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试验机所具备的轮辋更换机构以及轮辋更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44776发布日期:2020-11-06 16:4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试验机所具备的轮辋更换机构以及轮辋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能够实施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周径或胎面宽度的多个轮胎的试验的轮胎试验机。在此种轮胎试验机中,使用分别对应于多个轮胎的尺寸的多个轮辋。在如上所述的轮胎试验机中,将多个轮辋中适合于试验对象的轮胎的尺寸的轮辋安装于心轴。因此,该轮胎试验机具备能够将轮辋安装于心轴以及将轮辋卸下的轮辋更换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轮胎检查装置,其具有:能够夹持轮胎的上轮辋及下轮辋;将所述上下各轮辋以各自的轴心同轴地保持的上心轴及下心轴;将上心轴支撑为能够绕轴心旋转自如的上心轴壳体;以及保持该上心轴壳体的上部框架。该专利文献1的轮胎检查装置具备更换利用永久磁铁固定于上心轴的上轮辋的轮辋更换机构。在该轮胎检查装置的上心轴,磁吸附上轮辋的永久磁铁在该上心轴的轴心周围设有多个,在上部框架设有按压从上心轴朝直径外侧离开的上轮辋的表面,将由永久磁铁磁吸附的上轮辋从上心轴分离的脱离机构。该脱离机构被固定于上部框架,具有不能与上心轴一体地旋转的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以往的轮胎试验机中的轮辋更换机构还具有组装了磁铁的下心轴和载置有更换用轮辋的轮辋台。在专利文献1的轮辋更换机构中,将安装于心轴的轮辋卸下的步骤如下所述。首先,由脱离机构将上轮辋朝向下方按压,上轮辋从上心轴被卸下,并且上轮辋被配置在下轮辋之上。在此之后,在上下轮辋成套的状态(上轮辋被配置在下轮辋之上的状态)下,使下心轴下降。如果在上下轮辋成套的状态下下轮辋抵接于轮辋台,则上下轮辋从下心轴移载至轮辋台。下心轴进一步下降,并在比轮辋台更位于下方的下限位置停止。另一方面,在所述轮辋更换机构中,将上下轮辋安装于各个心轴的步骤(安装步骤)如下所述。首先,使下心轴从所述的下限位置上升,将载置在轮辋台上下轮辋移载至下心轴。在此之后,使下心轴进一步上升,如果上下轮辋靠近上心轴,上下轮辋中的上轮辋利用被设置在上心轴的磁铁的磁力而吸附于上心轴。在进行所述的轮辋更换的情况下,特别是将上轮辋安装于上心轴的情况下,发生以下所述的问题。即,在上下轮辋成套地朝向上心轴上升,并且上轮辋被安装于上心轴的过程中,上轮辋利用磁铁的磁力(吸附力)快速地被吸引于上心轴。因此,上轮辋用力地接触于上心轴。由于该接触时的冲击力非常大,因此存在由于该冲击而上轮辋与上心轴的接触面(紧贴面)容易受损的问题。此外,在上轮辋接触于上心轴时(磁吸附时)产生较大的撞击声,还有可能导致作业环境恶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27848号(图2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将上轮辋安装于上心轴时,能够缓和所述上轮辋接触于所述上心轴时的冲击的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以及轮辋更换方法。所提供的是一种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上轮辋及下轮辋,用于夹持轮胎;上心轴,能够将所述上轮辋安装及卸下,所述上心轴具有接触于安装在该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的上表面的下表面,并具有用于利用磁力将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固定于该上心轴的永久磁铁;以及下心轴,用于安装所述下轮辋,所述轮辋更换机构被设置在所述轮胎试验机中,用于更换被固定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该轮辋更换机构包括:按压构件,包含主体部和弹簧体,该主体部具有用于对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施加向下的按压力的按压面;以及致动器,使所述主体部在包含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的范围沿上下方向移位。所述上方位置是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与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相比更位于上方的位置。所述下方位置是与所述上方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位置。所述下方位置是通过一边让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对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施加所述向下的按压力一边让所述主体部朝向该下方位置移动至下方,从而能够使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朝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所述弹簧体对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的所述主体部施加向下的按压力。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的轮胎试验机的概要的俯视图(从上侧观察的图)。图2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辋更换机构的轮胎试验机的概要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辋更换机构的轮胎试验机的概要的侧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辋更换机构的轮胎试验机的主要构成要素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的正视图,表示上轮辋安装于上心轴时的状态。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的正视图,表示进行轮胎试验时的状态。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的正视图,表示将上轮辋从上心轴卸下时(上轮辋脱离时)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例。图1~图4表示具备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的轮胎试验机1。在以下的轮胎试验机1的说明中,轮胎t的输送路径f在该轮胎t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相当于轮胎试验机1的全长。与所述输送路径f交叉的水平方向,更准确地说,大致垂直于该输送路径f的水平方向相当于轮胎试验机1的纵深方向。该纵深方向也称为轮胎试验机1的左右方向或者宽度方向。所述轮胎试验机1具备润滑部2、轮胎试验部3及标记部4。所述润滑部2使所述轮胎t旋转,并对该轮胎t的胎圈部b涂布润滑液。所述轮胎试验部3使在所述润滑部2涂布了润滑液的轮胎t在心轴单元9旋转并进行轮胎试验来检测出存在于轮胎t的特异点。所述标记部4对所述轮胎t中所述特异点所存在的轮胎t的周向位置做标记。所述润滑部2、所述轮胎试验部3及所述标记部4沿所述输送路径f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排列。所述润滑部2是对被搬入的轮胎t的胎圈部b涂布润滑液的部分。所述润滑部2具有:以轮胎t的水平横放置的姿势输送该轮胎t的左右一对的第一输送机5;夹持通过所述一对第一输送机5被搬入的轮胎t的左右一对的臂部6;以及将润滑液涂布于由所述一对臂部6所保持的轮胎t的胎圈部b(内周缘)的涂布部7。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一输送机5分别是具有形成环形轨道的环状的带体即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beltconveyor),但是第一输送机5并不限定于带式输送机方式。在所述一对臂部6的各自的远端可旋转地设置有旋转辊8。在润滑部2,该一对臂部6从左右两外侧夹住被输送来的轮胎t,使所述旋转辊8接触于所述轮胎t的外周面即胎面。所述旋转辊8以容许所述轮胎t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旋转。所述涂布部7被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涂布部7呈刷子状,上升至接触于所述一对臂部6所保持的所述轮胎t的胎圈部b的位置,对该胎圈部b涂布润滑液。该涂布部7在涂布后返回到第一输送机5下方的位置并被收容。所述一对第一输送机5将已实施了所述润滑液的涂布的所述轮胎t从所述润滑部2朝所述轮胎试验部3输送。所述轮胎试验部3具有心轴单元9、鼓轮(drum)10、左右一对的第二输送机11及轮辋台13。所述心轴单元9以容许所述轮胎t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保持该轮胎t。所述鼓轮10包括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的圆筒状的外周面,并且以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心轴单元9的侧方。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11将从所述润滑部2输送来的轮胎t以保持该轮胎t水平横放的姿势下进行输送。所述轮辋台13具有能够将多个轮辋12搭载于其上的水平的轮辋搭载面。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11分别由上游侧输送机11a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输送机11b构成。该上游侧及下游侧输送机11a、11b分别是具有形成环形轨道的环状的带体即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所述轮胎试验部3还具有旋转驱动心轴单元9的图略的旋转驱动部。心轴单元9具有上心轴9a和下心轴9b。该上心轴9a和该下心轴9b是能够绕朝向上下方向的共同轴心旋转的棒状的构件。所述多个轮辋12分别由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的下端部的上轮辋12a和安装于所述下心轴9b的上端部的下轮辋12b构成。该上轮辋12a和该下轮辋12b被配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夹住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11上的轮胎t。各轮辋12具有被分割成两个上轮辋12a和下轮辋12b的结构。