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6595发布日期:2020-12-08 13:37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测试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到一种电池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battery),通常是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手机电池、动力电池。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在电池制造业中,为了保证电池的质量,在电池出厂销售前,需要对电池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包括电压、电池容量、能量、功率、电池内阻、使用寿命、放电率、自放电率等。电池进行性能检测时,通常需要通过正负极耳,将其连接在充放电测试设备的导线上,运行不同的充放电流程,获取电池的反馈数据。对电池充电时,设备通过正极电流导线输出电流,经过连接处,传递至电池的正极极耳和电池内部,再通过负极极耳和负极电流导线传回设备,形成回路;使电池放电时则正好相反,电流由正极极耳、正极电流导线、设备、负极电流导线、负极极耳形成回路。

若连接处接触不良,接触电阻过大,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造成较大分压,导致电芯实际电压与设备监测电压不一致,从而得到错误的测试数据。另外,过大的接触电阻在过电流时会产生过大的热量,进一步加速电芯性能衰减。

因此,更好地保证电池极耳与导线连接处接触正常称为电池测试领域中一项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来解决电池测试时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1、一种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正极电流导线、负极电流导线和螺栓以及螺母,所述第一转接片的一端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转接片的一端设有第五孔,所述正极电流导线的末端设有第七孔,所述负极电流导线末端设有第八孔,所述螺栓依次穿设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七孔并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第一转接片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极耳电性连接,所述螺栓依次穿设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八孔并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第二转接片用于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极耳电性连接。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所述相适配,所述螺栓同时穿设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并与所述螺母配合。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耳设有第四孔,所述第四孔与所述第五孔相适配,所述螺栓同时穿设所述第四孔与所述第五孔并与所述螺母配合。

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转接片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四孔相适配,所述螺栓同时穿设述第三孔与所述第四孔相适配并与所述螺母相配合。

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片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七孔,所述第七孔与所述第八孔相适配,所述螺栓同时穿设所述第七孔与所述第八孔并与所述螺母相配合。

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的形状为圆形或u型或多边形中的一种。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片的顶角均设为圆角。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片的顶角均设为圆角。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的材质优选为金属。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转接片的材质优选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解决了电池测试时正极电流导线和负极电流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接触不良的问题,有效保证了电池的正常测试,同时连接处接触电阻阻值较小,可适用于周期较长的测试作业,很好地避免了因接触不良而引起测试的数据异常。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时拆装方便快捷,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测试装置最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极极耳与第一连接片连接最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极电流导线最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负极电流导线最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本文所使用附图标记如下:

1-电池;2-正极极耳;2.1-第一孔;3.1-第一转接片3.11-第二孔;3.12-第三孔;3.2-第二转接片3.21-第五孔;3.22-第六孔;4-正极电流导线;4.1-第七孔;5-负极极耳;5.1-第四孔;6-负极电流导线;6.1-第八孔;7-螺母;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测试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电池的测试装置,其包括金属材质的第一转接片3.1、金属材质的第二转接片3.2、正极电流导线4、负极电流导线6和螺栓8以及螺母7,所述第一转接片3.1的一端设有第二孔3.11,所述第二转接片3.2的一端设有第五孔3.21,所述正极电流导线4的末端设有第七孔4.1(参见图3),所述负极电流导线6末端设有第八孔6.1(参见图4),所述螺栓8依次穿设所述第二孔3.11和所述第七孔4.1并与所述螺母7配合,所述第一转接片3.1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极耳电性连接(参见图2),所述螺栓8依次穿设所述第五孔3.21和所述第八孔6.1并与所述螺母7配合,所述第二转接片3.2用于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极耳电性连接。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能够控制第一转接片3.1与正极极耳2的连接松紧力度,同样地,也能够控制第二转接片3.2与负极极耳5的连接松紧力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所示,所述正极极耳2设有第一孔2.1,所述第一孔2.1与所述第二孔3.11所述相适配,所述螺栓8同时穿设所述第一孔2.1与所述第二孔3.11并与所述螺母7配合,能够通过螺栓与螺母将正极极耳与第一转接片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所示,所述负极极耳5设有第四孔5.1,所述第四孔5.1与所述第五孔3.21相适配,所述螺栓8同时穿设所述第四孔5.1与所述第五孔3.21并与所述螺母7配合,能够通过螺栓与螺母将负极极耳与第二转接片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转接片3.1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三孔3.12,所述第三孔3.12与所述第四孔4.1相适配,所述螺栓8同时穿设述第三孔3.12与所述第四孔4.1相适配并与所述螺母7相配合,能够通过螺栓与螺母将第一转接片的另一端与正极电流导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二转接片3.2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七孔3.22,所述第七孔3.22与所述第八孔6.1相适配,所述螺栓8同时穿设所述第七孔3.22与所述第八孔6.1并与所述螺母7相配合,能够通过螺栓与螺母将第二转接片的另一端与付极电流导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二孔3.11、所述第三孔3.12、所述第六孔3.22、所述第七孔4.1的形状为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3.1的顶角均设为圆角,避免对测试人员造成划伤。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3.2的顶角均设为圆角,避免对测试人员造成划伤。

