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5441发布日期:2020-04-03 13:2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回填施工一直以来是房建工程中及其重要的一道工序,尤其是在进行小区室外配套管线管底基层回填施工时,若回填施工厚度无法达标,将导致承载力不足,从而引起地基沉降,进而导致管道变形、脱节,就需要进行返工处理,增加了工期和成本。

目前,在对回填材料的厚度进行检测时,首先是在现场随机抽取检测点,然后人工进行开挖,挖至不同材料结合层后,(例如:管底回填材料为中粗砂,则从中粗砂层表面开挖,直至露出土面为止),用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量测回填材料的厚度。该方法费时费力,且误差较大,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检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人工开挖至材料结合层后通过卷尺测量回填材料厚度的检测结果不准确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本体,用于插设于待测量物的内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待测量物取样且具有预设长度的取样腔;量测机构,设置于本体,用于量测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本体包括:帽体;取样管,可拆卸地连接于帽体,取样管的内部中空以形成取样腔;量测机构设置于取样管;帽体用于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推动取样管向待测量物的内部运动,以使取样管的内部填充待测量物。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量测机构包括:可视带,设置于取样管,用于使取样管内的待测量物呈可视化的状态;取样管的外壁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可视带为取样管沿长度方向开设的具有预设宽度的开口。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刻度设置于取样管对应于可视带处的外壁。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取样管的第一端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槽;帽体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接环,第一卡接环卡设于第一卡槽内。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取样管的第二端呈锥形。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帽体呈锥形。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取样管为至少两个,任意相邻两个取样管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中,任意相邻两个取样管中置于下方的取样管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环形的第二卡槽,置于上方的取样管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环,第二卡接环卡设于第二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本体插设于待测量物的内部,使得取样腔内容置部分待测量物,量测机构量测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进而确定整体待测量物的厚度,测量准确,大大减少了误差,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那样人工开挖卷尺测量,简单方便,省时省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人工开挖至材料结合层后通过卷尺测量回填材料的厚度的检测结果不准确且费时费力的问题,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待测量物的量测,使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中,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检测装置包括:本体1和量测机构2。其中,本体1用于插设于待测量物的内部,待测量物可以为粮食,也可以为回填材料,还可以为土壤,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取样腔,取样腔用于对待测量物取样,即取样腔内容置部分待测量物。取样腔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取样腔具有预设长度,取样腔的长度应大于待测量物的厚度,以使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能够等于整体待测量物的厚度,避免取样腔的长度不够使得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无法表示整体待测量物的厚度。

量测机构2设置于本体1,量测机构2用于量测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进而确定整体待测量物的厚度。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本体1插设于待测量物的内部,使得取样腔内容置部分待测量物,量测机构2量测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进而确定整体待测量物的厚度,测量准确,大大减少了误差,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那样人工开挖卷尺测量,简单方便,省时省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人工开挖至材料结合层后通过卷尺测量回填材料的厚度的检测结果不准确且费时费力的问题,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待测量物的量测,使用范围广泛。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实施例中,本体1可以包括:帽体11和取样管12。其中,帽体11用于承受冲击力,帽体11可以为实心体,帽体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四边形、圆形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优选的,帽体11呈锥形,即帽体11为锥形体。

具体实施时,帽体11可以采用不锈钢制作,帽体11呈锥形,帽体11的顶部直径为150mm,帽体11的底部的直径为90mm,帽体11的高度为200mm。

取样管12可拆卸连接地连接于帽体11,取样管12的内部中空以形成取样腔,帽体11用于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推动取样管12向待测量物的内部运动,以使取样管12的内部填充待测量物。

具体实施时,为了便于对帽体11进行施加冲击力,帽体11的顶部(图3所示的上部)设置有凸起部13,以使冲击力集中作用,更好地推动取样管12的运动。帽体11的底部(图3所示的下部)与取样管12可拆卸连接。

