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引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8443发布日期:2020-01-14 23:59阅读:10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引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引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引坡。



背景技术:

传统混凝土基础引坡,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不可移动。对于一些经常需要挪动运输设备场地及称重场地的用户,使用混凝土基础很不方便。对于一些想快速使用及节省成本的用户,混凝土基础不是很理想。

但是,现有的钢结构引坡还存在着不方便进行拆装并进行移动、防护效果较差和不具备起到调节高度功能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钢结构引坡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结构引坡,以解决现有的钢结构引坡不方便进行拆装并进行移动、防护效果较差和不具备起到调节高度功能的问题。一种钢结构引坡,包括l型连接板,引坡板,加固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安装横板,第一螺纹孔,上支撑板,可调节板架结构,下支撑板,拆装横板,第二螺纹孔,锌层和辅助调节边结构,所述的引坡板焊接在l型连接板左表面的上部;所述的加固板一端焊接在l型连接板左表面的中间部位,另一端焊接在l型连接板下部的左侧;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焊接在l型连接板和引坡板之间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安装横板分别焊接在加固板前后表面的中左侧,并在内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的上支撑板焊接在l型连接板的内壁上;所述的可调节板架结构安装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所述的拆装横板焊接在下支撑板的下端,并在内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的锌层设置在引坡板上;所述的辅助调节边结构安装在引坡板的左侧。

优选的,所述的可调节板架结构包括套接板,调节孔,固定螺栓,插接板,下紧固板和上紧固板,所述的调节孔分别开设在套接板内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的固定螺栓螺纹连接在调节孔内;所述的插接板插接在套接板内;所述的下紧固板焊接在插接板的下端,且下表面焊接有下支撑板;所述的上紧固板焊接在套接板的上表面,且上表面焊接有上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调节边结构包括固定板,连接轴,调节座,倾斜边,辅助钢板,侧护板和防滑板,所述的固定板分别焊接在引坡板左下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的调节座焊接在侧护板的右端;所述的辅助钢板焊接在倾斜边和侧护板之间;所述的侧护板分别焊接在倾斜边下表面的前后两侧;所述的和防滑板镶嵌在倾斜边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l型连接板内侧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分别设置为u型,且分别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的安装横板的第一螺纹孔和拆装横板的第二螺纹孔内分别安装有膨胀螺栓。

优选的,所述的锌层设置在引坡板的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的l型连接板、引坡板、加固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分别采用q235钢板。

优选的,所述的套接板和插接板分别设置为u型,且套接板上的调节孔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的下紧固板和上紧固板分别采用q235钢板。

优选的,所述的调节座内侧上焊接有连接轴,并插入在固定板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倾斜边下部的侧护板设置有两个,所述的倾斜边设置在引坡板的左下部,所述的倾斜边设置为倾斜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l型连接板内侧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分别设置为u型,且分别设置有多个,有利于载力大,满足大部分运输汽车的称重。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安装横板的第一螺纹孔和拆装横板的第二螺纹孔内分别安装有膨胀螺栓,有利于可移动,安装简单和方便安装及拆卸。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锌层设置在引坡板的外壁上,能够适用于一些潮湿易腐蚀的环境,且增加了防护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l型连接板、引坡板、加固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分别采用q235钢板,有利于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可快速使用。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套接板和插接板分别设置为u型,且套接板上的调节孔设置有多个,调节时,能够随之使固定螺栓穿过不同为的调节孔,并与插接板连接,使用时,能够随之将插接板和套接板调节到不同的高度,且使用于不同高度的设备进行使用。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下紧固板和上紧固板分别采用q235钢板,能够合理的使可调节板架结构进行安装固定的工作。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调节座内侧上焊接有连接轴,并插入在固定板的内部,在调节过程中,便于使倾斜边倾斜到不同的角度进行使用。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倾斜边下部的侧护板设置有两个,所述的倾斜边设置在引坡板的左下部,所述的倾斜边设置为倾斜状,方便的使车辆,经过倾斜边移动到引坡板上,进而避免了在完成高度调节后,引坡板左侧容易卡住车辆移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板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调节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l型连接板;2、引坡板;3、加固板;4、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安装横板;7、第一螺纹孔;8、上支撑板;9、可调节板架结构;91、套接板;92、调节孔;93、固定螺栓;94、插接板;95、下紧固板;96、上紧固板;10、下支撑板;11、拆装横板;12、第二螺纹孔;13、锌层;14、辅助调节边结构;141、固定板;142、连接轴;143、调节座;144、倾斜边;145、辅助钢板;146、侧护板;147、防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一种钢结构引坡,包括l型连接板1,引坡板2,加固板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安装横板6,第一螺纹孔7,上支撑板8,可调节板架结构9,下支撑板10,拆装横板11,第二螺纹孔12,锌层13和辅助调节边结构14,所述的引坡板2焊接在l型连接板1左表面的上部;所述的加固板3一端焊接在l型连接板1左表面的中间部位,另一端焊接在l型连接板1下部的左侧;所述的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分别焊接在l型连接板1和引坡板2之间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安装横板6分别焊接在加固板3前后表面的中左侧,并在内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7;所述的上支撑板8焊接在l型连接板1的内壁上;所述的可调节板架结构9安装在上支撑板8和下支撑板10之间;所述的拆装横板11焊接在下支撑板10的下端,并在内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所述的锌层13设置在引坡板2上;所述的辅助调节边结构14安装在引坡板2的左侧。