在另一实施例中,取尼龙材质螺栓、螺母、镍质的第一转接片、镍质的第二转接片和正极极耳、负极极耳,根据第一孔与第二孔和第四孔与第五孔的位置,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然后用扳手紧固螺母至约20n·m,使用电阻仪分别检测第一转接片与正极耳两端的阻值、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极耳两端之间的电阻值,所得结果均小于0.5mω,满足测试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取陶瓷材质螺栓、螺母、镍质的第一转接片、镍质的第二转接片和正极极耳、负极极耳,根据第一孔与第二孔和第四孔与第五孔的位置,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然后用扳手紧固螺母至约1n·m,使用电阻仪分别检测第一转接片与正极耳两端的阻值、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极耳两端之间的电阻值,所得结果均小于0.5mω,满足测试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取不锈钢螺栓、螺母、铜质的第一转接片铜质的第二转接片、镍质正极极耳、镍质负极极耳,根据第一孔与第二孔和第四孔与第五孔的位置,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然后用扳手紧固螺母至约5n·m,使用电阻仪分别检测第一转接片与正极耳两端的阻值、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极耳两端之间的电阻值,所得结果均小于0.5mω,满足测试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取不锈钢螺栓、螺母、铜质的第一转接片铜质的第二转接片、镍质正极极耳、镍质负极极耳,根据第一孔与第二孔和第四孔与第五孔的位置,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然后用扳手紧固螺母至约10n·m,使用电阻仪分别检测第一转接片与正极耳两端的阻值、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极耳两端之间的电阻值,所得结果均小于0.5mω,满足测试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取不锈钢螺栓、螺母,铜质第一转接片、铜质第二转接片、镍质正极极耳和镍质负极极耳,根据第一孔与第二孔和第四孔与第五孔的位置,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然后用扳手紧固螺母至约15n·m,使用电阻仪分别检测第一转接片与正极耳两端的阻值、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极耳两端之间的电阻值,所得结果均小于0.5mω,满足测试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取不锈钢螺栓、垫片、螺母,铜质第一转接片、铜质第二转接片、镍质正极极耳和镍质负极极耳,根据第一孔与第二孔和第四孔与第五孔的位置,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然后用扳手紧固后,使用电阻仪分别检测第一转接片与正极耳两端的阻值、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极耳两端之间的电阻值,所得结果均小于0.5mω,并将该连接完成的部件放置在60℃的烘箱中静置30天,同样方法再次测得结果仍小于0.5mω,满足测试要求。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使用上述的测试装置,并按指定的扭力值拧紧后,可使接触电阻出现在使用要求的范围内;经过长时间使用、高温烘烤后,该连接性能稳定、不松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