另外,心轴单元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所述鼓轮10被配置在心轴单元9附近,以使所述鼓轮10的外周面在轮胎t的径向上能够离接于被所述心轴单元9保持的该轮胎t的胎面。通过在所述鼓轮10的外周面接触于被心轴单元9保持的轮胎t的胎面的状态下使该轮胎t以规定的转数旋转,从而进行该轮胎t的试验。该鼓轮10具有旋转轴,在该旋转轴安装有用于测量从旋转中的轮胎t施加于鼓轮10的力和力矩等的图略的测力元件(loadcell)。基于用所述测力元件测量出的结果来计算轮胎均匀性(tireuniformity)等,将轮胎t的排斥力(repulsiveforce)最大的周向位置或轴向位置等作为“特异点”而测量。在所述轮胎试验部3进行的轮胎试验不仅包含所述的轮胎均匀性测量,而且还包含外形形状测量等。被测量“特异点”后的轮胎t在轮胎试验部3被旋转规定角度后,从该轮胎试验部3送往所述标记部4。所述标记部4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三输送机14以及打标装置15。所述一对第三输送机14在保持轮胎t的水平横放的姿势下使该轮胎t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所述打标装置15对定位于所述一对第三输送机14上的轮胎t的规定位置(例如,轮胎t的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做标记。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三输送机14分别是具有形成环形轨道的环状的带体即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例如,在轮胎试验部3进行有关轮胎t的轮胎均匀性的轮胎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打标装置15将表示所述轮胎试验中被确定的“特异点”的均匀性等的标记赋予在所述轮胎均匀性上有特异性的轮胎t的周向位置。在进行外形形状的测量等的轮胎试验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所述均匀性标记以外的标记赋予轮胎t。所述轮胎试验部3还具有滑动机构22。该滑动机构22是通过使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11中的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沿左右方向朝向相互离接的方向移动,从而变更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的间隔变更机构。所述滑动机构22能够使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朝所述离接的方向滑动。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朝向彼此离接的方向的滑动在试验对象的轮胎t的尺寸被变更时,可以将对应于被变更的尺寸的轮辋12从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机11的下方的所述轮辋台13取出。在该轮胎试验机1中,可以根据轮辋的外周径而变更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的间隔。所述轮辋台13由圆盘状的板材形成,被配置在比退避到下方的状态的下心轴9b的上端更位于上方的位置。所述轮胎试验部3还具有旋转驱动机构18。该旋转驱动机构18以使所述轮辋台13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该轮辋台13,并且能够使该轮辋台13旋转。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辋台13是旋转台(rotarytable)。在所述轮辋台13的所述轮辋搭载面上可以载置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的所述多个轮辋12。所述多个轮辋12可以分别被载置在排列于所述轮辋台13的旋转周向的多个位置。分别构成搭载于该轮辋台13的多个轮辋12的所述上轮辋12a和所述下轮辋12b以上下层叠的状态被搭载于所述轮辋搭载面上,可以分别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和所述下心轴9b。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轮辋台13可以将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的4个轮辋12搭载于在其轮辋搭载面上排列于旋转周向的4个位置上。所述轮辋台13被配置成:该轮辋台13的旋转中心轴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比所述心轴单元9更位于搬出侧(出口侧)。所述轮胎试验部3具备自动更换轮辋功能。该自动更换轮辋功能可以实现:即使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周径和胎面宽度的各种尺寸的轮胎t被搬入该轮胎试验部3,也能自动更换具有与被搬入的轮胎t的尺寸一致的尺寸的轮辋12,使轮胎t的轮胎试验不停滞而继续进行。具体地说,所述自动更换轮辋功能是基于从上游的润滑部2被搬入的下一个轮胎t的尺寸等信息,将安装在所述心轴单元9的轮辋12自动地变更为对应于该轮胎t的尺寸等的轮辋12,从而能够应对各种尺寸的轮胎t的轮胎试验的功能。在图5~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心轴单元9,更具体地说,在上心轴9a设有轮辋更换机构50(更详细地说,轮辋脱离机构51),该轮辋更换机构50具备用于更换上轮辋12a的以往没有的结构。以下,说明其详细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1具备框架52和壳体53。该框架52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将试验对象的轮胎t以保持水平的姿势输送的上游侧输送机11a的上方。该框架52的一部分被设置成在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的上方跨越该上游侧输送机11a。所述框架52具备:将上心轴9a旋转自如地支撑的上部框架52a和支撑上部框架52a的下部框架52b。在该上心轴9a的下方设有下心轴9b。所述壳体53被设置在下部框架52b,并将下心轴9b旋转自如地支撑。上心轴9a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被设置在所述上心轴9a的下端面,具有从该下端面朝上方凹陷的凹部。通过使下心轴9b的上端嵌合于该卡合部,上下心轴9a、9b被连结从而连接成如1根棒一样。此外,如图5所示,上心轴9a具有心轴主体和凸缘部55。该心轴主体是以上心轴9a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的部分,所述凸缘部55是从该心轴主体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呈圆环状扩展的部分。该凸缘部55被设置在所述心轴主体的下端部。该凸缘部55具有从所述心轴主体的下端部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所述上心轴9a中所述凸缘部55下侧的部分是设有所述卡合部的部分。所述上心轴9a具有下表面9s,所述上轮辋12a具有上表面12s。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是在该上轮辋12a被安装在所述上心轴9a的状态下接触于所述上心轴9a的下表面9s的面。换言之,所述上心轴9a的下表面9s是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相向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由所述凸缘部55的下表面形成。具体地说,当仰视时,该下表面9s由以所述上心轴9a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环状的面形成。当仰视时,该环状的面是由以所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彼此不同的2个同心圆包围的区域形成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为平面,更具体地说,是垂直于该上心轴9a的旋转中心轴的平面。但是,所述下表面9s并不限定于平面,也可以是包含曲面的面。此外,所述下表面9s也可以是所述上心轴9a中形成于所述凸缘部55以外的部分的面。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也可以不是该上心轴9a的表面中位于最下部的面。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只要是朝向下方的面,且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相向的面即可。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由俯视时以该上轮辋12a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环状的面形成。当俯视时,该环状的面是由以所述上轮辋12a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彼此不同的2个同心圆包围的区域形成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为平面,更具体地说,是垂直于该上轮辋12a的旋转中心轴的平面。但是,所述上表面12s并不限定于平面,也可以是包含曲面的面。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也可以不是该上轮辋12a的表面中位于最上部的面。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只要是朝向上方的面,且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相向的面即可。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是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述的按压构件62的按压面62s相向的面,是从该按压面62s受向下的按压力的面。此外,该上表面12s是当上轮辋12a被安装在上心轴9a时接触于上心轴9a的下表面9s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中与所述按压面62s接触的部分和与所述下表面9s接触的部分为相同高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不同的高度。所述凸缘部55具有至少一个安装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5具有多个安装部71。各安装部71由从所述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形成。