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8531发布日期:2020-04-10 17:28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测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



背景技术: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烧结之后的陶瓷毛坯需要检测其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陶瓷试样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既是判定陶瓷烧结是否致密的主要指标也是测量多孔陶瓷气孔率大小的依据;在检测陶瓷试样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的计算中需要检测陶瓷试样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但是现有的测重装置在将试样浸没在水中时,容易造成试样大幅度晃动,增加称量时间,降低称量效率;而且在对试样进行称量时,往往需要称量多组数据,测重装置在从水中脱离后,测量仪上残留的水会影响下组实验称量的精准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重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对不同大小型号的陶瓷烧结试样进行称重,并能避免将试样浸没水中时造成放置筒晃动;另外,还能快速将承重板和放置筒上残留的水快速风干。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包括安装架、测量仪、安装板、第一连接绳、放置筒、承重板和水箱;

测量仪设置在安装架上,测量仪的测量端可连接安装板;承重板通过第一连接绳设置在安装板下方;

放置筒放置在承重板上;承重板上表面设有多个定位盲孔;放置筒底部设置多个定位柱,多个定位柱一一对应且配合插入多个定位盲孔内部,形成限位结构;其中,多个定位柱以及多个定位盲孔等间距设置;放置筒的侧壁以及底面均设有多个进水孔,多个进水孔均布设置;

承重板的底部设置多个三棱柱,三棱柱的尖部竖直向下;多个三棱柱等间距设置;在承重板上且位于相邻两组三棱柱之间的部位上等间距设有多个通孔;

水箱设置在安装板、放置筒以及承重板的正下方,水箱底部设有用于驱动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

优选的,包括排水管;水箱上设排水孔;排水孔连接排水管的进水管口;排水管的出水管口位于集水桶内。

优选的,包括热风机;热风机设置在安装架下方,热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放置筒以及承重板。

优选的,承重板上端面设为向上凸起的弧形面。

优选的,承重板上表面设置第一挂环,安装板底部设置第二挂环;

第一连接绳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挂钩;位于第一连接绳上端的第一挂钩与第二挂环连接,位于第一连接绳下端的第一挂钩与第一挂环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绳设置至少三个。

优选的,包括第二连接绳;安装板上表面设有第三挂环;第二连接绳上端连接测量仪的测量端,第二连接绳的下端连接第三挂环。

优选的,第三挂环至少设置三个。

优选的,承重板和放置筒上均涂覆防锈漆。

优选的,放置筒的底面与承重板的上端面之间留有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对陶瓷烧结试样测重时,通常需要测量多次试样的重量;将待测重的同型号的陶瓷烧结试样分别放置在相同规格的放置筒内并进行编号分组,再分别对不同组的陶瓷烧结试样进行测量;先对测量仪清零,将第一组放置筒通过设置的定位柱与定位盲孔快速配合以将放置筒放置在承重板上,此时测量仪显示的数值即为陶瓷烧结试样和放置筒在空气中的重量;升降装置通电运行,带动水箱上移;水箱内的水先与承重板底面的三棱柱接触,从而避免承重板直接与水面接触产生的冲击对测量仪造成晃动;承重板以及放置筒逐渐浸没在水中,水从进水孔进入放置筒内并逐渐将陶瓷烧结试样淹没;此时测量仪显示的数值即为陶瓷烧结试样和放置筒在水中的重量;在分别将得到的重量减去放置筒的重量即得陶瓷烧结试样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状态下的重量;再将已测量后的放置筒取下更换下一组再次进行测量即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另外,通过设置的热风机向承重板和放置筒吹热风,从而将承重板和放置筒上残留的水快速风干,避免承重板上残留的水对下次称重实验造成影响,还能避免放置筒上残留水滴落后造成测重装置附近地面潮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中a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中承重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安装架;2、测量仪;3、安装板;4、第一连接绳;5、放置筒;6、承重板;7、水箱;8、排水孔;9、集水桶;10、升降装置;11、进水孔;12、定位柱;13、三棱柱;14、通孔;15、弧形面;16、热风机;18、排水管;19、定位盲孔;20、第一挂环;21、第三挂环;22、第二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陶瓷烧结试样用测重装置,包括安装架1、测量仪2、安装板3、第一连接绳4、放置筒5、承重板6和水箱7;

