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机械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体外诊断仪器。
背景技术:
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
由于实际使用需求,体外诊断仪器用于存放诊断试剂的试剂仓内常需要通过制冷机构而维持在适当的低温范围内,然而制冷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需要设置散热机构对其及时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外诊断仪器,能够提升体外诊断仪器的空间利用率,使得体外诊断仪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体外诊断仪器,包括壳体、试剂仓、制冷机构及散热机构,试剂仓及制冷机构位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共同定义一位于试剂仓一侧的容置空间,散热机构容置于容置空间内,且与制冷机构连接以进行散热,其中,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管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互相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且散热管道为与容置空间匹配的l型结构;散热器,设置于散热管道内,并贯穿散热管道而与制冷机构连接;排气风扇,设置于出气口处,以将经过散热器的空气自出气口排出。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体外诊断仪器中,根据仪器的整体布局结构,将散热机构的散热管道设置为与位于试剂仓一侧的容置空间的形状匹配的l形,从而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体外诊断仪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体外诊断仪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体外诊断仪器一实施方式中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体外诊断仪器一实施方式中散热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体外诊断仪器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体外诊断仪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体外诊断仪器在工作时需要配合使用相应的诊断试剂,而诊断试剂通常需要维持在适当的低温范围内,从而需要利用制冷机构对存放诊断试剂的试剂仓进行制冷,而制冷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需要设置散热机构对其及时散热。
本实施方式中,体外诊断仪器包括壳体10、试剂仓20、制冷机构30及散热机构40。当然,除上述结构之外,体外诊断仪器还包括诊断机构、相关的电气机构以及其它机构等,此处不再一一描述。
其中,试剂仓20、制冷机构30以及散热机构40等均设置于壳体10内,且试剂仓20以及制冷机构30等结构与壳体10共同定义一位于试剂仓20一侧的容置空间50,散热机构40进一步容置于该容置空间50内,并与制冷机构30连接以进行散热。
其中,制冷机构30可采用半导体制冷器对试剂仓20进行制冷,其中,半导体制冷器具有无噪声、无振动、不需制冷剂、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且工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进行冷量调节。
具体地,半导体制冷器工作时,当其中的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有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但是半导体自身存在电阻,当电流经过半导体时就会产生热量,从而会影响热传递。而且半导体制冷器的两个极板之间的热量也会通过空气和半导体材料自身进行逆向热传递。当冷热端达到一定温差,这两种热传递的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正逆向热传递相互抵消。此时冷热端的温度就不会继续发生变化。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机构40与半导体制冷器的热端连接,对其进行散热,降低热端的温度,从而能够促进冷端温度的降低,提高半导体制冷器的制冷效率,从而降低半导体制冷器的功耗,降低成本。
请进一步参阅图2、图3,散热机构40可包括散热管道41、散热器42及排气风扇43等。
具体地,散热管道41两端可分别设置有互相连通的进气口411和出气口412,散热器42设置于散热管道41内,并贯穿散热管道41而与制冷机构30连接,排气风扇43设置于出气口412处,以将经过散热器42的空气自出气口412排出,减少热空气在散热管道41内部聚集,加速空气流动,加速散热器42的热交换从而达到增强散热的目的。
其中,散热器42可以为散热片,散热管道41可由钣金零件焊接形成。
在一应用场景中,该容置空间50设置在试剂仓20的朝向壳体10的底板的一侧,进气口411靠近壳体10的底板设置,出气口412则靠近壳体10的侧板设置,如图1中所示。当然,可以根据体外诊断仪器的实际结构而对进气口411和出气口412进行其它的布局设置,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于“底”“侧”的描述依据体外诊断仪器在实际使用状态下的放置方式确定。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散热机构40还包括设置于进气口411的进气风扇44。进气风扇44的设置,能够将密度更大的冷空气输送到风道内部,并将散热管道41内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吹动,使热空气沿着风道流动到出气口412,散热管道41内部形成气流短路现象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散热器42设置于散热管道41内部,而排气风扇43设置于散热管道41的出气口412处,因此,散热机构40的整体形状构造主要由散热管道41的形状决定。
而由于体外诊断仪器的元器件较多,根据实际装配情况,由壳体10与试剂仓20、制冷系统等结构定义的容置空间50较为狭长,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仪器的整体布局结构,将散热管道41设置为与容置空间50的形状匹配的l形,从而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体外诊断仪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实施方式中,试剂仓20包括两个半导体制冷器,根据容置空间50的形状布局,可沿容置空间50的较长的方向上并排设置两个散热机构40,如图4所示,每个散热机构40的散热器42分别连接对应的半导体制冷器的热端。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散热管道41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管道413和第二管道414,第一管道413的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管道414的第二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二管道414在第二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管道413在第一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从而构成l形结构。
具体地,第二管道414靠近试剂仓20设置,第一管道413设置于第二管道414远离试剂仓20的一侧,进气口411设置于第一管道413远离第二管道414的一端,出气口412设置在第二管道414远离第一管道413的一端,散热器42设置于第二管道414内。
其中,散热管道41在第二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1与容置空间50在第二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需要指出的是,预设差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装配以及仪器的工作需求设置。预设差值越小,则散热管道41在第二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与容置空间50在该第二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越接近,从而空间利用率越高。
进一步地,第一管道413与第二管道414的连接处可以呈直角设置也可以呈斜角、圆角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413与第二管道414的连接处呈斜角过渡设置,以使得由进气口411进入的空气经连接处的过渡斜角后转向为朝向出气口412的方向流动,其中,具体的空气流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
进一步地,第二管道414可包括主体部4141及端部4142,其中,主体部4141靠近第一管道413设置,端部4142则远离第一管道413设置,散热器42设置于主体部4141内,出气口412设置于端部4142远离主体部4141的一侧。
其中,端部4142的远离试剂仓20一侧沿第一延伸方向相对于主体部4141凸出设置,从而使得端部4142的内径大于主体部4141的内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得散热机构40进一步适应容置空间50的形状,另一方面,出气口412设置于端部4142能够增大出气口412的内径有利于散热管道41内空气的排出,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