如附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可调节板架结构9包括套接板91,调节孔92,固定螺栓93,插接板94,下紧固板95和上紧固板96,所述的调节孔92分别开设在套接板91内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的固定螺栓93螺纹连接在调节孔92内;所述的插接板94插接在套接板91内;所述的下紧固板95焊接在插接板94的下端,且下表面焊接有下支撑板10;所述的上紧固板96焊接在套接板91的上表面,且上表面焊接有上支撑板8。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辅助调节边结构14包括固定板141,连接轴142,调节座143,倾斜边144,辅助钢板145,侧护板146和防滑板147,所述的固定板141分别焊接在引坡板2左下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的调节座143焊接在侧护板146的右端;所述的辅助钢板145焊接在倾斜边144和侧护板146之间;所述的侧护板146分别焊接在倾斜边144下表面的前后两侧;所述的和防滑板147镶嵌在倾斜边144的上表面。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l型连接板1内侧的上支撑板8和下支撑板10分别设置为u型,且分别设置有多个,有利于载力大,满足大部分运输汽车的称重。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安装横板6的第一螺纹孔7和拆装横板11的第二螺纹孔12内分别安装有膨胀螺栓,有利于可移动,安装简单和方便安装及拆卸。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锌层13设置在引坡板2的外壁上,能够适用于一些潮湿易腐蚀的环境,且增加了防护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l型连接板1、引坡板2、加固板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上支撑板8和下支撑板10分别采用q235钢板,有利于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可快速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套接板91和插接板94分别设置为u型,且套接板91上的调节孔92设置有多个,调节时,能够随之使固定螺栓93穿过不同为的调节孔92,并与插接板94连接,使用时,能够随之将插接板94和套接板91调节到不同的高度,且使用于不同高度的设备进行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下紧固板95和上紧固板96分别采用q235钢板,能够合理的使可调节板架结构9进行安装固定的工作。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调节座143内侧上焊接有连接轴142,并插入在固定板141的内部,在调节过程中,便于使倾斜边144倾斜到不同的角度进行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倾斜边144下部的侧护板146设置有两个,所述的倾斜边144设置在引坡板2的左下部,所述的倾斜边144设置为倾斜状,方便的使车辆,经过倾斜边144移动到引坡板2上,进而避免了在完成高度调节后,引坡板2左侧容易卡住车辆移动的问题。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上下移动l型连接板1和上支撑板8,并使套接板91和插接板94达到合适的长度,然后随之将固定螺栓93插入到指定位置的调节孔92内,并与插接板94螺纹连接固定住,完成调节之后,移动l型连接板1和引坡板2并达到指定的位置处,然后随之使螺栓穿过第一螺纹孔7和第二螺纹孔12旋转到地面内即可完成安装,在安装的同时,倾斜边144、侧护板146和调节座143随之通过连接轴142倾斜到合适的角度,这样即可通过倾斜边144和引坡板2使车辆进行经过。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