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按压泡沫泵常见用于清洁液、化妆品等装置中,通过简单的按压操作来吸出清洁液或化妆液;目前在对按压泡沫泵进行组装后,需要对按压泡沫泵的按压力、上液性能和气密性能进行检测,从而来确保按压泡沫泵的质量。
目前,现有的检测设备其检测工艺都是单独分开进行检测的,无法做到一次性检测,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分别对按压力、上液性能和气密性能进行检测,而人工在进行检测时,其检测的效率非常低,对人工的劳动强度较大,严重影响后续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检测效率的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包括机架、上料机构、检测机构和收料机构,所述检测机构采用双工位设置,所述上料机构设于双工位检测机构之间,所述收料机构设于检测机构一侧,所述检测机构包括顶板和转动盘,所述顶板通过若干立柱设于机架上,所述转动盘转动设于顶板与机架之间,所述转动盘边缘设有治具和顶出装置,所述治具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治具设于转动盘上方,所述顶出装置设于转动盘下方,并与治具相配合,所述顶板上设有压力检测模具、上液检测模具和气密性检测模具,并设于转动盘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检测模具包括第一气缸、压力检测仪和若干压力检测头,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设置在顶板上,所述压力检测仪与第一气缸连接,所述压力检测头设置在压力检测仪上,并与定位孔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液检测模具包括第二气缸、上液检测仪和若干上液检测头,所述第二气缸固定设置在顶板上,所述上液检测仪与第二气缸连接,所述上液检测头设置在上液检测仪上,并与定位孔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气密性检测模具包括第三气缸、气密检测仪和若干气密检测头,所述第三气缸固定设置在顶板上,所述气密检测仪与第三气缸连接,所述气密检测头设置在气密检测仪上,并与定位孔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轨道、上料螺杆和机械手,所述上料螺杆设于上料轨道内,所述机械手分别与上料轨道与定位孔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收料机构包括第一收料口和第二收料口,所述第一收料口和第二收料口设于转动盘转动方向的尾端,且所述第一收料口设于第二收料口前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于机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对按压泡沫泵的引擎泵体进行检测时,先通过上料轨道进行上料,并通过机械手将引擎泵体放置到治具内的定位孔中,转动盘带动治具内的引擎泵体进行转动,并通过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通过顶出装置将检测合格或不合格的引擎泵体顶出定位孔,由收料机构进行收取,实现全自动化检测,减少人工进行操作,从而提高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侧视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侧视图二。
如附图所示:1、机架;2、上料机构;3、检测机构;4、收料机构;5、控制器;21、上料轨道;22、上料螺杆;23、机械手;31、顶板;32、转动盘;33、立柱;34、治具;341、定位孔;35、顶出装置;36、压力检测模具;361、第一气缸;362、压力检测仪;363、压力检测头;37、上液检测模具;371、第二气缸;372、上液检测仪;373、上液检测头;38、气密性检测模具;381、第三气缸;382、气密检测仪;383、气密检测头;41、第一收料口;42、第二收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产品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按压泡沫泵引擎泵体功能检测设备,包括机架1、上料机构2、检测机构3和收料机构4,所述检测机构3采用双工位设置,所述上料机构2设于双工位检测机构3之间,所述收料机构4设于检测机构3一侧,所述检测机构3包括顶板31和转动盘32,所述顶板31通过若干立柱33设于机架1上,所述转动盘32转动设于顶板31与机架1之间,所述转动盘32边缘设有治具34和顶出装置35,所述治具34上设有若干定位孔341,所述治具34设于转动盘32上方,所述顶出装置35设于转动盘32下方,并与治具34相配合,所述顶板31上设有压力检测模具36、上液检测模具37和气密性检测模具38,并设于转动盘32上方。