所述多个安装部71在所述下表面9s沿周向隔开间隔而被排列。所述上心轴9a具有多个永久磁铁56。该多个永久磁铁56绕上心轴9a的旋转中心轴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被配置。该多个永久磁铁56具有利用其磁力将上轮辋12a固定(磁吸附)于上心轴9a的功能。上轮辋12a由附着于永久磁铁56的材质形成。所述多个永久磁铁56被收容在由形成于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的所述多个安装部71中。这些永久磁铁56被收容在分别朝下方开口并分别具有顶面的多个安装部71中。所述多个永久磁铁56在比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更位于下方的位置产生较强的磁力。这能够使上轮辋12a磁吸附于上心轴9a,具体地说,能够使上轮辋12a磁吸附于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下心轴9b可旋转地被安装于壳体53。轮胎试验机1还具备升降缸72。该升降缸72以从壳体53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被设置。该升降缸72能够使下心轴9b沿上下方向升降。下心轴9b的上端部呈随着朝向上方而变细的锥状。该下心轴9b的所述上端部可以卡合于上心轴9a的所述卡合部。此外,下心轴9b在呈所述锥状的部分的下侧具有与上心轴9b同样的凸缘部。在该凸缘部的上表面安装有多个图略的永久磁铁。在轮辋更换机构50,当安装上下轮辋12a、12b时,利用下心轴9b的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而下轮辋12b被固定于下心轴9b。所述上轮辋12a以层叠的状态被配置在该下轮辋12b之上。接着,利用升降缸72使下心轴9b朝上方伸出(下心轴9b朝上方移位),利用设置在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上侧的永久磁铁56的磁力,上轮辋12a被固定于上心轴9a。另外,当将下轮辋12b从下心轴9b卸下时,利用升降缸72使下心轴9b朝下方移位,由此下轮辋12b被载置于轮辋台13的上表面。轮辋台13限制被载置于其上的下轮辋12b朝下方移动。因此,通过下心轴9b进一步朝下方移动,从而下轮辋12b从下心轴9b被卸下并配置在所述轮辋台13上。在轮胎试验机1中,上心轴9a被固定在框架52而不上下移动。因此,把上轮辋12a从上心轴9a卸下的方法(脱离方法)与下轮辋12b的上述脱离方法不同。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50具备将被永久磁铁56固定于上心轴9a的上轮辋12a强制性地从上心轴9a分离的轮辋脱离机构51。该轮辋脱离机构51具备用于将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中从上心轴9a朝径向外侧离开的部分朝向下方按压的结构。以下,具体地说明轮辋脱离机构51。如图5~图7所示,轮辋更换机构50的轮辋脱离机构51是用于以大于从上心轴9a的所述多个永久磁铁56将上轮辋12a吸引到上心轴9a的磁力减去所述上轮辋12a的重量后的值的力,将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向下按压的机构。轮辋更换机构50(轮辋脱离机构51)具备至少一个按压构件62和至少一个气缸61(致动器)。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50具有一个按压构件62和多个气缸61。在图5~图7中,只图示了一个按压构件62和一个气缸61。所述多个气缸61在上心轴9a的周围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被配置。所述按压构件62被配置在所述多个气缸61的下方。所述按压构件62具有主体部62a和弹性部63。所述主体部62a具有用于对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施加向下的按压力的至少一个按压面62s。所述弹性部63是为了通过其弹性力对所述主体部62a施加上下方向的力而设置的。该弹性部63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弹簧体63a和至少一个第二弹簧体63b。所述第一弹簧体63a被配置在后述的中间构件68的下侧,主要是为了对所述主体部62a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弹性力)而设置的。所述第二弹簧体63b被配置在该中间构件68的上侧,主要是为了对所述主体部62a施加向上的按压力(弹性力)来支撑该主体部62a而设置的。各气缸61用于使所述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在包含上方位置与下方位置的范围沿上下方向移位。如图6所示,所述上方位置是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按压面62s位于安装在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的上方的位置。所述下方位置是所述上方位置的下方的位置。所述下方位置是通过一边让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按压面62s对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施加所述向下的按压力,一边让所述主体部62a朝向该下方位置移动至下方,从而如图5所示,能够使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从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朝下方分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方位置是所述按压面62s被配置在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的上方的位置,所述下方位置是所述按压面62s被配置在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的下方的位置。所述主体部62a可以在主体部下限位置与主体部上限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位。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是该主体部62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位的范围中最下方的位置,是与气缸61的实质下侧的行程终点相对应的主体部62a的位置。所述主体部上限位置是该主体部62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位的范围中最上方的位置,是与气缸61的实质上侧的行程终点相对应的主体部62a的位置。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下方位置也可以不是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也可以是该主体部下限位置的上方位置。此外,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上方位置也可以不是所述主体部上限位置,也可以是该主体部上限位置的下方位置。作为所述致动器的气缸61以使所述主体部62a在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与所述主体部上限位置之间移位的方式工作。图5表示主体部62a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该待机位置是所述弹性部63的弹性力与主体部62a的重量处于平衡的状态时的所述主体部62a的位置。在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该待机位置时,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按压面62s被配置在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的下方。该待机位置可以与所述下方位置相同,也可以是所述下方位置与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之间的位置,还可以是与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相同的位置。在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利用其弹性力对所述主体部62a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在所述待机位置是比所述下方位置更位于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当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该待机位置时,虽然优选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对所述主体部62a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但也可以不对所述主体部62a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也就是说,当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比所述下方位置更位于下方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可以是最大限度地伸长的状态。各气缸61具有缸主体61a、活塞74以及活塞杆75。所述缸主体61a是呈界定气缸室73的筒形状(具体地说,圆筒形状)的构件。所述活塞74被收容在所述气缸室73,将所述气缸室73划分为上室73u和下室73d。所述活塞74能够在所述气缸室73沿上下方向升降。所述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伴随所述活塞74沿上下方向的升降而沿上下方向移位。各气缸61的所述缸主体61a通过支架被安装在框架52。气缸61能够向下产生按压力。气缸61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多个永久磁铁56的设置数量和磁力的强度而适当设置。在图5~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轮辋更换机构50具备2个气缸61。另外,多个气缸61优选在周向上以等间隔被配置。所有的气缸61彼此同步地工作。在图略的压缩机生成的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气缸61的所述气缸室73。所述活塞杆75连结于活塞74的下端,能够伴随活塞74的上下移动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杆75由从活塞74朝下方延伸的棒状的构件构成。