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灾害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3240发布日期:2020-01-31 15:4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然灾害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然灾害监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然灾害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近日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已知中国专利公开了专利名为《一种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其申请号为cn201720841762.3,一种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系统,其结构包括雨量筒、立柱、无线接收器、卡箍、支架、太阳能电池板、风速测量仪、温湿度传感器、圆盘、摄像头、横杆、风向测量仪、太阳能支架、滚动滑坡测量装置、扬声器、gps定位器、控制柜、地震测量仪、三角板、底盘、地脚螺栓,底盘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上,底盘中间与立柱低端垂直焊接,三角板立在底盘上且分别焊接于立柱的两侧,立柱侧面从下往上依次安装有控制柜、扬声器、无线接收器,无线接收器与滚动滑坡测量装置之间通过网络连接,立柱顶端面设有圆盘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此专利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对自然灾害的探测全面,能够在地震、滑坡这种大型灾害最初发生时发出警报提醒居民,便于及时进行疏散,减少伤亡,及时止损。

山体滑坡检测可包括山体表面位移检测、山体内部变形检测,山体表面位移检测是把检测装置安装在山体表面,山体内部变形检测则需要把检测装置设置在山体内部。

上述申请号为cn201720841762.3公开的一种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系统中的滚动滑坡测量装置是直接放置在土体最险峻的地方,通过装置底部的平衡片使整个装置稳定放置,但一旦受到外界作用力影响,滚动滑坡测量装置很容易发生移动,甚至发生倾倒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灾害监控装置,它通过底板、空心椎体、侧椎体和挤压板的配合使用,可使监测装置本体稳定安装在山体表面,不易因外力发生移动或倾倒等情况,提高了监测装置本体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然灾害监控装置,包括监测装置本体,所述监测装置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多个空心椎体,所述空心椎体的一对内壁均开凿有多个测孔,所述测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侧椎体,所述空心椎体的内部插设有挤压板,所述侧椎体靠近挤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监测装置本体的另外一对内壁均开凿有多个滑槽,所述侧椎体的一对侧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一对滑槽内,所述底板上开凿有多个矩形孔,所述挤压板与矩形孔相匹配,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空心椎体、侧椎体和挤压板的配合使用,可使监测装置本体稳定安装在山体表面,不易因外力发生移动或倾倒等情况,提高了监测装置本体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端还开凿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位于监测装置本体和矩形孔之间,所述挤压板与放置槽相匹配,在不使用挤压板时,可将挤压板放置在放置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充气垫,通过充气垫的挤压可使挤压板稳定放置于放置槽内,不易在放置槽内晃动或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板的外表面刻有主标记线,所述底板的上端刻有多个副标记线,所述副标记线位于矩形孔的孔口边缘处,在将挤压板插入空心椎体内部时,通过主标记线和副标记线可使挤压板准确地插入两侧侧椎体之间,从而方便将侧椎体向外挤出。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椎体和侧椎体的外表面均涂有防腐涂层,使空心椎体和侧椎体在山体土壤中不易受到腐蚀。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底板、空心椎体、侧椎体和挤压板的配合使用,可使监测装置本体稳定安装在山体表面,不易因外力发生移动或倾倒等情况,提高了监测装置本体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底板的上端还开凿有多个放置槽,放置槽位于监测装置本体和矩形孔之间,挤压板与放置槽相匹配,在不使用挤压板时,可将挤压板放置在放置槽内。

(3)放置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充气垫,通过充气垫的挤压可使挤压板稳定放置于放置槽内,不易在放置槽内晃动或脱离。

(4)挤压板的外表面刻有主标记线,底板的上端刻有多个副标记线,副标记线位于矩形孔的孔口边缘处,在将挤压板插入空心椎体内部时,通过主标记线和副标记线可使挤压板准确地插入两侧侧椎体之间,从而方便将侧椎体向外挤出。

(5)空心椎体和侧椎体的外表面均涂有防腐涂层,使空心椎体和侧椎体在山体土壤中不易受到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心椎体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监测装置本体、2底板、201矩形孔、3空心椎体、301测孔、302滑槽、4侧椎体、5挡板、6挤压板、7放置槽、8充气垫、9主标记线、10副标记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自然灾害监控装置,包括监测装置本体1,监测装置本体1通过无线信号与监控中心连接,监测装置本体1安装在山体表面,当山体发生滑坡时土壤会带动监测装置本体1移动,监控中心接收到监测装置本体1的位置发生变化就可以及时进行处理,监测装置本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板2,底板2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多个空心椎体3,底板2和空心椎体3之间通过阻力转轴连接,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空心椎体3可以稳定放置,不易因自身重力进行转动,请参阅图2和图3,空心椎体3的一对内壁均开凿有多个测孔301,测孔30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侧椎体4,空心椎体3的内部插设有挤压板6,侧椎体4靠近挤压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5,挡板5的尺寸大于测孔301的尺寸,通过挡板5的阻挡使侧椎体4无法从测孔301移出。

请参阅图5,监测装置本体1的另外一对内壁均开凿有多个滑槽302,测孔301和滑槽302相通,侧椎体4的一对侧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一对滑槽302内,通过滑槽302使侧椎体4可以稳定移动,侧椎体4与滑槽302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侧椎体4不易在滑槽302和测孔301内随意移动,从而在不使用侧椎体4时,侧椎体4可以稳定位于空心椎体3的内部,请参阅图2和图3,底板2上开凿有多个矩形孔201,挤压板6与矩形孔201相匹配,挤压板6可以插入矩形孔201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2、空心椎体3、侧椎体4和挤压板6的配合使用,可使监测装置本体1稳定安装在山体表面,不易因外力发生移动或倾倒等情况,提高了监测装置本体1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请参阅图1和图2,底板2的上端还开凿有多个放置槽7,放置槽7位于监测装置本体1和矩形孔201之间,挤压板6与放置槽7相匹配,在不使用挤压板6时,可将挤压板6放置在放置槽7内。

请参阅图2,放置槽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充气垫8,通过充气垫8的挤压可使挤压板6稳定放置于放置槽7内,不易在放置槽7内晃动或脱离。

请参阅图1和图2,挤压板6的外表面刻有主标记线9,底板2的上端刻有多个副标记线10,副标记线10位于矩形孔201的孔口边缘处,在将挤压板6插入空心椎体3内部时,通过主标记线9和副标记线10可使挤压板6准确地插入两侧侧椎体4之间,从而方便将侧椎体4向外挤出。

空心椎体3和侧椎体4的外表面均涂有防腐涂层,使空心椎体3和侧椎体4在山体土壤中不易受到腐蚀。

将监测装置本体1安装在山体表面时,先将空心椎体3旋转至竖置状态,将挤压板6尖端朝上插入矩形孔201和空心椎体3的内部,使其放置于侧椎体4的上端,进一步限制空心椎体3的转动,然后将空心椎体3插入山体土壤中,直至底板2下端接触山体表面,然后将挤压板6从矩形孔201中取出,使其尖端朝下再次插入矩形孔201和空心椎体3的内部,挤压板6尖端插入多个侧椎体4之间,向下按压挤压板6,通过挤压板6将侧椎体4向外挤压使其插入山体内部,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2、空心椎体3和侧椎体4使得监测装置本体1在山体表面安装地更加稳定,不易因外力发生移动或倾倒等情况,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