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力线路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路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力线路上,通常会安装线路监测设备,以对电力线路的状态进行监测,当电力线路发生故障时,也能够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判断故障原因以及故障点位置。
目前,故障点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有阻抗测距法和行波测距法:
阻抗法又称广义故障分析法,测距设备根据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时测量到的电压、电流量而计算出故障回路的阻抗。由于线路长度与阻抗成正比,因此根据计算阻抗与线路的参考阻抗便可以求出又设备装设处到故障点的距离;
行波法是利用故障暂态在线路中产生的行波进行测距。暂态行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均匀介质,如变电站,故障点等,发生折反射。通过测量到的波头时刻以及行波的传输路径可以计算出故障点的位置。
当线路监测设备距离故障点位置较远时,由于电阻、不均匀介质等因素的存在,监测到的数据的误差也会增大,导致故障定位的误差增大,从而影响故障排除的效率。
而现有技术中,线路监测设备均是固定在线路上无法进行移动,往往由于故障点位置距离线路监测设备较远,导致获得故障点位置误差较大;而当需要进一步缩小故障点范围时,由于线路监测设备位置无法移动,从而导致无法对故障点范围进一步缩小,即无法提高故障点定位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路监测设备,通过在电力线路上设置可移动的线路监测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线路监测设备距离故障点位置较远,而导致故障点位置定位误差大,影响故障排除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布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路监测设备,包括对向设置且固定连接的一对监测元件腔壳,且一对所述监测元件腔壳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与线路导槽,所述线路导槽的两端均安装有行进轮,所述行进轮的轴心处固定插接有电机轴,所述线路导槽的两侧槽壁上,均开设有连通所述监测元件腔壳内部的电机轴孔;所述线路导槽的槽壁上,且位于两端所述行进轮之间开设有夹板沉槽,所述夹板沉槽内安装有可升降的设备抱死夹板,所述夹板沉槽远离所述线路导槽的一侧槽壁上,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监测元件腔壳内部的顶升杆滑孔,所述顶升杆滑孔内滑动安装有顶升杆,且所述顶升杆的一端与所述设备抱死夹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行进轮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导槽,所述且所述环形导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疏水斜槽。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元件腔壳呈半圆柱状,且一对所述监测元件腔壳靠近轴心的一侧平面相对且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元件腔壳的两端均安装有呈半圆锥状的破风罩,所述破风罩的尖锥端开设有贯穿其另一端的半圆柱孔,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监测元件腔壳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抱死夹板在其长度方向可弹性形变,且所述设备抱死夹板远离所述夹板沉槽的一侧板面上安装有防滑内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一对监测元件腔壳上的行进轮均与线路摩擦连接,当行进轮被驱动沿线路滚动时,带动线路监测设备整体沿线路进行运动,从而实现线路监测设备向故障点位置接近的目的,有利于减小监测数据的误差,从而进一步缩小故障点定位的范围,从而有利于故障点及时发现,以及故障及时排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监测元件腔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行进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设备抱死夹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夹板沉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监测元件腔壳;2-行进轮;3-设备抱死夹板;4-顶升杆;5-破风罩;6-防滑内衬;7-电机轴;8-顶升凸轮;9-联动杆;10-复位弹簧;
101-线路导槽;102-电机轴孔;103-夹板沉槽;104-顶升杆滑孔;