在该活塞杆75的下端部连结有所述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如图5所示,轮辋更换机构50还具备切换阀78、控制器80以及多个传感器。所述气缸61的缸主体61a具有连通于气缸室73的所述上室73u的上侧的进气口76和连通于所述下室73d的下侧的进气口77。可以从未图示的压缩机分别对上侧的进气口76以及下侧的进气口77供给压缩空气。所述压缩机与2个进气口76、77分别通过2条配管而连接。所述切换阀78介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气缸61之间,可以切换向所述2个进气口76、77的压缩空气的供给状态。所述切换阀78由电磁式的切换阀等构成。该切换阀78是可以选择性地切换流路的阀。所述切换阀78可以将压缩空气的供给状态切换为“对上侧的进气口76供给压缩空气并开放下侧的进气口77的状态”、“对下侧的进气口77供给压缩空气并开放上侧的进气口76的状态”、“开放上下双方的进气口76、77的状态”的任一个状态。所述多个传感器包含能够检测所述上轮辋12a已安装在所述上心轴9a的图略的第一传感器以及能够检测所述气缸61的所述活塞74的位置的图略的第二传感器。从这些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80。所述控制器80例如由电脑等构成。所述控制器80功能性地具有切换阀控制部81、安装状态判断部82以及活塞位置判断部83。所述切换阀控制部81控制所述切换阀78的动作。所述安装状态判断部83(应为82)基于从所述第一传感器被输入的信号判断所述上轮辋12a是否已安装在所述上心轴9a。所述活塞位置判断部83基于从所述第二传感器被输入的信号判断所述气缸61的活塞74是否已到达上限位置。所述切换阀78例如作为电磁式的切换阀而构成,基于从控制器80输出的指令信号,在第一容许状态、第二容许状态、阻止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容许状态容许来自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所述气缸61的所述下室73d,并容许空气从所述上室73u排出。所述第二容许状态容许来自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所述上室73u,并容许空气从所述下室73d排出。所述阻止状态容许空气从所述上室73u及所述下室73d排出,并阻止来自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所述上室73u及所述下室73d。所述按压构件62被设置在气缸61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构件62的所述弹性部63包含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和多个第二弹簧体63b。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分别为压缩弹簧(螺旋弹簧),但并不限定于压缩弹簧,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弹簧。所述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具有至少一个连接器构件65(上侧构件的一例)、至少一个棒体64以及至少一个下部结构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2a具有多个连接器构件65、多个棒体64以及一个下部结构体(下侧构件的一例),所述下部结构体包含至少一个环体67和至少一个按压片70。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部结构体包含一个环体67和多个按压片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当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时,对所述主体部62a中的所述下部结构体施加向下的按压力,更具体地说,对所述下部结构体中的所述环体67施加向下的按压力。所述多个连接器构件65被配置在与所述多个气缸61分别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多个连接器构件65分别连结于所对应的气缸61的活塞杆75的下端部。具体地说,所述活塞杆75的下端部与所述连接器构件65具有上下方向的游隙并能够相对移动地被连结。在各连接器构件65与所述下部结构体之间存在所述多个棒体64中的至少一个棒体64。所述多个棒体64分别是从所对应的连接器构件65朝下方延伸的棒状的构件。多个棒体64分别在所对应的连接器构件65与所述下部结构体的环体67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它们相连结。各棒体64贯穿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和所述第二弹簧体63b,并支撑该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b。具体地说,各棒体64被配置成沿上下贯穿隔着后述的中间构件68而上下排列的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b的中心部。各棒体64被设定为比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自由长度的状态)的所述第一弹簧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稍短的长度。按压构件62将在气缸61产生的按压力传递至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而将上轮辋12a朝向下方按压。所述下部结构体的所述环体67连结于所述多个棒体64的下端部。所述多个按压片70从所述环体67的下表面分别朝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下部结构体具有多个按压面62s,该多个按压面62s分别由所述多个按压片70的下表面形成。另外,所述多个按压片70的位置及数量也可以不与所述多个气缸61的位置及数量相对应。所述轮辋更换机构50还具备被配置在所述连接器构件65与所述下部结构体之间的中间构件68(本发明的支撑构件的一例)。该中间构件68与所述缸主体61a的相对位置恒定,与所述上心轴9a的相对位置恒定。所述中间构件68及所述缸主体61a的安装位置只要能够固定彼此的相对位置,则并不特别限定。所述中间构件68及所述缸主体61a例如也可以通过图略的支架等而被支撑于所述框架52。此外,这些构件也可以被构成上心轴9a的构件中不旋转的部分(例如,上心轴9a的主体等)支撑。此外,中间构件68(支撑构件)也可以不是独立于上心轴的构件,而是上心轴的一部分。连接器构件65具有凸缘部66。该凸缘部66呈沿水平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突出的形状。在各凸缘部66的下表面连接所述棒体64的上端。以包围该棒体64的方式配置有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b。各棒体64发挥作为按压构件62的功能之一的按压棒的作用。各棒体64的下端连接于环体67的上表面。在图5所示的具体例中,如上所述地构成所述弹性部63的弹簧体分别是压缩弹簧。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介于所述环体67与所述中间构件68之间。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介于所述中间构件68与所对应的所述连接器构件65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分别呈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形状,以沿上下方向伸缩的方式被构成。所述中间构件68支撑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各自的一端部(上端部),所述环体67支撑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各自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据此,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分别被中间构件68限制朝向上方的移动,并分别被所述环体67限制朝向下方的移动。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体63a分别伴随所述主体部62a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68朝上方相对移动而收缩,并伴随所述主体部62a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68朝下方相对移动而伸长。所述中间构件68支撑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各自的一端部(下端部),所述多个连接器构件65分别支撑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中所对应的第二弹簧体63b的另一端部(上端部)。据此,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分别被所述中间构件68限制朝向下方的移动,并分别被所述连接器构件65限制朝向上方的移动。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体63b分别伴随所述主体部62a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68朝上方相对移动而伸长,并伴随所述主体部62a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68朝下方相对移动而收缩。所述中间构件68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中间构件68的多个插通孔。在该多个插通孔分别插通所述多个棒体64。在该中间构件68的所述多个插通孔分别配置有滑套(slidingbush)68a。该滑套68a一边降低所述棒体64与所述中间构件68之间的阻力一边引导所述棒体64。该滑套68a呈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滑套68a的贯穿孔的圆筒形状。所对应的所述棒体64可滑动地插通于该滑套68a的所述贯穿孔。也就是说,在所述中间构件68的所述多个插通孔各自的内周面与插通于该插通孔的棒体64之间存在所述滑套68a。所述中间构件68通过多个所述滑套68a分别支撑所述多个棒体64。因此,所述多个棒体64的每一个仅沿一个方向(仅沿上下方向)移位,朝向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左右方向(水平方向)的移位被抑制。因此,在所述多个棒体64的每一个中,发生该棒体64的轴抖动等问题的情况得到抑制。也就是说,所述滑套68a限制棒体64的动作,使棒体64只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其结果,能够防止环体67倾斜而作为按压片70的下表面的按压面62s不均等地按压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的情况。