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分析仪、自动取样装置及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8936发布日期:2020-06-20 14:1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体外诊断分析仪、自动取样装置及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体外诊断分析仪、自动取样装置及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



背景技术:

体外诊断分析装置是一种可对患者的体液样本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仪器,供仪器使用的样本管一般为真空采血管或离心管等,样本管送到检测设备测定前多为带帽状态;一般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打开样品管帽,在使用完毕后手动盖上样品管帽,此过程操作繁琐,需要人工干预,影响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体外诊断分析仪、自动取样装置及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便于在体外诊断分析仪内实现带帽状态的样品管的管帽分合,减少人工干预,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夹爪、以及第一动力源,所述夹爪设有用于夹持样品管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夹爪运动,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打开或关闭;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以及第二动力源,所有所述夹持件相配合形成用于夹持样品管帽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动力源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夹持件运动,使得所述第二夹持部打开或关闭;及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

上述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使用时,第一夹持部打开,然后将带帽状态的样品管移动至第一夹持部内,然后控制第二夹持部打开,并利用驱动组件移动至样品管的管帽位置;关闭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然后再利用驱动组件,带动夹持部螺旋上升,进而可以实现有螺纹或者无螺纹的样品管的管帽分合;完成对样品管内的样品取样后,还可以驱动第二夹持部螺旋下降,进而带动将样品管帽重新盖回样品管上,即重新将样品管与样品管帽合在一起,避免样品外露污染设备。如此,利用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可以实现样品管与样品管帽的自动分开及重新合上(特别地能够实现带螺纹的管帽的分合),减少人工干预,将其应用于体外诊断分析装置中,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以及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夹持件的第一端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夹持件的连接部与所述安装件转动连接,所述夹持件的第二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夹持部打开或关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力源的伸缩端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夹持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所述连杆带动对应的所述夹持件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夹持组件旋转的第一传动结构、以及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上下移动的第二传动结构,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同步运动或停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及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旋转的第三动力源,所述主动轮能够带动所述从动轮旋转,所述从动轮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夹持组件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传动件,所述主动轮及所述从动轮间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传动件上,所述第三动力源固定于所述传动件上,且所述第三动力源的旋转端与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能够带动所述传动件上下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底板、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丝杆、与丝杆螺旋配合的丝母、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丝杆旋转的第四动力源,所述丝母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第四动力源同步启动或同步停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设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夹爪的夹块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取样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中的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还包括:样品管输送机构,所述样品管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样品管;样品信息识别器,所述样品信息识别器用于识别所述样品管上贴设的样品信息;样品取样机构,所述样品取样机构用于对所述样品管内的样品进行取样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所述样品管输送机构、所述样品信息识别器及所述样品取样机构通信连接。

该自动取样装置使用时,利用样品管输送机构将样品管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然后利用第二夹持组件的第二夹持部夹持样品管帽,并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夹持部进行反复的螺旋上升及螺旋下降,即可实现对样品管内的样品进行摇匀,完成摇匀后;再利用第二夹持组件将样品管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同时利用第一夹持组件的第一夹持部将样品管的管体固定,同时可以使得第二夹持部螺栓上升,如此即可将样品管帽从样品管中取出,进而可以利用样品取样机构对样品管内的取样位置进行取样;而样品信息识别器可以在上述任意一个步骤中进行样品管的样品信息进行识别,如样品管螺旋上升或下降阶段,亦或是在第一预设位置进行样品信息识别。该自动取样装置能够实现带帽状态的样品管的自动取样,有利于提高体外诊断分析仪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体外诊断分析仪,包括上述的自动取样装置。该体外诊断分析仪应用了上述的自动取样装置,能提高自动程度,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自动取样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第一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第二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100、第一夹持组件,110、夹爪,112、夹块,120、第一动力源,122、伸缩件,130、第一夹持部,200、第二夹持组件,210、夹持件,212、第一端、214、第二端,215、连接部,220、第二动力源,230、第二夹持部,240、安装件,250、连杆,300、驱动组件,310、第一传动结构,312、主动轮,314、从动轮,316、第三动力源,318、传动件,320、第二传动结构,322、底板,324、丝杆,326、丝母,328、第四动力源。20、样品管输送机构,30、样品管,40、样品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10,包括:第一夹持组件100,第一夹持组件100包括夹爪110、以及第一动力源120,所有夹爪110设有用于夹持样品管30的第一夹持部130,第一动力源120用于驱动夹爪110运动,使得第一夹持部130打开或关闭;第二夹持组件200,第二夹持组件200设置于第一夹持组件100的上方,第二夹持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210、以及第二动力源220,所有夹持件210相配合形成用于夹持样品管帽40的第二夹持部230,第二动力源220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夹持件210运动,使得第二夹持部230打开或关闭;及驱动组件300,驱动组件300用于驱动第二夹持组件200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