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锤子敲击帽体11以施加冲击力。

量测机构2设置于取样管12,以对取样管12内的待测量物进行量测。

具体实施时,取样管12可以为不锈钢钢管。在本实施例中,不锈钢钢管的长度为500mm,厚度为5mm。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帽体11承受冲击力,进而推动取样管12置于待测量物的内部,使得取样管12的内部填充待测量物,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

参见图1和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量测机构2可以包括:可视带21。其中,可视带21设置于取样管12,可视带21用于使取样管12内的待测量物呈可视化的状态。具体地,可视带21可以为取样管12上沿长度方向设置的透明区域,该透明区域处可以设置玻璃或者透明纸等,以便于观察待测量物的厚度。可视带21具有预设长度,该长度应与取样管12的长度相匹配,以使可视带21能够将取样管12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进行显示。具体实施时,可视带21的长度略小于取样管12的长度。

优选的,可视带21为取样管12沿长度方向开设的开口,该开口具有预设宽度。开口的预设宽度应使得待测量物无法从开口处泄露。具体实施时,待测量物不可避免地从开口处泄露一部分,但是泄露的部分并不影响待测量物厚度的检测,开口的宽度满足上述要求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开口的预设宽度为10mm。

取样管12的外壁设置有刻度22,具体地,刻度22设置于取样管12对应于可视带21处的外壁。当可视带21为取样管12开设的开口时,刻度22设置于取样管12对应于开口处的外壁,以便于对取样管12内的待测量物进行量测。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可视带21将取样管12内的待测量物进行显示,再通过取样管12外壁的刻度22对显示出的待测量物进行量测,结果更为准确,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减少了误差,并且,操作简单。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取样管12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上端)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一圈环形的第一卡槽,取样管12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下端)为自由端。优选的,取样管12的第二端呈锥形,便于取样管12向待测量物的内部插设。

具体实施时,取样管12的第一端的直径为100mm,取样管12的第而端的直径为90mm。

帽体11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接环3,具体地,第一卡接环3可以为实心的环形体,第一卡接环3套设于帽体11的外部。第一卡接环3卡设于第一卡槽内,以使帽体11与取样管12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帽体11与取样管12通过第一卡接环3与第一卡槽相卡接来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参见图1,上述各实施例中,取样管12为至少两个,任意相邻两个取样管12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任意相邻两个取样管12中置于下方的取样管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一圈环形的第二卡槽,置于上方的取样管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环4,第二卡接环4卡设于第二卡槽内。具体地,第二卡接环4可以为实心的环形体,第二卡接环4套设于置于上方的取样管的外部。

具体实施时,各取样管12中置于最上方的取样管与帽体11可拆卸连接,则置于最上方的取样管的第一端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槽,以与帽体11的第一卡接环3相卡接。置于最上方的取样管的第二端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环4,其余每个取样管的第一端的内壁均沿周向开设有环形的第二卡槽,其余每个取样管的第二端的外壁均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环4,第二卡接环4卡设于对应的第二卡槽内。

每个取样管12的第二端均呈锥形,各第二卡接环4均设置于对应的取样管12的锥形段处。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取样管12,能够适应待测量物的厚度,从而更好地对待测量物的厚度进行量测,确保了量测机构2的准确,并且,各取样管12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根据待测量物的厚度安装或者拆卸取样管12。

结合图1至图3对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进行介绍,其中,待测量物为回填材料:预先确定回填材料的设计深度,然后,将帽体11与取样管12的第一端相连接,人工手扶取样管12,使得取样管12与地面相垂直,用锤子敲击帽体11的顶部,使得取样管12的第二端插设于回填材料中,并在取样管12超过设计深度100mm后拔出,回填材料置于取样管12内,通过取样管12的可视带21和刻度22对取样管12内的回填材料进行量测,进而检测出整体回填材料的准确厚度。若取样管12的长度不够,可以将多个取样管12依次连接,以使取样管12的整体长度延长。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本体1插设于待测量物的内部,使得取样腔内容置部分待测量物,量测机构2量测取样腔内的待测量物的厚度,进而确定整体待测量物的厚度,测量准确,大大减少了误差,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那样人工开挖卷尺测量,简单方便,省时省力,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待测量物的量测,使用范围广泛。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