此外,在所述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与多个气缸61各自的活塞杆75连结的情况下,所述滑套68a能够使所述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稳定地沿上下方向动作。具体地说,所述中间构件68及所述多个滑套68a将所述多个棒体64各自的动作方向限制为上下方向。由于该多个棒体64是所述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一部分,因此,当主体部62a沿上下方向动作时,抑制该主体部62a朝向倾斜于上下方向的方向动作以及所述主体部62a的姿势倾斜。更具体地说,例如在所述多个气缸61的一部分气缸61中发生气体堵塞和灰尘卡入等问题而该一部分气缸61不正常动作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设置所述滑套68a,则有时所述主体部62a(具体地说,环体67及按压片70)的姿势会倾斜。但是通过在中间构件68的所述多个插通孔分别设置所述滑套68a,从而抑制连结于所述多个气缸61的所述主体部62a的动作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情况以及所述主体部62a的姿势倾斜的情况。如上所述,以与缸主体61a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中间构件68为界而把第一弹簧体63a和第二弹簧体63b上下分开配置的理由是为了提高设定对应于主体部62a的重量的弹性部63的适当行程和弹簧力时的设计自由度。具体而言如下所述。如果将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b设计为一体的弹簧,一般的市售品难以符合作为弹性部63所需的条件,因此需要准备特别订制的弹簧,成本上升。如本实施方式,以中间构件68为界而上下分割的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b作为弹性部63而被使用的情况下,弹性部63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这能够使选定所述第一弹簧体63a及所述第二弹簧体63a时的选择更多,据此能够使成本下降。另外,构成所述弹性部63的弹簧的行程及弹簧力,需要符合以下的多个条件,而一般的市售品难以符合这些条件。[条件1]在后述的待机状态(未利用气体对气缸61进行加压的状态)下,按压构件62的下表面62s与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相比位于下方。[条件2]将上轮辋12a安装于上心轴9a的过程中的弹簧力(弹性部63整体的弹性力)在从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接触到按压构件62的下表面62s的时刻(a)起至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接触于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的时刻(b)为止的期间变化。具体地说,在所述时刻(a),所述弹簧力为了支撑所述主体部62a而向上作用,在所述时刻(a)到所述时刻(b)为止的期间向下转变,在所述时刻(b)向下作用。[条件3]在上轮辋12a刚安装到上心轴9a后的状态(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接触于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且未利用气体对气缸61进行加压的状态)下,所述弹簧力向下作用,但该弹赞力是不让上轮辋12a从上心轴9a脱离的程度的力。在所述上轮辋12a已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弹簧体63a施加于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向下的按压力(弹性部63的所述弹簧力)被设定为小于从所述永久磁铁56的磁力减去所述上轮辋12a的重量的值。位于按压构件62的下端的按压面62s,也就是位于按压片70的下端的按压面62s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相向。该按压面62s能够对固定(保持)于上心轴9a的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施加按压力。该按压面62s按压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的位置是与凸缘部55中安装有永久磁铁56的位置相比更位于上心轴9a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具体地说,当俯视时,所述按压面62s按压所述上表面12s的位置是与凸缘部55的外周面相比更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按压构件62的按压面62s是连接于以包围上心轴9a的方式设置的环体67并向下方延伸的按压片70的下端面。上心轴9a游嵌于在该环体67的中央穿出的贯穿孔69中。多个按压片70(轮辋按压构件)以从环体67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一对按压片70。当俯视时,各按压片70呈沿上心轴9a的外周的圆弧形状。接着,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50的轮辋更换方法。图6表示正在进行轮胎试验时的轮辋更换机构5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切换阀78切换为第一容许状态。该第一容许状态容许来自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被供给至连通于下侧的进气口77的所述下室73d,并容许所述上室73u的空气通过上侧的进气口76排出。也就是说,在压缩机被压缩的压缩空气只被供给至由活塞74界定的气缸室73的下室73d,使活塞74朝向上方移动。据此,气缸61的活塞74及活塞杆75移动至上方,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按压片70、环体67、棒体64及连接器构件65)也移动至上方。所述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处于所述上方位置,按压片70的下端面,也就是按压构件62的按压面62s与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以及永久磁铁56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从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朝上方离开。此外,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上轮辋12a被安装于上心轴9a,并利用永久磁铁56的磁力被固定于上心轴9a。此外,下轮辋12b被安装于下心轴9b,并利用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被固定于下心轴9b。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上下轮辋12a、12b上下隔开间隔而被配置。图7表示上轮辋12a从上心轴9a被卸下时的状态。为了从图6所示的状态(轮胎试验中的状态)切换为图7所示的卸下时的状态,控制器80的切换阀控制部81控制切换阀78的动作,使切换阀78从所述第一容许状态切换为第二容许状态。具体地说,该第二容许状态容许来自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被供给至连通于上侧的进气口76的上室73u,并容许空气从连通于下侧的进气口77的下室73d排出。据此,在压缩机被压缩的压缩空气只被供给至由活塞74界定的气缸室73的上室73u,使活塞74及活塞杆75朝向下方移动。此时的气缸61产生的向下的按压力大于从永久磁铁56将上轮辋12a吸引到上心轴9a的力减去上轮辋12a的重量的值。该向下的按压力通过连接器构件65、棒体64、环体67及按压片70而被传递至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该按压力较强地将上轮辋12a朝向下方按压。因此,所述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从图7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下方移动而到达所述下方位置。该下方位置是通过一边让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按压面62s对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施加所述向下的按压力,一边让所述主体部62a朝向该下方位置移动至下方,从而能够使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从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朝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因此,如果所述主体部62a到达所述下方位置,所述上轮辋12a的所述上表面12s就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向下方隔开距离的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不是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即不是与致动器的下侧的行程终点相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压缩空气产生的向下的按压力,活塞74及活塞杆75进一步朝向下方移动,所述主体部62a到达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据此,上轮辋12a可靠且迅速地从上心轴9a脱离。如上所述地从上心轴9a脱离的上轮辋12a在被配置于下轮辋12b之上的状态下与下心轴9b一起下降。据此,上轮辋12a从上心轴9a被卸下。接着,如果所述下心轴9b进一步下降而下轮辋12b到达所述轮辋台13的上表面,则该下轮辋12b从下心轴9b被卸下,该下轮辋12b以及重叠于其上的所述上轮辋12a被配置在所述轮辋台13的上表面。图5表示上轮辋12a被安装于上心轴9a时的状态。在上轮辋12a从上心轴9a被卸下的状态且所述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位于图5所示的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进行用于将上轮辋12a安装于上心轴9a的控制。在所述上轮辋12a被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80的切换阀控制部81在所述上轮辋12a从所述上心轴9a被卸下的状态下进行将所述切换阀78切换为所述阻止状态的控制。