201-环形导槽;202-疏水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线路监测设备,包括对向设置且一对监测元件腔壳1,一对监测元件腔壳1的两侧可通过螺栓固定,监测元件腔壳1内设有gprs定位模块、信号收发模块、取能线圈等相关检测元件,而现有技术中线路监测设备均是固定在线路上的,当线路某处发生故障时,如果故障点位置距离线路监测设备较远,会导致监测到的故障数据误差变大,导致故障定位时误差增大,影响故障排除的效率,虽然可通过在线路上设置多个线路监测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但会导致成本以及线路重量负载的增加。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布了可在线路上进行移动的一种线路监测设备,通过线路监测设备的移动来接近故障点位置,从而减小故障定位的误差。
其中,一对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与线路导槽101,所述线路导槽101的两端均安装有行进轮2,一对监测元件腔壳1相对固定后,两个线路导槽101合并形成一个圆柱孔,线路穿过圆柱孔且与圆柱孔滑动配合,而一对监测元件腔壳1上安装的行进轮2对向设置,且上下两个行进轮2均与线路摩擦连接,当行进轮2被驱动沿线路滚动时,使线路监测设备沿线路进行移动,以向故障点位置接近。
其中,行进轮2侧壁沿周向设置有环形导槽201,线路穿过上下行进轮2上的环形导槽201,设置的环形导槽201避免了线路监测设备在线路上运动时发生晃动,且对线路具有定位作用,避免线路监测设备移动时,线路与线路导槽101槽壁发生摩擦。
另外,所述行进轮2的轴心处固定插接有电机轴7,所述线路导槽101的两侧槽壁上,均开设有连通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内部的电机轴孔102,所述电机轴7位于监测元件腔壳1内部的一端,可与微型伺服电机8或其它同等功能的驱动部件连接,实现行进轮2转动角度以及停止位置可控,有利于使线路监测设备精确地运动到预设的位置。
而仅仅通过驱动部件来对行进轮2固定,不仅固定效果差,且容易对驱动部件造成损耗,因此,在所述线路导槽101的槽壁上,且位于两端所述行进轮2之间开设有夹板沉槽103,所述夹板沉槽103内安装有可升降的设备抱死夹板3,当两个设备抱死夹板3均从夹板沉槽103中升起做对向运动时,两个设备抱死夹板3将线路抱死,且设备抱死夹板3始终与线路监测设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从而当设备抱死夹板3将线路抱死的同时,也将线路监测设备在其运动方向上进行固定,相反的,当设备抱死夹板3与线路脱离后,即可驱动线路监测设备在线路上进行运动。
其中,所述夹板沉槽103远离所述线路导槽101的一侧槽壁上,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内部的顶升杆滑孔104,所述顶升杆滑孔104内滑动安装有顶升杆4,且所述顶升杆4的一端与所述设备抱死夹板3相连接,所述设备抱死夹板3通过顶升杆4与线路监测设备保持水方向上的相对固定。
若干个顶升杆4可通过驱动部件驱动,例如,驱动部件为微型伺服电机,且微型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顶升凸轮8,若干个顶升杆4的另一端可通过联动杆9连接,且顶升杆4位于监测元件腔壳1内的杆体上套设有复位弹簧10,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监测元件腔壳1壳体和联动杆9上,通过顶升凸轮8以及复位弹簧10的配合,随顶升凸轮8的转动,将联动杆9顶起或通过复位弹簧10使联动杆复位,相对应的,顶升杆4驱动设备抱死夹板3将线路抱死,或使设备抱死夹板3与线路脱离。
优选的是,所述环形导槽201的槽壁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疏水斜槽202,在雨天或线路上有露水存在时,当行进轮2沿线路表面滚动时,线路表面的液膜会导致行进轮2与线路发生相对滑动,而通过设置疏水斜槽202,在行进轮2沿线路滚动时,线路上的水可有疏水斜槽202快速排出,避免行进轮2与线路接触的地方形成液膜,从而避免行进轮2打滑。
优选的是,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呈半圆柱状,且一对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靠近轴心的一侧平面相对且平行,使线路监测设备整体呈圆柱状,减小线路监测设备受气流的影响,
优选的是,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的两端均安装有呈半圆锥状的破风罩5,所述破风罩5的尖锥端开设有贯穿其另一端的半圆柱孔,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监测元件腔壳1的端面上,两个破风罩5合并形成尖端开口的圆锥,而圆锥状的端部有利于减小线路监测设备运动的气流阻力。
优选的是,所述设备抱死夹板3在其长度方向可弹性形变,以适应线路的弯曲,且所述设备抱死夹板3远离所述夹板沉槽103的一侧板面上安装有防滑内衬6,以增加与线路摩擦力。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a)”、“一个(an)”和“该(the)”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comprises)”、“包括(comprising)”、“包括(including)”和“具有(having)”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