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8024发布日期:2020-08-14 18:4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感测量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



背景技术:

电感器在电子线路中应用广泛,为实现振荡、调谐、耦合、滤波、延迟、偏转的主要元件之一,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作用,还有筛选信号、过滤噪声、稳定电流及抑制电磁波干扰等作用。

其中,电感测量仪是实验室很常见的测量仪器,这种仪器可以测量未知电感、自绕线电感以及其他分部电感等。电感测量仪检测准备时,需要连接多个信号线,而且还需调整参数,在检测过程中,也需实时的调整仪器参数以及观察显示屏的检测数据,但是目前的电感测量仪不便调整角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在电感测量仪底部增加支撑部件来调整整体的仰角,这种方式存在的技术问题是角度单一,而且调整部件位于仪器底部,调节时需抬起整个仪器,不便调节。除此之外,目前的电感测量仪存在一定的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包括:前端操作面板及后端封闭壳体,所述前端操作面板的顶端与所述后端封闭壳体通过阻尼转轴连接;所述后端封闭壳体与所述前端操作面板连接的一侧设置绕线机构,所述前端操作面板在对应所述绕线机构的位置处设置线束固定夹;所述绕线机构包括:并列设置的线辊及线杆,所述线辊两端通过涡卷弹簧固定在所述后端封闭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线杆上设置若干导线件;所述导线件上开设过线槽,所述过线槽内开设过线孔,自所述后端封闭壳体引出的线束经过所述导线件后缠绕在所述线辊上,缠绕在所述线辊上的线束引出后由所述线束固定夹夹持住并接至所述前端操作面板的电路板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还包括:波浪折叠板及两个封闭侧板,两个封闭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操作面板的两侧,所述波浪折叠板一端与所述前端操作面板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封闭壳体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波浪折叠板及两个封闭侧板上均开设散热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线束固定夹包括:横梁及压杆,所述横梁两端与所述前端操作面板连接,所述压杆面向所述横梁的一面设置胶垫,所述压杆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操作面板设置液晶显示屏、功能按键组、测试端口、u盘接口及电源开关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按键组包括:功能区按键、光标键、数字按键及工具按键。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需要调整角度时,只需要移动前端操作面板即可,前端操作面板可在后端封闭壳体上进行旋转,从而实现角度调节的目的,结构简单易操作,无需搬抬整个仪器;而且频繁移动前端操作面板带动线束动作,易出现线路接触不良、断裂或接头松动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绕线机构及线束固定夹将自后端封闭壳体引出的线束接至前端操作面板,避免线束来回弯折,保护线束,更加安全、可靠;使用时还可以提升仪器整体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前端操作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感测量仪在未调整角度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感测量仪在调整角度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感测量仪在调整角度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感测量仪线束固定夹与绕线机构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

如图1至5所示,在一些说明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安全电感测量仪,前端操作面板1、后端封闭壳体2、绕线机构3、线束固定夹4、波浪折叠板5及封闭侧板6。

前端操作面板1的顶端与后端封闭壳体2通过阻尼转轴连接,即前端操作面板1可在后端封闭壳体2上翻转,从而实现前端操作面板1角度的调节,而且在阻尼转轴的作用下,可固定在任意所需要的角度上。

后端封闭壳体2与前端操作面板1连接的一侧设置绕线机构3,前端操作面板1在对应绕线机构3的位置处设置线束固定夹4。绕线机构3的作用是存储线量,线束固定夹4的作用是固定线束接头,由于前端操作面板1在后端封闭壳体2上翻转时,会使得前端操作面板1远离后端封闭壳体2,即需要延长自后端封闭壳体2引出的线束,当前端操作面板1扣合回后端封闭壳体2上时,线束可以很好的收纳,绕线机构3与线束固定夹4可避免线束的来回弯曲及扯拽。

绕线机构3包括:并列设置的线辊31及线杆32。线辊31两端通过涡卷弹簧33固定在后端封闭壳体2的内壁上,线杆32上设置若干导线件34,导线件34起到支撑、整理和分类线束的作用。导线件34上开设过线槽341,过线槽341内开设过线孔342。自后端封闭壳体2引出的线束,可依据配线要求,进入不同的导线件34上的过线槽341,自过线槽341而出的线束缠绕在线辊31上,最后再穿过过线孔342接至线束固定夹4,由线束固定夹4夹持在前端操作面板1上,最后与前端操作面板1上的电路板的接线端子连接。

当打开前端操作面板1时,调整至所需要的角度,在打开过程中前端操作面板1带动线束,此时线辊31在线束的拉力下旋转放开储存的线量,当扣回前端操作面板1时,线辊31在涡卷弹簧33作用下回复原位,再将线束缠绕在自身上。整个过程可避免线束堆在一起,来回拖拽,避免线束来回弯折,保护线束,更加安全、可靠。

封闭侧板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封闭侧板6分别设置在前端操作面板1的两侧,当扣回前端操作面板1时,封闭侧板6伸入后端封闭壳体2内。波浪折叠板5一端与前端操作面板1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后端封闭壳体连接,当前端操作面板1打开时,波浪折叠板5与封闭侧板6实现封闭测量仪,保护测量仪内部器件。为了提升散热效果,波浪折叠板5及两个封闭侧板6上均开设散热孔。

线束固定夹4包括:横梁41及压杆42,横梁41两端与前端操作面板1连接,连接方式为使用螺丝固定,压杆42面向横梁41的一面设置胶垫43,压杆42通过螺丝固定在横梁上。由此固定住线束,避免在来回打开、关闭前端操作面板1,扯动线束接头,更加牢固,且不会损伤线束。

前端操作面板设置液晶显示屏11、功能按键组12、测试端口13、u盘接口14及电源开关键15。功能按键组包括:功能区按键、光标键、数字按键及工具按键。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