据此,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如果所述切换阀78被切换为所述阻止状态,则如图5所示,所述切换阀78成为上下双方的进气口76、77被开放的状态。在所述切换阀78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所述上室73u及所述下室73d均未被供给压缩空气,因此所述上室73u的空气压与所述下室73d的空气压之差几乎不存在。不但如此,由于容许空气从所述上室73u及所述下室73d排出,因此活塞74能够在气缸室73内朝向上方、下方移动。当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体63a产生的向下的按压力(弹性力)优选作用于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但这点并非必须。也就是说,如以上所述,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下方位置相比进一步位于下方的情况下,当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体63a产生的向下的按压力并不一定要作用于所述主体部62a,只要当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比所述待机位置更位于上方的所述下方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体63a产生的向下的按压力作用于所述主体部62a即可。该第一弹簧体63a的按压力(弹性力)可以缓和将上轮辋12a重新安装于上心轴9a时的冲击。如上所述,图5所示的轮辋更换机构50的状态是等待将上轮辋12a安装于上心轴9a的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按压片70的下端面(也就是说,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表面62s)比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更向下方突出。由此,弹性部63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在所述待机状态下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下表面62s与所述上心轴9a的下表面9s相比更位于下方。具体地说,该弹簧体63a、63b的弹簧常数和弹簧体63a、63b的长度例如考虑上述条件1~条件3而被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弹性部63包含被配置于中间构件68的下侧的第一弹簧体63a和被配置于中间构件68的上侧的第二弹簧体63b。由此,通过将多个弹簧体63a、63b通过位置被固定的中间构件68而上下分开配置,从而能够使弹性部63的弹簧力的作用方向朝向上下两个方向作用。此外,由于可以通过各个弹簧体的长度调整等来调节所述弹性部63的弹簧力,因此确保设计自由度。在此种待机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的轮辋更换机构50中,如果把上轮辋12a及下轮辋12b载置于上端部的下心轴9b上升,上轮辋12a接近永久磁铁56直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进入到所述永久磁铁56的磁力的所述影响范围的位置,则永久磁铁56的磁力作用于上轮辋12a,上轮辋12a朝向上心轴9a而朝上方被吸引。在所述待机状态下,按压片70的下端面62s,即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表面62s与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相比更位于下方,因此利用磁力被吸引到上心轴9a的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先于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接触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表面62s。在该接触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所述主体部62a伴随所述上轮辋12a利用所述磁力以接近上心轴9a的所述下表面9s的方式上升而上升。此时,所述第一弹簧体63a的按压力朝向下方作用于所述主体部62a,因此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接触上心轴9a的下表面9s时的冲击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体63a收缩而被缓和。据此,对作为磁吸附面(紧贴面)的所述上表面12s以及所述下表面9s造成损伤和发生较大撞击声的情况等得到抑制。也就是说,在从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接触于所述主体部62a的下表面62s起至接触于所述上心轴9a的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为止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时间段,由于上轮辋12a受所述第一弹簧体63a产生的向下的按压力,因此上轮辋12a被安装于上心轴9a时的冲击被缓和。若如上所述地上轮辋12a被固定于上心轴9a,则轮辋更换机构50再次切换为图6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活塞74朝上方移动,按压片70从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朝上方离开。该图6所示的状态是可以进行轮胎试验的状态。从图6所示的状态利用轮辋更换机构50将上轮辋12a卸下的顺序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50中,气缸61和支撑该气缸61的支架以不与上心轴9a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上部框架52a。也就是说,轮辋更换机构50具有不与上心轴9a的旋转一起旋转的结构。因此,在轮胎试验中,抑制轮辋更换机构50的旋转导致的误差成分包含在均匀性的测量系统中。其结果,能够精确地测量均匀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辋更换机构50(轮辋脱离机构51)能够抑制将上轮辋12a安装于上心轴9a时产生各种坏影响。具体地说,在轮辋更换机构50中,以对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施加向下的按压力的方式调节棒体64的长度、弹簧体63a、63b的长度以及所述中间构件68的位置。因此,所述弹性部63缓和上轮辋12a被安装于上心轴9a时的冲击力,缓和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以及上心轴9a的下表面9s的损伤以及撞击声。而且,在所述待机状态下,构成使气缸61的两个进气口76、77同时开放的气体回路。也就是说,在所述待机状态下,气缸61的活塞杆75伸缩自如。在该待机状态下,如果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出上轮辋12a已安装于上心轴9a,则输入该信号的控制器80控制所述切换阀78的动作,使气缸61的活塞74上升。并且,如果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出气缸61的活塞74已到达上限位置,输入该信号的控制器80控制所述升降缸72的动作,使下心轴9b下降。据此,上轮辋12a及下轮辋12b迅速地分别被固定于上心轴9a及下心轴9b。按压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的所述按压构件62的按压面62s被配置在能够按压轮胎试验中使用的上轮辋12a中具有包含于最小直径的上轮辋12a到最大直径的上轮辋12a的范围的任意尺寸的上轮辋12a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环体67的下表面设有从该下表面朝下方延伸的按压片70(轮辋12按压构件)。这使得即使所述按压面62s按压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的位置被限制在径向的小范围,所述按压面62s也能适当地按压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不仅如此,即使气缸61的安装位置受到限制,所述按压面62s也能适当地按压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如图6所示,所述弹性部63隔着中间构件68被分开为上侧的第二弹簧体63b和下侧的第一弹簧体63a。这能够提高调整对按压构件62的所述主体部62a进行按压的弹簧体63a、63b的弹簧常数的自由度。除此之外,如图6所示,在连接器构件65设有能够使所述活塞杆75的下端部相对于该连接器构件65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游隙。该游隙是为了使所述按压构件62的移动量小于(短于)气缸61的活塞杆75的行程。此外,如上所述,在所述轮辋台13的所述轮辋搭载面上载置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的所述多个轮辋1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和重量的所述多个上轮辋12a中的任一个安装于上心轴9a。并且,在所述上轮辋12a已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的状态下由所述第一弹簧体63a施加于所述主体部62a的所述向下的按压力设定为小于从所述永久磁铁56的磁力减去可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的所述多个上轮辋12a中具有最大重量的上轮辋12a的重量的值。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1的轮辋更换机构50具有轮辋脱离机构51,由于该轮辋脱离机构51的按压构件62包含所述弹性部63,因此能够抑制将上轮辋12a安装于上心轴9a时造成各种坏影响。另外,如上所述,对于有关所述上轮辋接触于所述上心轴时的冲击的问题,在轮胎试验机中,可以考虑采用液压缸(液压千斤顶)作为轮辋脱离机构,并将该液压缸用于缓和冲击的对策。也就是说,该对策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具备用于从上心轴卸下上轮辋的轮辋脱离机构,该轮辋脱离机构具备:以下垂状态设置于上部框架,并向下产生按压力的液压缸;以及具有利用该液压缸的按压力按压上轮辋的下端部的按压构件。也就是说,在该轮胎试验机中,该轮辋脱离机构的液压缸还作为用于缓和上轮辋被磁吸附时的冲击的机构而被使用。具体地说,当更换上轮辋时上轮辋被卸下,直到其他的上轮辋被安装于上心轴为止,使液压缸朝向下方伸长,将按压构件向下侧按压(轮辋按压操作)。