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8413发布日期:2020-01-14 23:59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调节介质温度的自动化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孔板流量计结构原理简单,耐温耐压范围宽,可靠性高,在一些特定行业应用有技术优势。孔板流量计出厂之前一般需要按不同的介质种类及不同的介质温度对压差和流量的关系进行校核标定,因此需要测试不同压差下对应的流量值,再通过数据拟合成流量压差方程,作为流量计算仪的算法依据。

传统的测试台一般采用机械式压力表采集被测装置前后压力。这种测试台的缺点是一般需要手工调节流量及手工记录压力流量数据,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此外介质的温度无法调节控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能自动化调节设定流量,且能自动采集进出口压力数据,能调节不同的介质温度,以测出不同温度下流量压差关系方程,提高测试作业的效率和智能程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其包括与被测试件通过回流管与输出管形成循环回路的介质箱、与所述介质箱形成循环回路的冷热一体机、设置在所述输出管上的变频泵、设置在所述介质箱与所述冷热一体机连通管路上的循环泵、以及控制器,所述输出管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的第一截止阀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的第二截止阀、第二压力传感器以及流量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介质箱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的温度计。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中设置有数据存储模块和通讯模块,可实现数据存储并传输至上位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截止阀与所述第二截止阀靠近被测试件的进出口端,且采用气动或电动执行器控制,并在所述控制器端实现开关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为数字式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流量传感器为电子式流量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能自动化调节设定流量,且能自动采集进出口压力数据,并能存储在计算机中,以提高测试作业的效率和智能程度;还能调节不同的介质温度,以测出不同温度下流量压差关系方程,作为温度修正的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回流管;2输出管;3介质箱;4冷热一体机;5变频泵;6循环泵;7第一截止阀;8第一压力传感器;9第二截止阀;10第二压力传感器;11流量传感器;12控制器;13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为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100,其包括与被测试件通过回流管1与输出管2形成循环回路的介质箱3、与介质箱3形成循环回路的冷热一体机4、设置在输出管2上的变频泵5、设置在介质箱3与冷热一体机4连通管路上的循环泵6、以及控制器12,输出管2上设置有与控制器12电气连接的第一截止阀7和第一压力传感器8,回流管1上设置有与控制器12电气连接的第二截止阀9、第二压力传感器10以及流量传感器11。

介质箱3上设置有与控制器12电气连接的温度计13。

控制器12中设置有数据存储模块和通讯模块,可实现数据存储并传输至上位机。

第一截止阀7与第二截止阀9靠近被测试件的进出口端,且采用气动或电动执行器控制,并在控制器12端实现开关操作。通过截止阀的设置,便于更换不同的被测试器件。

变频泵5通过设定的流量进行自动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8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0为数字式压力传感器,对被测试件的前后压力进行测量,流量传感器11为电子式流量传感器,能根据设定的流量自动调节变频泵5的流量,实现自动化、实现稳定的设定流量。

对介质箱3采用单独的冷热一体机4进行控温,可实现不同稳定的介质测试。

在测试时,在测试时,通过被测件进口和被测件出口将测试对象连接,然后通过控制器12开启第一截止阀7和第二截止阀9,在控制器12的人机界面上设定测试流量与测试温度,变频泵5响应控制器12的指令,通过pid控制将频率运行到合适程度,实现实际流量接近设定流量;冷热一体机4响应控制器12的指令,通过冷热一体机4的内部控制将介质箱3内部的介质温度控制到接近设定值。控制器12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0读取被测对象进出口压力,控制器12通过流量传感器11读取通过被测对象的流量,控制器12通过温度计13读取测试介质的温度,并将压力、流量和温度数据存储下来。被测单元的编号和几何特征输入到控制器12中,控制器12可对每一个测试操作形成记录并输出测试报告。

本实施例为孔板流量计测试装置100自动化程度高,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此外智能化程度高,有利于数据的便捷处理及测试报告的自动生成。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