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0455发布日期:2020-05-15 15:3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



背景技术:

气压,是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压力,监测气压对各行各业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进行气压监控时,气压监控装置往往做成盒状,由于其体积小易携带被广泛运用。现有技术中的气压监控装置盒在进行气压监测时,由于其内部常设置大量精密元件,往往会散发大量热,容易导致装置损坏,减少设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通过降温装置与通风装置的设计,双重散热排气,有效降低装置盒内部温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包括装置盒、气压感应器和显示屏;气压感应器设置在装置盒的顶部;装置盒上设置开口朝向装置盒侧部的装置仓;装置盒的顶部设置透气孔;透气孔上设置第一百叶窗;装置盒上设置用于封闭装置仓开口的盒盖,盒盖转动设置在装置盒上;显示屏设置在盒盖上;装置盒包括隔板和设备元件;

隔板水平设置在装置仓内;设备元件设置在隔板的顶部;设备元件与气压感应器电路连接,设备元件与显示屏电路连接;装置仓内设置用于对设备元件进行降温的降温装置;

降温装置包括铜管、排气管和排气扇;铜管为反z形铜管,铜管设置在设备元件上;排气管水平设置在铜管较高一端的顶部,排气管的一端设置在装置仓内,排气管的另一端设置在装置盒的外部;排气扇设置在排气管内部;装置仓内设置用于促进装置仓换气的通风装置;

通风装置包括风扇、密封板、多个卡齿、齿轮、转动轴和摇柄;隔板上设置多个通气孔;装置盒的侧部设置用于竖直放置密封板的空腔;装置盒的侧部设置通孔,通孔水平穿过空腔;密封板竖直设置在空腔内;多个卡齿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在密封板上;转动轴水平设置,转动轴的一端插入空腔与齿轮连接设置;齿轮竖直设置在空腔内,齿轮与卡齿啮合设置;转动轴的另一端设置在装置盒的外部,转动轴的另一端与摇柄连接设置;风扇设置在装置仓的底部;

装置仓内设置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

优选的,透气孔内设置第一过滤网。

优选的,排气管位于装置仓内的一端开口位置处设置第二过滤网,排气管位于装置盒外部的一端位置处设置第二百叶窗。

优选的,盒盖上设置报警灯。

优选的,盒盖与装置盒通过卡扣锁紧设置。

优选的,铜管内填充沸点低的液态金属。

优选的,通孔位置处设置过滤网板,过滤网板设置在装置仓内。

优选的,装置仓内设置干燥剂。

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盒在进行工作时,将其放置在待监测处,装置上的气压感应器会对周围气压进行检测,将检测的数据传递给装置内的设备元件中,进过分析后,气压结果反映在显示屏上。设备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降温装置可对设备元件进行有效降温,降温装置中的铜管铺设在设备元件上,可以将设备元件内大量的热通过热传递吸收,铜管吸热后向外部散热,排气管向外排气,将装置内的热气排出,达到降温效果。通风装置通过打开与关闭通孔以达到通风散热的功能,摇动摇柄,转动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卡齿啮合,齿轮转动带动密封板上下运动,达到打开与关闭通孔的效果,风扇在装置仓底部向上鼓风,从通孔处进气,从透气孔排气,达到提高通风降温的效果。第一百叶窗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透气孔内设置第一过滤网,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影响设备元件;第二过滤网与第二百叶窗的设计,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影响设备元件;盒盖上设置报警灯,可以在温度感应器感应到装置盒内部温度达到额定数值后进行报警,报警灯闪烁,便于提醒,避免设备损坏;盒盖与装置盒通过卡扣锁紧设置,卡扣的设计,便于装置盒的打开与关闭,便于对装置盒内部元件的日常维护;铜管内填充沸点低的液态金属,液态金属在元件表面吸热后气化,气体沿铜管运动,从较低端运动的较高端位置处,排气管位置处降温液化,释放大量热,液化后的液态金属回流到铜管的较低端,实现循环,有效降温;通孔位置处设置过滤网板,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影响设备元件工作;装置仓内设置干燥剂,防止装置仓内换气时进入潮湿空气,影响装置内设备元件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中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中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中铜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装置盒;2、装置仓;3、隔板;4、设备元件;5、气压感应器;6、透气孔;7、第一百叶窗;8、温度感应器;9、湿度感应器;11、第一过滤网;12、盒盖;13、显示屏;14、卡扣;15、报警灯;16、降温装置;17、铜管;18、排气管;19、排气扇;20、第二过滤网;21、第二百叶窗;22、通气孔;23、通风装置;24、风扇;25、干燥剂;26、空腔;27、通孔;28、密封板;29、卡齿;30、齿轮;31、转动轴;32、摇柄;33、过滤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压监控装置盒,包括装置盒1、气压感应器5和显示屏13;气压感应器5设置在装置盒1的顶部;装置盒1上设置开口朝向装置盒1侧部的装置仓2;装置盒1的顶部设置透气孔6;透气孔6上设置第一百叶窗7;装置盒1上设置用于封闭装置仓2开口的盒盖12,盒盖12转动设置在装置盒1上;显示屏13设置在盒盖12上;装置盒1包括隔板3和设备元件4;