上述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10使用时,第一夹持部130打开,然后将带帽状态的样品管30移动至第一夹持部130内,然后控制第二夹持部230打开,并利用驱动组件300移动至样品管30的管帽位置;关闭第一夹持部130及第二夹持部230,然后再利用驱动组件300,带动夹持部螺旋上升,进而可以实现有螺纹或者无螺纹的样品管30的管帽分合;完成对样品管30内的样品取样后,还可以驱动第二夹持部230螺旋下降,进而带动将样品管帽40重新盖回样品管30上,即重新将样品管30与样品管帽40合在一起,避免样品外露污染设备。如此,利用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10可以实现样品管30与样品管帽40的自动分开及重新合上(特别地能够实现带螺纹的管帽的分合),减少人工干预,将其应用于体外诊断分析装置中,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动力源120及第二动力源220可以根据夹爪的运动轨迹需要进行选择,可以是旋转动力输出设备,也可以是伸缩动力输出设备。

需要说明的的是,形成第二夹持部230的夹持件中,可以只有一个夹持件210运动来实现第二夹持部230的打开或关闭,其他夹持件210固定;也可以两个以上夹持件210运动来实现第二夹持部230的打开或关闭,而其他的夹持件210固定;还可以所有的夹持件210均运动来实现第二夹持部230的打开或关闭。此外,本申请的“夹持件210”的结构及形状并非一定相同,两个夹持件210之间的结构及形状可以不一样,只要能够形成可以打开或关闭的第二夹持部230即可。且“夹持件210”可以采用分体式制造,也可以一体式制造,在此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持组件200还包括安装件240,夹持件210包括第一端212、与第一端212相对设置的第二端214、以及与设置于第一端212与第二端214之间的连接部215,夹持件210的第一端212用于形成第二夹持部230,夹持件210的连接部215与安装件240转动连接,夹持件210的第二端214用于控制第二夹持部230打开或关闭。如此,该夹持件210通过连接部215,使得第一端212为施力端,第二端214为执行端,进而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端214实现第二夹持部230打开或关闭。此时,可以只有一个夹持件210具有上述结构而运动,或部分夹持件210具有上述结构而运动,或所有的夹持件210均具有上述结构而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持组件200包括连杆250,连杆250的一端与第二动力源220的伸缩端连接,连杆250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夹持件210的第二端214转动连接,第二动力源220通过连杆250带动对应的夹持件210运动。如此,通过设置连杆250,便于形成角度变化,使得第二动力源220能够通过连杆250间接地驱动第二夹持部230打开或关闭。此时,该第二动力源220可为直线电机、伸缩液压缸等。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动力源220为直线电机。当然了,也可以旋转伺服电机+旋转动力转换成伸缩动力的机构进行伸缩动力输出,可以有多种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夹持件210及连杆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如此,在连杆250的驱动下,两个夹持件210均可进行转动,使得第二夹持部230打开或关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0包括用于带动第二夹持组件200旋转的第一传动结构310、以及用于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10及第二夹持组件200上下移动的第二传动结构320,第一传动结构310与第二传动结构320同步运动或停止。如此可以两个传动结构的结合实现第二夹持组件200的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便于调整螺旋运动的螺距大小,以适应不同的产品需求。如,在相同的旋转速度下,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夹持组件200的上升或下降的速度,实现不同螺旋运动的螺距的控制。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结构310包括主动轮312、从动轮314及用于驱动主动轮312旋转的第三动力源316,主动轮312能够带动从动轮314旋转,从动轮314用于带动第二夹持组件200旋转。主动轮312与从动轮314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进行传动,且第二夹持组件20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从动轮314上,进而利用可利用第三动力源316驱动第二夹持组件200旋转。该第三动力源316可为伺服电机、旋转液压缸的可以实现正反旋转动力输出的现有动力设备。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结构310包括传动件318,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4间隔可转动设置于传动件318上,第三动力源316固定于传动件318上,且第三动力源316的旋转端与主动轮312传动连接,第二传动结构320能够带动传动件318上下移动。如此,将主动轮312、从动轮314及第三动力源316集成到传动件318上,然后第二传动结构320驱动传动件318上下移动即可实现带动第一传动机构及第二夹持组件200上下移动。主动轮312与从动轮314之间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组件、皮带、链条实现传动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结构320包括底板322、可转动设置于底板322上的丝杆324、与丝杆324螺旋配合的丝母326、以及用于驱动丝杆324旋转的第四动力源328,丝母326与传动件318转动连接,传动件318与底板322滑动连接,第三动力源316与第四动力源328同步启动或同步停止。如此利用第四动力源328与丝杆324机构的配合实现传动件318的上下移动,同时使第三动力源316及第四动力源328同时起到或同时停止即可实现第二夹持组件200的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

