部设置有第一组光源121,所述检测相机130与检测滚筒12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组光源122,所述第二组光源122和第一组光源121分别从料带900上下两侧照亮料带900,使得贴附检测滚筒120的料带900上下表面均被照亮,检测相机130能够清晰捕捉到cof料带的图像,从而所述检测相机130能够拍摄所述被照亮料带900的图像,保证料带900上下表面的缺陷均能被清晰观测到,同时检测滚筒120表面也被观测,防止检测滚筒120表面存在脏污对料带900造成损伤,第二组光源122不会妨碍检测相机130拍摄下方cof料带的图像,为此,可使所述第二组光源122至少在与检测相机130对应的位置为透明或镂空结构,或者使第二组光源122设置在不遮挡检测相机130的位置,为进一步保证光线的充足,第二组光源122还可包括倾斜指向所述cof料带平面设置的光源。

参照图1、2及图5-图7所示,检测部100一侧设置有拉料部500,为料带900提供移动的动力,本实施例中,拉料部500设置于检测部100与放料的第一卷料部300a之间,拉料部500提供料带900移动的动力,所述拉料部500包括驱动轮510和压紧轮520,所述驱动轮510通过驱动电机530驱动,驱动电机530固定在支撑板600上,驱动轮510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料带900的逃面台阶540,所述压紧轮520设置在所述驱动轮510两端对应于逃面台阶540的位置,料带从所述驱动轮510与压紧轮520之间穿过,所述压紧轮520抵接所述驱动轮510的逃面台阶540,压紧轮520将料带900仅压紧在驱动轮510的逃面台阶540上,保证料带900有足够的驱动力,同时料带900的两侧无线路,因此即使受到巨大的压力及摩擦力,也不会对料带900的质量造成影响。所述检测部100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涨紧部400和多个导向部200,通过导向部200和涨紧部400对传送的料带900进行导向和涨紧,涨紧部400包括有涨紧轮410,所述涨紧轮410设置于两个导向部200之间,防止由于受力不均造成料带900被拉断或由于松弛形成褶皱等,所述导向部200包括导向轮210,所述导向轮210及涨紧轮410与驱动轮510结构相同,其两端也均设有支撑料带900的逃面台阶540,各导向轮210和涨紧轮410均可沿各自的轴转动,料带900绕过各部分时,其两侧搭接在逃面台阶540上,料带900中部设置有线路的部分悬空,保证料带900传送的平整、可靠,避免对料带900中间设有线路的部分产生损伤和异物污染。本实施例中,导向部200、第一卷料部300a、检测部100、涨紧部400、拉料部500和第二卷料部300b均与控制系统(图中未视出)电连接,控制系统控制各部分配合工作,控制系统设置在机架内。