在该状态下,将上轮辋磁吸附于上心轴的情况下,基于液压缸朝向下方的按压力与下心轴的上升力之差,利用该液压缸被压回时的缓冲效果,来缓和安装上轮辋时的冲击力。此外,在上轮辋被安装在上心轴后,用传感器检测出上轮辋已可靠地被安装,并释放液压千斤顶的压力,通过下心轴下降从而结束轮辋的更换动作。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动作,可以消除安装上轮辋时的问题(例如,发生撞击声)等。但是,在该对策中,有时发生以下所示的问题。例如,上述的液压缸的动作(用于解决磁吸附上轮辋时的问题的动作)是包含在自动更换轮辋的一连的动作中的动作。但是,有时轮辋的更换作业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在该情况下,例如在所述轮辋按压操作和所述下心轴的上升操作个别地进行的手动操作中,有时在未进行所述轮辋按压操作的状态下进行使已搭载上下轮辋的下心轴上升的操作。此时,无法缓和将上轮辋安装于上心轴时的冲击。此外,有时设置用于检测上心轴上安装有上轮辋的情况的传感器。在该传感器未检测到上轮辋的情况下,不进行将上轮辋从上心轴卸下的动作。但是,用于检测上轮辋的所述传感器因某种原因而误工作,尽管上轮辋已安装于上心轴,却判断为上轮辋未安装,进行所述液压缸将上轮辋朝下方按压的动作,其结果,有可能产生轮辋掉落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利用液压缸来实现上轮辋的脱离以及缓冲安装上轮辋时的冲击的两个功能的情况下,因该兼用动作所导致的上述各种问题不能完全解决。此外,在所述对策中,在传感器检测出上轮辋已可靠地紧贴于上心轴后释放液压缸的压力,并使用计时器对压力完全释放的时间进行计时。在此种对策中,所述压力完全释放耗费较长时间,还存在下心轴下降至规定位置而动作结束为止需要较长的时间的问题。另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上为例示,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可以包含例如以下的方式。(a)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图5所示,第一弹簧体63a和第二弹簧体63b隔着中间构件68而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在图5中,所述弹性部63也可以具有第一弹簧体63a而不具有第二弹簧体63b。此时,在所述主体部62a被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下限位置时,该主体部62a例如可以被气缸61的活塞杆75的下端部支撑,此外,也可以通过连接器构件65的下表面接触于中间构件68的上表面而被支撵。(b)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图5所示,所述轮辋更换机构50具备支撑构件(中间构件68),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在图5中,也可以省略所述支撑构件(中间构件68),所述弹性部63仅由至少一个第一弹簧体63a构成。此时,例如,棒体64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下部结构体的环体67,而棒体64的上端部插通于设置在上侧构件(连接器构件65)的贯穿孔中。在该结构中,当主体部62a沿上下方向升降时,棒体64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构件65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c)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果上轮辋12a接近永久磁铁56,直到进入永久磁铁56的磁力的所述影响范围的位置,则通过该磁力而上轮辋12a被吸引到上心轴9a,之后,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先于凸缘部55的下表面9s接触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表面62s。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此种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上升的所述上轮辋12a的上表面12s接触于按压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表面62s之后,通过该上轮辋12a进一步上升,从而利用所述磁力吸引到所述上心轴9a的方式。特别是在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运转条件和操作条件、各种参数、构成物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并不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采用一般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估计到的值。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将上轮辋安装于上心轴时,能够缓和上轮辋接触于上心轴时的冲击的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以及轮辋更换方法。所提供的是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该轮辋更换机构被设置在轮胎试验机中。该轮胎试验机具备:多个轮辋,用于夹持轮胎,该多个轮辋分别具有上轮辋及下轮辋;上心轴,能够将从所述多个轮辋选择的任一个轮辋的所述上轮辋安装及卸下,所述上心轴具有接触于安装在该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的上表面的下表面,并具有用于利用磁力将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固定于该上心轴的永久磁铁;以及下心轴,用于安装所述下轮辋。所述轮辋更换机构是用于更换被固定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的机构。该轮辋更换机构包括:按压构件,包含主体部和弹簧体,该主体部具有用于对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施加向下的按压力的按压面;以及致动器,使所述主体部在包含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的范围沿上下方向移位。所述上方位置是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与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相比更位于上方的位置。所述下方位置是与所述上方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位置,是通过一边让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对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施加所述向下的按压力一边让所述主体部朝向该下方位置移动至下方,从而能够使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朝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所述弹簧体对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的所述主体部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在该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中,在进行伴随上下轮辋以及上下心轴的旋转的轮胎试验的情况下,利用所述致动器而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被配置在所述上方位置。如果所述主体部被配置在该上方位置,由于相对于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更位于上方,因此所述按压构件的主体部不会妨碍所述上轮辋及所述上心轴的旋转。此外,在为了将固定于所述上心轴的上轮辋更换为其他的上轮辋而上轮辋从上心轴被卸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致动器而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朝下方移动而被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或者比该下方位置更位于下方的位置(例如所述待机位置)。这使得通过一边让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对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施加所述向下的按压力,一边让所述主体部移动至该下方位置,从而将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朝向下方离开。而且,在将所述其他的上轮辋安装于所述上心轴的情况下,在所述主体部被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所述上心轴的下方的所述其他的上轮辋接近所述上心轴。然后,如果该上轮辋接近至可充分受到所述上心轴的永久磁铁的磁力影响的距离,就被该磁力吸引而朝向所述上心轴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在所述主体部被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先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接触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并且,在所述轮辋更换机构中,所述弹簧体被构成为对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的所述主体部施加向下的按压力。通过该弹簧体的所述向下的按压力,抑制所述主体部及上轮辋朝向上方的移动速度。这使得能够利用所述弹簧体的所述向下的按压力来缓和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时的冲击。在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中,优选所述上心轴旋转自如地被所述轮胎试验机的框架支撑,所述致动器被固定于所述框架。假设在所述致动器被固定于上心轴并伴随该上心轴的旋转而旋转的情况下,由于因所述致动器的旋转导致的误差成分包含在轮胎试验的测量结果,因此轮胎试验的精确度下降。而在本结构中,由于所述致动器不是固定在上心轴,而是被固定在所述框架,因此,即使所述上心轴旋转,该致动器也不会旋转。