第四动力源328及第三动力源316均可为伺服电机,利用运动控制卡、plc等设备即可实现同步启动或同步停止,实质为控制两个动力设备的启停及旋转方向的配合,其相关控制程序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源120设有伸缩件122,伸缩件122与夹爪110的夹块112固定连接。如此,利用伸缩动力实现夹爪110的夹块112的伸缩运动,即可实现第一夹持部130的打开或关闭。本实施例中,该夹爪110包括两个夹块112,其中一个夹块122固定,另一个夹块112与伸缩件122连接。

等同的,该夹爪110的夹块122均可伸缩移动来形成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一夹持部130。

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夹爪110的夹块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第一夹持部130的打开或关闭。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取样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中的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10,还包括:样品管输送机构,样品管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样品管30;样品信息识别器(图未示出),样品信息识别器用于识别样品管30上贴设的样品信息;样品取样机构(图未示出),样品取样机构用于对样品管30内的样品进行取样及控制器(图未示出),控制器与用于管帽分合的机构10、样品管输送机构20、样品信息识别器及样品取样机构通信连接。

该自动取样装置使用时,利用样品管输送机构20将样品管30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然后利用第二夹持组件200的第二夹持部230夹持样品管帽40,并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二夹持部230进行反复的螺旋上升及螺旋下降,即可实现对样品管30内的样品进行摇匀,完成摇匀后;再利用第二夹持组件200将样品管30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同时利用第一夹持组件100的第一夹持部130将样品管30的管体固定,同时可以使得第二夹持部230螺栓上升,如此即可将样品管帽40从样品管30中取出,进而可以利用样品取样机构对样品管30内的取样位置进行取样;而样品信息识别器可以在上述任意一个步骤中进行样品管30的样品信息进行识别,如样品管30螺旋上升或下降阶段,亦或是在第一预设位置进行样品信息识别。该自动取样装置能够实现带帽状态的样品管30的自动取样,有利于提高体外诊断分析仪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样品管输送机构20”可以为转盘输送机构、链式输送机构或带式输送机构等等,具体可参考任一一种现有的体外诊断分析仪内的样品管输送机构20。“样品信息识别器”可以为二维码扫描器、条形码扫描器、机器视觉检测装置等任意一种可以识别样品信息的现有技术实现。“样品取样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控制器”可为plc控制器、运动控制卡、电脑等现有的控制设备。

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体外诊断分析仪,包括上述的自动取样装置。该体外诊断分析仪应用了上述的自动取样装置,能提高自动程度,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