隔板3水平设置在装置仓2内;设备元件4设置在隔板3的顶部;设备元件4与气压感应器5电路连接,设备元件4与显示屏13电路连接;装置仓2内设置用于对设备元件4进行降温的降温装置16;

降温装置16包括铜管17、排气管18和排气扇19;铜管17为反z形铜管,铜管17设置在设备元件4上;排气管18水平设置在铜管17较高一端的顶部,排气管18的一端设置在装置仓2内,排气管18的另一端设置在装置盒1的外部;排气扇19设置在排气管18内部;装置仓2内设置用于促进装置仓2换气的通风装置23;

通风装置23包括风扇24;密封板28、多个卡齿29、齿轮30、转动轴31和摇柄32;隔板3上设置多个通气孔22;装置盒1的侧部设置用于竖直放置密封板28的空腔26;装置盒1的侧部设置通孔27,通孔27水平穿过空腔26;密封板28竖直设置在空腔26内;多个卡齿29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在密封板28上;转动轴31水平设置,转动轴31的一端插入空腔26与齿轮30连接设置;齿轮30竖直设置在空腔26内,齿轮30与卡齿29啮合设置;转动轴31的另一端设置在装置盒1的外部,转动轴31的另一端与摇柄32连接设置;风扇24设置在装置仓2的底部;

装置仓2内设置温度感应器8和湿度感应器9。

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盒在进行工作时,将其放置在待监测处,装置上的气压感应器会对周围气压进行检测,将检测的数据传递给装置内的设备元件中,进过分析后,气压结果反映在显示屏上。设备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降温装置可对设备元件进行有效降温,降温装置中的铜管铺设在设备元件上,可以将设备元件内大量的热通过热传递吸收,铜管吸热后向外部散热,排气管向外排气,将装置内的热气排出,达到降温效果。通风装置通过打开与关闭通孔以达到通风散热的功能,摇动摇柄,转动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卡齿啮合,齿轮转动带动密封板上下运动,达到打开与关闭通孔的效果,风扇在装置仓底部向上鼓风,从通孔处进气,从透气孔排气,达到提高通风降温的效果。第一百叶窗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透气孔6内设置第一过滤网11。

需要说明的是,透气孔内设置第一过滤网,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影响设备元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排气管18位于装置仓2内的一端开口位置处设置第二过滤网20,排气管18位于装置盒1外部的一端位置处设置第二百叶窗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过滤网与第二百叶窗的设计,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影响设备元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盒盖12上设置报警灯15。

需要说明的是,盒盖上设置报警灯,可以在温度感应器感应到装置盒内部温度达到额定数值后进行报警,报警灯闪烁,便于提醒,避免设备损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盒盖12与装置盒1通过卡扣14锁紧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盒盖与装置盒通过卡扣锁紧设置,卡扣的设计,便于装置盒的打开与关闭,便于对装置盒内部元件的日常维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铜管17内填充沸点低的液态金属。

需要说明的是,铜管内填充沸点低的液态金属,液态金属在元件表面吸热后气化,气体沿铜管运动,从较低端运动的较高端位置处,排气管位置处降温液化,释放大量热,液化后的液态金属回流到铜管的较低端,实现循环,有效降温。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通孔27位置处设置过滤网板33,过滤网板33设置在装置仓2内。

需要说明的是,通孔位置处设置过滤网板,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影响设备元件工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装置仓2内设置干燥剂25。

需要说明的是,装置仓内设置干燥剂,防止装置仓内换气时进入潮湿空气,影响装置内设备元件工作。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