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及台架试验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7763发布日期:2020-08-21 14:4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及台架试验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台架试验减振器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及台架试验总成。



背景技术:

在汽车产品开发中,耐久性能是汽车零部件的一项重要指标。台架试验由于其具有试验重复性好,试验周期短的特点。在零部件及整车试验耐久性检测中广泛使用台架试验。试验过程中,由于减振器剧烈振动,致使减振器温度升高,会影响减振器的性能。需要对减振器进行冷却降温,以保证减振器的工作性能。

目前台架试验过程中对减振器的冷却,一般采用的是在减振器的外侧包覆有冷却装置,冷却装置设置有通风腔,向通风腔内通入冷却气体或冷却液,以冷却减振器。但是这种方式致使减振器的体积增大,而且这种冷却装置的体积大,且仅能够冷却被冷却装置包覆的部分。

因此,亟需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及台架试验总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及台架试验总成。只需要设置于减振器壳体的底部,便可以对整个减振器进行冷却降温。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包括:

风机壳体组件,其套设于所述减振器的底部,所述风机壳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拼接连接的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弧形出风口和与所述弧形出风口连通的进风口;

弧形板,其位于所述风机壳体的内侧,所述弧形板通过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风机壳体,所述弧形板抵压于所述减振器的壳体上,以使所述风机壳体组件固定于所述减振器的壳体上。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风机壳体内设置有通风腔,所述通风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弧形出风口。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弧形板的内侧设置有衬垫。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衬垫的材质为橡胶。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风机壳体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板,相邻的两个所述风机壳体,其中一个所述风机壳体的第一端的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于另一个所述风机壳体的第二端的所述连接板。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通孔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风机壳体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且拼接连接的所述风机壳体。

作为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进气管接头。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台架试验总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减振器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风机壳体组件通过弧形板固定于减振器的壳体上,弧形板通过弹性件连接于风机壳体,可以调节弧形板与风机壳体之间的距离,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减振器。弹性件还能够使弧形板抵压于减振器的壳体上,使所有的风机壳体上的弧形板相配合,以使风机壳体组件固定于减振器的壳体上。通过进风口向风机壳体组件内部通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从弧形出风口流出,沿减速器壳体的底部向上运动,对减振器的壳体进行冷却降温,进而对减振器冷却降温。所有的风机壳体的弧形出风口拼接形成的环形出风口,通过环形出风口排风,能够对减振器的壳体的整个外壁都进行冷却降温,而不是局部冷却降温,能够保证冷却效果。而且,在康达效应的作用下,能够提高风机壳体组件的中心空气流速,能够快速地对减振器进行冷却降温。再者,该减振器冷却装置,只需要设置于减振器壳体的底部便可以对整个减振器进行冷却降温,而且,无需包覆整个减振器,所占体积较小,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减振器;

1、风机壳体;11、弧形出风口;12、进气管接头;13、连接板;131、通孔;2、弧形板;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冷却装置,其包括风机壳体组件和弧形板2。

风机壳体组件套设于减振器10的底部,风机壳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拼接连接的风机壳体1,风机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弧形出风口11和与弧形出风口11连通的进风口。具体地,风机壳体1内设置有通风腔,通风腔连通进风口和弧形出风口11。所有的风机壳体1拼接之后,所有的弧形出风口11拼接形成风机壳体组件的环形出风口。弧形板2位于风机壳体1的内侧,弧形板2通过弹性件3连接于风机壳体1,弧形板2抵压于减振器10的壳体上。

风机壳体组件通过弧形板2固定于减振器10的壳体上,弧形板2通过弹性件3连接于风机壳体1,可以调节弧形板2与风机壳体1之间的距离,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减振器10。弹性件3还能够使弧形板2抵压于减振器10的壳体上,使所有的风机壳体1上的弧形板2相配合,以使风机壳体组件固定于减振器10的壳体上。通过进风口向风机壳体组件内部通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从弧形出风口11流出,沿减速器壳体的底部向上运动,对减振器10的壳体进行冷却降温,进而对减振器10冷却降温。所有的风机壳体1的弧形出风口11拼接形成的环形出风口,通过环形出风口排风,能够对减振器10的壳体的整个外壁都进行冷却降温,而不是局部冷却降温,能够保证冷却效果。而且,在康达效应的作用下,能够提高风机壳体组件的中心空气流速,能够快速地对减振器10进行冷却降温。再者,该减振器冷却装置,只需要设置于减振器10壳体的底部便可以对整个减振器10进行冷却降温,而且,无需包覆整个减振器10,所占体积较小,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作为优选,弧形板2的内侧设置有衬垫,衬垫的材质为橡胶,衬垫可以增大弧形板2与减振器10的壳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减振器冷却装置的稳定性。

风机壳体1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板13,相邻的两个风机壳体1,其中一个风机壳体1的第一端的连接板13固定连接于另一个风机壳体1的第二端的连接板13,以将相邻的两个风机壳体1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板13上设置有通孔131,相邻两个连接板13之间通过穿设于通孔131的连接件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为螺栓,且在相邻的两个风机壳体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能够保证风机壳体组件的密封性。

作为优选,本事实施例中的弹性件3为弹性板,弹性件3可以调节弧形板2的位置,能够使该减振器冷却装置适用于不同外径的减振器10。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件3还可以为弹簧等。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风机壳体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且拼接连接的风机壳体1。在其它实施例中,风机壳体组件也可以包括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风机壳体1。进风口上设置有进气管接头12,便于与外界的空气压缩机的出气管连接。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台架试验总成,其包括上述的减振器冷却装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