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10923发布日期:2020-06-09 18:51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舱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



背景技术:

步入式环境舱是航空、汽车、电工、科研等领域必备的测试设备,用于测试和确定电工、电子及其他产品及材料进行高温、低温、或恒定试验的温度环境变化后的参数及性能,并对试品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检测产品本身的适应能力与特性是否改变作出评价。

步入式转毂环境舱主要用于测试汽车在实际行驶时的阻力,测定汽车的实用性能以及检测汽车的技术状况、转速、加速性能等的测试设备,然而,现有的步入式转毂环境舱存在以下缺点:1、环境舱内的气流循环在舱室的顶部拐角处容易产生气流堆积,从而影响空气的循环速度和效果,使得环境舱内的温湿度不能快速的实现均匀分布,从而容易影响汽车的性能测试结果;2、在汽车测试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容易给工作人员的听力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的前侧对称设置有两组舱门,所述舱体的顶部后侧设置有若干循环风机,所述舱体的后侧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设备舱;

其中,所述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转毂试验台,所述转毂试验台的顶部设置有汽车,所述舱体的内部一侧设置有隔板一,所述隔板一的底部一侧与所述舱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蒸发器,所述隔板一的顶部设置有隔板二,且所述隔板二的一端与所述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二的顶部一侧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隔板三,所述隔板三和所述隔板二上均贯穿开设有开口,所述舱体另一侧的内顶部设置有若干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

其中,所述设备舱的内顶部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底部设置有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的底部设置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器的底部设置有加热器,且所述加热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制冷机组均通过导管与所述舱体的舱室连通。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舱体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解,所述舱体的两侧和所述舱门的表面均开设有观察窗。

进一步的,为了可以提高舱室的整体结构强度,所述舱体的内壁设置有若干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内部交叉设置有两组支撑片。

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好地降噪效果,所述舱体的内壁开设有若干反射腔,且所述反射腔与所述舱体的舱室之间通过连接孔连通,所述反射腔的内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舱室内的气流循环,所述隔板二和所述隔板三之间构成密闭空间,且所述循环风机的风扇组件位于所述密闭空间内。

进一步的,为了减小了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阻力,从而提高了气流从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流动速度,所述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导向芯体,其中,所述的导向芯体由若干叶片和中心支撑体构成,且所述叶片设置在所述中心支撑体和所述外壳围成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的使用,减小了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阻力,从而提高了气流从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流动速度,使得外环境舱内部的温湿度可以快速的实现均匀分布,为汽车的性能测试提供环境需求。

2、通过反射腔、连接孔和吸音棉层的配合使用,使得舱室内部产生的噪音通过连接孔进入反射腔内,并在反射腔中来回反射达到降噪的效果,同时通过吸音棉层对噪音进行进一步吸收,提高其降噪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噪音污染而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中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中导向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舱体;2、舱门;3、观察窗;4、循环风机;5、设备舱;6、转毂试验台;7、汽车;8、隔板一;9、蒸发器;10、隔板二;11、隔板三;12、开口;13、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14、散热风扇;15、制冷机组;16、加湿器;17、加热器;18、导管;19、支撑筒;20、支撑片;21、反射腔;22、连接孔;23、吸音棉层;24、外壳;25、导向芯体;26、叶片;27、中心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步入式转毂环境舱。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步入式转毂环境舱,包括由若干库板拼接而成的舱体1,所述舱体1的前侧对称设置有两组舱门2,所述舱体1的顶部后侧设置有若干循环风机4,所述舱体1的后侧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设备舱5;

其中,所述舱体1的内底部设置有转毂试验台6,为了便于汽车7直接行驶至转毂试验台6之上,所述转毂试验台6设于地面的凹槽内,与舱体1的内地面平齐,所述转毂试验台6的顶部设置有汽车7,所述舱体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隔板一8,所述隔板一8的底部一侧与所述舱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蒸发器9,所述隔板一8的顶部设置有隔板二10,且所述隔板二10的一端与所述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二10的顶部一侧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隔板三11,所述隔板三11和所述隔板二10上均贯穿开设有开口12,所述舱体1另一侧的内顶部拐角处设置有若干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13;具体的,所述转毂试验台6为现有技术中的成熟设备,本方案中不做详细介绍。

其中,所述设备舱5的内顶部设置有散热风扇14,所述散热风扇14的底部设置有制冷机组15,所述制冷机组15的底部设置有加湿器16,所述加湿器16的底部设置有加热器17,且所述加热器17、所述加湿器16和所述制冷机组15均通过导管18与所述舱体1的舱室连通。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13的使用,减小了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阻力,从而提高了气流从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流动速度,使得外舱体1内部的温湿度可以快速的实现均匀分布,为汽车的性能测试提供环境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体1的两侧和所述舱门2的表面均开设有观察窗3。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舱体1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体1的内壁设置有若干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支撑筒19,所述支撑筒19的内部交叉设置有两组支撑片20。通过这样设置,使得加强组件能够对舱体1起到较好地支撑作用,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机械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体1的内壁开设有若干反射腔21,且所述反射腔21与所述舱体1的舱室之间通过连接孔22连通,所述反射腔21的内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23。通过这样设置,使得舱室内部产生的噪音通过连接孔22进入反射腔21内,并在反射腔21中来回反射达到降噪的效果,同时通过吸音棉层23对噪音进行吸收,进一步提高其降噪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噪音污染而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二10和所述隔板三11之间构成密闭空间,且所述循环风机4的风扇组件位于所述密闭空间内。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实现舱室内的气流循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13包括外壳24,所述外壳24的内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导向芯体25,其中,所述的导向芯体25由若干叶片26和中心支撑体27构成,且所述叶片26设置在所述中心支撑体27和所述外壳24围成的空间内。通过这样设置,减小了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阻力,从而提高了气流从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流动速度,使得外舱体1内部的温湿度可以快速的实现均匀分布,为汽车的性能测试提供环境需求。具体应用时,当气流流过该装置时,使气流在管道横截面上平均分配,减小气流滞流,从而降低拐角处的阻力,提高拐角处的流动速度。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将需要试验的汽车7放入舱体1的舱腔内,当需要进行低温试验时,通过循环风机4产生与室温相同的风流,该风流通过隔板三11上的开口12进入舱腔,然后通过隔板一8的底部和蒸发器9进入到隔板一8右侧的风道内,接着制冷机组15工作使风道内的风流温度急剧下降为冷风,最后再次通过隔板三11上的开口12排出进行往复循环,从而使舱腔内的温度降低,达到对汽车进行低温试验的目的。高温试验时,制冷机组15不工作,舱腔内的风流从隔板一8的底部和蒸发器9进入风道后经过加热器17加热,适当风流转变为高温热风后在次循环进入隔板三11上的开口12进行往复循环,从而测试出汽车在经极高温连续环境下的性能。同时在高低温试验时,可以通过加湿器16做湿度试验。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平衡流场扰流子组件13的使用,减小了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阻力,从而提高了气流从舱室内顶部拐角处的流动速度,使得外舱体1内部的温湿度可以快速的实现均匀分布,为汽车的性能测试提供环境需求。

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反射腔21、连接孔22和吸音棉层23的配合使用,使得舱室内部产生的噪音通过连接孔22进入反射腔21内,并在反射腔21中来回反射达到降噪的效果,同时通过吸音棉层23对噪音进行进一步吸收,提高其降噪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噪音污染而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