本实施例中,在对按压泡沫泵的引擎泵体进行检测时,先通过振动盘将引擎泵体振动至上料机构2处,通过上料机构2依次将引擎泵体夹取到转动盘32上治具34的定位孔341内,因治具34内设有若干定位孔341,可以放置多个引擎泵体同时进行检测,后转动盘32转动,先行经过压力检测模具36,通过压力检测模具36对引擎泵体的按压力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转至上液检测模具37处,对引擎泵体的上液性能进行检测,后转至气密性检测模具38处,对引擎泵体的气密性能进行检测,当全部性能检测结束后,治具34转至收料机构4处,通过顶出装置35将定位孔341内的引擎泵体顶出,由收料机构4进行分拣处理,分拣完毕后,治具34再次转至上料机构2处进行上料检测,以此循环,通过检测设备,减少人工进行操作,同时检测机构3采用双工位,提高引擎泵体的检测效率。
如图4所示,所述压力检测模具36包括第一气缸361、压力检测仪362和若干压力检测头363,所述第一气缸361固定设置在顶板31上,所述压力检测仪362与第一气缸361连接,所述压力检测头363设置在压力检测仪362上,并与定位孔34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对引擎泵体进行压力检测时,治具34上定位孔341内的引擎泵体通过转动盘32转至压力检测模具36下方时,第一气缸361带动压力检测仪362下降,同时压力检测仪362上的压力检测头363下降,使其与定位孔341内的引擎泵体进行接触,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第一气缸361带动压力检测仪362和压力检测头363复位,便于对下一治具34上的引擎泵体进行检测,通过压力检测模具36的自动下降检测,无需人工进行操作,从而可提高引擎泵体的检测效率。
如图1或图4所示,所述上液检测模具37包括第二气缸371、上液检测仪372和若干上液检测头373,所述第二气缸371固定设置在顶板31上,所述上液检测仪372与第二气缸371连接,所述上液检测头373设置在上液检测仪372上,并与定位孔34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同样的,在对引擎泵体进行上液检测时,引擎泵体转至上液检测模具37的下方,第二气缸371带动上液检测仪372和上液检测头373下降,使上液检测头373与定位孔341内的引擎泵体进行接触,并进行检测,检测后,第二气缸371带动上液检测仪372和上液检测头373复位,对下一组引擎泵体进行检测,通过上液检测模具37的自动检测,提高引擎泵体的检测效率。
如图1所示,所述气密性检测模具38包括第三气缸381、气密检测仪382和若干气密检测头383,所述第三气缸381固定设置在顶板31上,所述气密检测仪382与第三气缸381连接,所述气密检测头383设置在气密检测仪382上,并与定位孔34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当引擎泵体的压力性能和上液性能检测完毕后,转动盘32将定位孔341内的引擎泵体转至气密性检测模具38下方,第三气缸381带动气密检测仪382和气密检测头383下降,使气密检测头383与定位孔341内的引擎泵体进行接触,并对其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三气缸381带动气密检测仪382和气密检测头383复位,通过气密检测模具38对引擎泵体的自动化检测,提高引擎泵体的检测效率。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上料机构2包括上料轨道21、上料螺杆22和机械手23,所述上料螺杆22设于上料轨道21内,所述机械手23分别与上料轨道21与定位孔34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对引擎泵体进行上料时,通过振动盘进行振动上料,将引擎泵体振动至上料轨道21内,上料轨道21内的引擎泵体通过上料螺杆22进行传送,当引擎泵体到达上料轨道21终端后,通过机械手23将引擎泵体依次夹取到治具34的定位孔341内,通过对引擎泵体的自动上料,减少人工进行操作,从而提高引擎泵体的检测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收料机构4包括第一收料口41和第二收料口42,所述第一收料口41和第二收料口42设于转动盘32转动方向的尾端,且所述第一收料口41设于第二收料口42前方。
本实施例中,当引擎泵体检测完毕后,治具34通过转动盘32转至收料机构4处,因在检测时,会有检测合格或不合格的引擎泵体,当转动盘32转至第一收料口41时,顶出装置35将检测合格的引擎泵体顶出,其顶出装置35由气缸带动,并设有若干顶出杆,分别与若干定位孔进行配合,顶出的引擎泵体由第一收料口41收取,在将合格的引擎泵体进行收取后,转动盘32带动不合格的引擎泵体转至第二收料口42处,再次通过顶出装置35将不合格的引擎泵体顶出,由第二收料口42进行收取,以此完成对合格或不合格的引擎泵体的自动分拣,无需人工进行操作分拣,从而提高检测效率。
如图1所示,还包括控制器5,所述控制器5设于机架1上。
本实施例中,其转动盘32的转动,对引擎泵体的上料,对引擎泵体的检测,检测后的结果,对引擎泵体的分拣收取都由控制器5进行控制,以此实现引擎泵体的全自动化检测,从而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并提高引擎泵体的检测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凡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