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联检测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1263发布日期:2020-04-14 19:27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联检测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检测卡。



背景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直观,并可进行现场检测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当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上,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显色结果。

目前市场上的检测卡多为单相指标检测,如果需要进行多项指标检测则需要携带多个检测试剂卡,较为不便,市场上虽然有多卡多联形式的检测卡,但各试纸条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检测时需要在每一个试纸条的加样区单独加样,用户需要进行多次加样操作,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只需添加一次样品即可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的多联检测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联检测卡,包括底壳、扣合于底壳上方的上盖以及设置在底壳内的试纸条,所述底壳的中心设置有样液槽,所述上盖上对应样液槽设置有中心孔,所述样液槽上配合设置有卡筒,所述卡筒穿设在所述中心孔中且卡筒的顶端突出上盖的顶端面,所述卡筒包括卡筒壁、由卡筒壁围成的加样口、用于均衡支撑卡筒壁的支撑部件、以及设置在卡筒壁内侧的折弯体,所述折弯体伸入样液槽中,所述折弯体的外壁与样液槽的内壁之间有不小于试纸条厚度的第一间隙,所述卡筒壁的底端面与样液槽的顶端之间存在不小于试纸条厚度的第二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件为均衡的设置在卡筒壁底部的支撑腿,相邻两个支撑腿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试纸条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件为中心对称地设置在卡筒壁外侧的支撑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试纸条厚度的2~5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试纸条厚度的1.01~3倍。

进一步的,所述试纸条由若干突出设置于底壳底面上的若干试纸托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样液槽的俯视轮廓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为现有技术中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所述观察窗对应试纸条的显色区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将多个试纸条的一端同时置入样液槽中,使用卡筒固定试纸条伸入样液槽的部分的长度和角度,利用试纸条自身的毛细作用将样液传导至检测区中实现检测,通过选择不同的品种的试纸条,即可在只添加一次样品时同时检测多项指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后的上盖和底壳的沿观察窗中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卡筒的沿观察窗中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卡筒的沿观察窗中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上盖1、凸缘2、卡筒3、观察窗4、中心孔5、样液槽6、试纸条7、试纸托8、末尾卡9、折弯体10、加样口11、卡筒壁12、支撑缘13、支撑腿14、转弯槽15、底壳16、增厚部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多联检测卡,包括底壳16、扣合于底壳16上方的上盖1以及设置在底壳16内的试纸条7,底壳16的中心设置有样液槽6,上盖1上对应样液槽6设置有中心孔5,样液槽6上配合设置有卡筒3,卡筒3穿设在中心孔5中且卡筒3的顶端突出上盖1的顶端面,卡筒3包括卡筒壁12、由卡筒壁12围成的加样口11、用于均衡支撑卡筒壁12的支撑部件、以及设置在卡筒壁12内侧的折弯体10,折弯体10伸入样液槽6中,折弯体10的外壁与样液槽6的内壁之间有不小于试纸条7厚度的第一间隙,卡筒壁12的底端面与样液槽6的顶端之间存在不小于试纸条7厚度的第二间隙。

如图2所示,在安装试纸条7时,首先将试纸条7靠近加样区的一端微微向下弯折或使其自然下垂在样液槽6中,再在样液槽6上安装上卡筒3使试纸条7的一端保持弯曲的状态,在样液槽6中加入样液后,试纸条7即可从一端吸取样液进行检测分析。

样液槽6的俯视轮廓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优选的,样液槽6的形状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在样液槽6的每一个侧面对应设置一个试纸条7。

如图2所示,优选的,试纸条7由若干突出设置于底壳16底面上的若干试纸托8支撑,试纸托8以样液槽6为圆心呈放射状排列;优选的,在底壳16底面上相对于试纸托8的末端设置有末尾卡9,试纸条7的末端最好与末尾卡9抵接以确保试纸条7安装在合适的位置。

第一间隙的宽度为试纸条7厚度的2~5倍,以利于试纸条7的通过和预留足够的试纸条7弯曲的空间,避免试纸条7产生严重的折痕影响毛细扩散的效果。

第二间隙的宽度为试纸条7厚度的1.01~3倍,以大致固定试纸条7的位置。

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实质上是将试纸条7的弯折部分定型的通道,目的是确保试纸条7的一端能够始终保持在样液槽6中;可以通过设置l型的折弯体10,使折弯体10有一部分脱离样液槽壁的表面,也可以设置板状的折弯体10同时在折弯体10面对样液槽壁的一面开设转弯槽15以形成第一间隙。

优选的,如图3、图4所示,支撑部件为均衡的设置在卡筒壁12底部的支撑腿14,相邻两个支撑腿14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试纸条7的宽度,使得试纸条7的一端能够从相邻的两个支撑腿14之间穿出;支撑腿14的长度略大于样液槽6的高度,以支撑卡筒壁12离开样液槽6的顶端以形成第二间隙,在使用支撑腿14作为卡筒壁12的支撑时,还需要满足支撑腿14的尺寸小于卡筒壁12的壁厚,或者在卡筒壁12的底部边缘另外设置增厚部17以扩大卡筒壁12的底端面面积,以形成第二间隙。

优选的,围绕观察窗4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凸缘2,以防止在上盖1表面的液体流入到观察窗4中,影响观察结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基于实施例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对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方案描述将省略,仅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件为中心对称地设置在卡筒壁12外侧的支撑缘13。

如图5所示,支撑缘13突出设置在卡筒壁12的外侧,且支撑缘13距离卡筒壁12的底端有一定距离使得卡筒3可通过支撑缘13直接支承安装在样液槽6的槽壁上,同时,在样液槽6的顶端设置有试纸条穿孔或试纸条穿槽,以使试纸条7穿出样液槽6;试纸条穿孔或试纸条穿槽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间隙。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