这使得在轮胎试验中,能够抑制因所述致动器的旋转导致的误差成分包含在轮胎试验的测量结果中。据此,能够抑制轮胎试验的精确度下降。在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中,优选所述弹簧体沿上下方向伸缩,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包含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弹簧体并支撑该弹簧体的棒体。在该结构中,沿上下方向伸缩的弹簧体由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弹簧体的所述棒体来支撑,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弹簧体朝向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变形。这能够抑制所述弹簧体施加于所述主体部的向下的按压力发生偏差。在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中,可以为:所述致动器是具有用于界定气缸室的缸主体以及被收容在所述气缸室将所述气缸室划分为上室和下室且能够在所述气缸室中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活塞的气缸,所述主体部伴随所述活塞沿上下方向的升降而在上下方向上移位。在该结构中,所述主体部的上下方向的移位通过所述气缸来实现。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也可以还包括:支撑构件,与所述缸主体的相对位置为恒定,并支撑所述弹簧体的一端部,其中,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支撑所述弹簧体的另一端部,所述弹簧体伴随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而沿上下方向伸缩。在该结构中,所述弹簧体的一端部由与所述缸主体的相对位置不变的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弹簧体的另一端部由与所述缸主体的相对位置伴随活塞的上下方向的升降而变化的所述主体部支撑。因此,所述弹簧体伴随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变化而沿上下方向成伸缩。这使得能够以设置所述支撑构件的这一简单结构来缓和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时的冲击。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还包括:支撑构件,与所述缸主体的相对位置为恒定,并支撑所述弹簧体的一端部,其中,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包含:上侧构件,与所述活塞的升降动作联动而能够上下移动;下侧构件,位于该上侧构件的下方;以及棒体,从所述上侧构件朝向下方延伸至所述下侧构件,并将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连结,其中,所述支撑构件介于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所述支撑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支撑构件且所述棒体能够插通的插通孔,所述轮辋更换机构还包括配置在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插通孔的滑套,所述滑套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滑套且所述棒体能够滑动地被插通的贯穿孔,所述棒体一边被所述滑套支撑一边与所述上侧构件联动而上下移动。在该结构中,所述支撑构件通过所述滑套支撑所述棒体。因此,抑制所述棒体在沿上下方向移位时朝向该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移位。因此,抑制在所述棒体中发生该棒体的轴振荡等问题。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优选还包括;切换阀,能够在第一容许状态、第二容许状态以及阻止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容许状态容许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所述气缸室的所述下室并容许空气从所述气缸室的所述上室排出;所述第二容许状态容许所述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所述上室并容许空气从所述下室排出;所述阻止状态容许空气从所述上室及所述下室排出并阻止所述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所述上室及所述下室;以及切换阀控制部,控制所述切换阀的动作,其中,所述切换阀控制部:在进行所述轮胎试验的情况下,以使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被配置在所述上方位置的方式进行将所述切换阀切换为所述第一容许状态的控制;在所述上轮辋从所述上心轴被卸下的情况下,以使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被配置在所述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将所述切换阀切换为所述第二容许状态的控制;在所述上轮辋被安装于所述上心轴的情况下,在所述上轮辋从所述上心轴被卸下时状态下进行将所述切换阀切换为所述阻止状态的控制。在该结构中,所述轮胎试验、所述上轮辋的卸下以及所述上轮辋的安装各自所需的所述按压构件的动作可以通过控制器的所述切换阀控制部而自动且可靠地实现。在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中,优选在所述上轮辋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状态下所述弹簧体施加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向下的按压力被设定为小于从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减去所述多个轮辋的多个上轮辋中具有最大重量的上轮辋的重量的值。轮胎试验是在所述上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该安装状态下由所述弹簧体施加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向下的按压力小于从所述磁力减去所述重量的值的结构能够使上轮辋被上心轴保持。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也可以还包括:支撑构件,与所述上心轴的相对位置为恒定,其中,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包含与所述支撑构件相比更位于下方的下侧构件,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弹簧体以介于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方式被配置,该弹簧体的上端部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并且,所述弹簧体的下端部被所述下侧构件支撑,该弹簧体通过收缩而容许所述下侧构件接近所述支撑构件,该弹簧体在所述主体部至少位于所述上方位置与所述下方位置之间时,利用该弹簧体的弹性力对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下侧构件施加向下的按压力。该结构使得能够以设置如上所述的支撑构件的这一简单结构来缓和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时的冲击。在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中,也可为: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包含:与所述支撑构件相比更位于上方的上侧构件;以及从所述上侧构件朝向下方延伸至所述下侧构件,并将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连结的棒体,其中,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弹簧体是介于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第一弹簧体,该第一弹簧体的上端部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并且,所述第一弹簧体的下端部被所述下侧构件支撑,所述按压构件还包含介于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上侧构件之间的第二弹簧体,该第二弹簧体的上端部被所述上侧构件支撑,并且,所述第二弹簧体的下端部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弹簧体通过收缩而容许所述下侧构件接近所述支撑构件,所述第一弹簧体在该第一弹簧体收缩时,利用该第一弹簧体的弹性力对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下侧构件施加向下的按压力,所述第二弹簧体通过收缩而容许所述上侧构件接近所述支撑构件,所述第二弹簧体在该第二弹簧体收缩时,利用该第二弹簧体的弹性力对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侧构件施加向上的按压力。该结构使得通过将所述第一弹簧体配置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下侧,并将所述第二弹簧体配置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上侧,从而如上所述能够提高设计包含所述第一弹簧体及所述第二弹簧体的弹性部时的自由度。在利用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辋更换机构的轮辋更换方法中,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下方位置的状态或者所述主体部位于比该下方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下,使位于所述上心轴的下方的所述上轮辋接近所述上心轴,并使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先于所述上心轴的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按压面接触。据此,能够利用所述弹簧体的所述按压力来缓和使所述上轮辋的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下表面时的冲击。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