参照图2所示,所述检测部100还包括背板110,所述背板110固定在所述支撑板600上,所述检测相机130安装在所述背板110上,所述检测滚筒120通过连接座123与背板1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组光源121与连接座123固定连接,检测滚筒120的转动对第一组光源121无影响,料带900在检测滚筒120上移动时,料带900带动检测滚筒120转动,使得检测滚筒120与料带900之间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对料带900的损伤,由于cof具有一定的宽度,为保证料带每个部分的图像都足够清晰,所述检测相机130沿所述检测滚筒120轴向交错设置有多个,避免检测相机130位于同一直线上时,镜头不能够紧密相邻设置以致各检测相机130的拍摄位置存在间隙,通过交错设置保证检测相机130拍摄的图像能够无缝拼接,得到完整的cof料带图像,为保证每个检测相机130均能拍摄到料带图像,所述检测相机130与所述第二组光源122之间设置有反射棱镜133,通过反射棱镜133使得各检测相机130能够拍摄到料带上同一直线位置的图像,保证各检测相机130得到的图像能够拼接得到完整的料带图像。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相机130包括互成倾角的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保证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的镜头能够紧密相邻设置,使得两个相机拍摄的图像能够无缝拼接,由于两个相机不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将相机设置在背板110上方便调整其位置,所述第一相机131位于所述检测滚筒120一端的上方,拍摄所述检测滚筒120该端的图像,即拍摄料带900一侧的图像,所述检测滚筒120另一端上方的第二光源122上设置有反射棱镜133,所述第二相机132通过所述棱镜133反射拍摄所述检测滚筒120另一端的图像,通过整合第一相机131拍摄的图像和第二相机132拍摄的图像得到完整的料带900表观图像,每台相机仅检测料带900一半的位置,检测范围小,保证相机全部覆盖待检测范围,检测精度及清晰度高,所述检测相机130还可包括三个以上的相机,设置方式与上述两个相机的设置方式类似,各相机沿所述检测滚筒120轴向交错设置,并通过反射棱镜使得各相机能够拍摄到料带上同一直线位置的图像,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如果一台检测相机就能完全覆盖待检测范围,也可只设置一台检测相机。由于光源长时间持续工作会产生高温,为防止高温对料带900产生不利影响,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122的后方设置有第一散热片141,所述背板110上还设置有第二散热片142,扩大散热范围,同时所述第二散热片142下方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片141的通风管143,第一散热片141由于设置在光源上导致体积较小,但因直接接触对第二组光源122的散热效果好,第二散热片142散热范围大,但由于不直接与光源接触,无法直接对光源散热降温,因此通过通风管143使第一散热片141与第二散热片142连通,使得第一散热片141的散热范围扩大,提高了散热效率,为进一步对光源进行散热,所述第二散热片142后方还设置有风扇144,所述风扇144与第二散热片142之间的背板110和支撑板镂空,风扇144直接将第二散热片142引导出的热风吹散,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保证检测质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互相垂直,一方面相机的角度方便设置,另一方面,棱镜133的角度方便设置,使得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同时检测同一直线的两端,通过后台拼合即可得出料带900整体的表观图像,且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分别通过三轴手动调节平台134连接在所述背板110上,方便对相机进行精确调节,使其拍摄同时拍摄同一直线的两端,为进一步保证相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顶部与所述三轴手动调节平台134连接,所述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中部设置有三轴联动调节平台135,保证通过三轴手动调节平台134对第一相机131和第二相机132进行拍摄时,相机镜头部分同样跟随调整。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卷料部300a和第二卷料部300b均包括卷盘310和卷料电机320,所述卷盘310通过转轴330与所述卷料电机320连接,所述卷盘310包括卷轴311和卷轴311两端的盘面312,所述卷轴311套设在所述转轴330上,所述卷轴311的两端通过扣环340限制在所述转轴330上,料带900卷绕在卷轴311上,两侧的盘面312对料带900进行限位,保证料带900卷绕的整齐,同时保证放料时料带900的正位,所述卷轴311套设在所述转轴330上,所述卷轴311的两端通过扣环340限制在所述转轴330上,一方面对卷盘310进行限位,使其中心与检测滚筒120、导向轮210、涨紧轮410和驱动轮510的轴向中心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保证料带运行的平整可靠,另一方面,方便更换卷盘310,当卷盘310放空或绕满,取下端部的扣环340即可更换新的卷盘31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卷料部300a和第二卷料部300b还包括盘面限位组件350,所述盘面限位组件350设置于所述卷盘310的进料或出料侧,当卷盘310转动收放料时由于卷盘310的质量或盘面312材质的不均匀等原因,无法保证卷盘310的进料或出料侧两个盘面312之间的距离始终一致,以至于无法保证料带900进出料方向的一致,因此所述盘面限位组件350设置于所述卷盘310的进料或出料侧,控制两个盘面312之间的距离,所述盘面限位组件350包括直线导轨358、支撑座351、支撑杆352和限位滚轮353,所述支撑座351设置在直线导轨358上,所述支撑杆352与支撑座351固定,所述支撑杆352与所述卷轴311的轴线平行,所述限位滚轮353通过连接块354套设在支撑杆352上,所述限位滚轮353分别对应两个盘面312边缘,通过调节限位滚轮353在直线导轨358上的位置,能够靠近或远离卷盘310,方便上下料,当发现两个盘面312之间的距离过大时,两个限位滚轮353贴合两个盘面312的外侧面设置,当发现两个盘面312之间的距离过小时,两个限位滚轮353贴合两个盘面312的内侧面设置,为方面调整两个限位滚轮353的位置,所述支撑座35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352平行的限位杆355,所述限位杆355上设置有限位孔356,所述连接块354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356配合的限位螺栓357,限位螺栓357插入限位孔356中,固定两个限位滚轮353的位置,为进一步调整限位滚轮353位于卷盘310的进出料侧,所述直线导轨358的一端通过弧形槽359与所述支撑板600连接,即直线导轨358能够转动,方便调整限位滚轮353在卷盘310周向的位置。

参照图5所示,所述涨紧轮410的轮轴连接于调整杆430的一端,所述调整杆430的另一端与涨紧电机420固定,所述涨紧电机420为伺服电机,由于料带900的拉拽作用,伺服电机受扭力作用,根据扭力的大小,伺服电机精确调整扭矩,使料带900的拉力始终处于安全的范围内,本实施例中,为防止伺服电机调整范围过大,所述调整杆43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限位柱440,所述涨紧电机420和限位柱440均固定设置在支撑板600上。

参照图6所示,所述压紧轮521对应所述驱动轮510两端的逃面台阶540设置,所述压紧轮520通过压紧座521与支撑板600连接,所述压紧座521上固定有气缸安装板523,气缸522固定在所述气缸安装板523上,所述压紧轮安装座524与所述气缸522的推杆连接,所述压紧轮520通过压紧轮安装板525与所述压紧轮安装座524固定,气缸522能够提供巨大的推力,通过气缸522将压紧轮520压紧在驱动轮510的逃面台阶540上,保证将料带900压紧,为方便调整压紧轮520的位置,所述压紧轮安装座524上连接有两根压紧轮安装杆526,所述压紧轮安装板525套设在所述两根压紧轮安装杆526上,防止压紧轮安装板525绕压紧轮安装杆526转动,所述压紧轮安装杆526上设置有若干条环槽527,所述压紧轮安装板525上设置有与所述环槽527相配合的顶杆528,顶杆528顶入环槽527中,限制压紧轮安装板525沿压紧轮安装杆526轴向移动,两根安装杆又限制其转动,因此保证了压紧轮520位置的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