测量仪2设置在安装架1上,测量仪2的测量端可连接安装板3;承重板6通过第一连接绳4设置在安装板3下方;

放置筒5放置在承重板6上;承重板6上表面设有多个定位盲孔19;放置筒5底部设置多个定位柱12,多个定位柱12一一对应且配合插入多个定位盲孔19内部,形成限位结构;其中,多个定位柱12以及多个定位盲孔19等间距设置;放置筒5的侧壁以及底面均设有多个进水孔11,多个进水孔11均布设置;

承重板6的底部设置多个三棱柱13,三棱柱13的尖部竖直向下;多个三棱柱13等间距设置;三棱柱13分别沿着承重板6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分布;在承重板6上且位于相邻两组三棱柱13之间的部位上等间距设有多个通孔14;

水箱7内存有水,水箱7设置在安装板3、放置筒5以及承重板6的正下方,水箱7底部设有用于驱动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10;升降装置10选用但不限于液压缸。

本实用新型中,在对陶瓷烧结试样测重时,通常需要测量多次试样的重量;将待测重的同型号的陶瓷烧结试样分别放置在相同规格的放置筒5内并进行编号分组,再分别对不同组的陶瓷烧结试样进行测量;先对测量仪2清零,将第一组放置筒5通过设置的定位柱12与定位盲孔19快速配合以将放置筒5放置在承重板6上,此时测量仪2显示的数值即为陶瓷烧结试样和放置筒5在空气中的重量;

升降装置10通电运行,带动水箱7上移;水箱7内的水先与承重板6底面的三棱柱13接触,从而避免承重板6直接与水面接触产生的冲击对测量仪2造成晃动;承重板6以及放置筒5逐渐浸没在水中,水从进水孔11进入放置筒5内并逐渐将陶瓷烧结试样淹没;此时测量仪2显示的数值即为陶瓷烧结试样和放置筒5在水中的重量;在分别将得到的重量减去放置筒5的重量即得陶瓷烧结试样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状态下的重量;再将已测量后的放置筒5取下更换下一组再次进行测量即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排水管18;水箱7上设排水孔8;排水孔8连接排水管18的进水管口;排水管18的出水管口位于集水桶9内;水箱7的容积有限,且加入其中的水的量有限,当测量大体积的陶瓷烧结试样时,陶瓷烧结试样浸没在水中,会将水箱7中的水溢满出;溢出的水从排水孔8经过排水管收集在集水桶9内,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当需要向水箱7内加水时,再将集水桶9内水倒入水箱7即可,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热风机16;热风机16设置在安装架1下方,热风机16的出风口朝向放置筒5以及承重板6;

通过设置的热风机16向承重板6和放置筒5吹热风,从而将承重板6和放置筒5上残留的水快速风干,避免承重板6上残留的水对下次称重实验造成影响,还能避免放置筒5上残留水滴落后造成测重装置附近地面潮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承重板6上端面设为向上凸起的弧形面15;承重板6的端面设有弧形面15从而能加快承重板6上的水珠被吹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承重板6上表面设置第一挂环20,安装板3底部设置第二挂环;

第一连接绳4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挂钩;位于第一连接绳4上端的第一挂钩与第二挂环连接,位于第一连接绳4下端的第一挂钩与第一挂环20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绳4设置至少三个;第一连接绳4方便将安装板3和承重板6进行连接,选择不同长度的第一连接绳4即可调整安装板3和承重板6之间的距离,以满足对不同高度的陶瓷烧结试样称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第二连接绳22;安装板3上表面设有第三挂环21;第二连接绳22上端连接测量仪2的测量端,第二连接绳22的下端连接第三挂环2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测量仪2选用电子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挂环21至少设置三个,第三挂环21以安装板3的中轴线为圆心呈圆周均匀分布。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承重板6和放置筒5上均涂覆防锈漆;在承重板6和放置筒5上涂覆防锈漆,承重板6和放置筒5从水中脱离出后,防锈漆上残留的水珠在热风机16的作用下快速被烘干或者吹落;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绳4选用金属绳;金属绳外表面光滑,其表面残留的水能快速被热风吹干。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放置筒5的底面与承重板6的上端面之间留有空间,避免放置筒5与承重板6之间存留气泡。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