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涉及一种测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及安装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展,我国高层建筑的高度和数量得到了飞速增长,形成了摩天大楼建设的热潮近年,超高层建筑的数量日趋增多,建筑高度不断刷新城市的天际线。超高层建筑多采用桩筏基础形式,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则是基础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通过提前预埋测温导线,后期人工进行混凝土内部温度监测和记录是最为常规、最为简单的测温方式,但由于测温设备的精度低、测温周期短、人工投入大以及无法在同一时间同时监测所有点位的温度,导致所记录的温度数值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及安装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法在同一时间同时监测所有点位的温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包括底板钢筋网、顶板钢筋网和冷却水池,所述底板钢筋网通过若干个支撑钢筋与顶板钢筋网固定连接,所述顶板钢筋网的顶端通过支撑柱固定安装有无线测控终端,所述无线测控终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若干个测温计,且若干个所述测温计固定安装在底板钢筋网顶端的不同位置,测温计的检测探头通过扎丝进行固定,并且测温计的外部套设保护套,所述冷却水池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冷却管与冷却水池的进水口固定连接,且所述冷却管铺设在底板钢筋网的顶端。
作为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钢筋网和顶板钢筋网均通过若干个横向钢筋和若干个竖向钢筋相互交错绑扎而成。
作为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线的表面套设有保护管,且保护管采用棉线先栓接再用透明胶布与底板钢筋网缠绕固定。
作为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却管通过u型卡与底板钢筋网固定连接。
作为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水管的中部固定设有闸阀。
作为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无线测控终端与pc电脑端电性连接,所述水泵与无线测控终端电性连接。
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横向钢筋和竖向钢筋相互绑扎形成底板钢筋网,再在底板钢筋网的顶端绑扎若干个支撑钢筋,并在支撑钢筋的顶端绑扎横向钢筋和竖向钢筋相互绑扎形成的顶板钢筋网,完成钢筋绑扎;
s2、在底板钢筋网的顶端铺设冷却管,并通过u型卡使冷却管与底板钢筋网固定连接,最后将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水泵的出水口和冷却水池相连接,完成冷却管的铺设;
s3、将水泵的进水口通过出水管与冷却水池的出水口固定连接,并在出水管的中部固定安装闸阀;
s4、在底板钢筋网的表面设置若干个测温计,测温计(12)的外部套设保护套,并通过支撑柱将无线测控终端安装在顶板钢筋网的顶部,通过导线使测温计与无线测控终端相连,并在导线的表面套设保护管,且保护管采用棉线先栓接再用透明胶布与底板钢筋网缠绕固定,完成测温元件的设置;
s5、最后使水泵与无线测控终端电性连接,并且将无线测控终端与pc电脑端电性连接;
s6、系统安装完成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开始浇筑,开启无线测温系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温元件及其引出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及安装方法,通过提前预埋的测温导线及测温计,可根据设定的任一频率同时采集各监测点位的温度数值,数据精度达0.1℃,达到各个点位实时同步监测的目的;在pc端或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可同步查看测温结果,包含自动生成的温度曲线以及混凝土表气温差、里表温差等图表数值;将无线测温及温度控制系统与水冷却系统相连接,系统自动判断里表温差的数值,并控制冷却水的开启或关闭,达到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底板钢筋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底板的安装流程图;
图4为发明底板的模块示意图。
图中:1、底板钢筋网;2、支撑钢筋;3、顶板钢筋网;4、冷却水池;5、出水管;6、水泵;7、闸阀;8、冷却管;9、支撑柱;10、无线测控终端;11、导线;12、测温计;13、横向钢筋;14、竖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发明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包括底板钢筋网1、顶板钢筋网3和冷却水池4,底板钢筋网1通过若干个支撑钢筋2与顶板钢筋网3固定连接,顶板钢筋网3的顶端通过支撑柱9固定安装有无线测控终端10,无线测控终端10通过导线11电性连接有若干个测温计12,且若干个测温计12固定安装在底板钢筋网1顶端的不同位置,测温计12的检测探头通过扎丝进行固定,并且测温计12的外部套设保护套,冷却水池4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5与水泵6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水泵6的出水口通过冷却管8与冷却水池4的进水口固定连接,且冷却管8铺设在底板钢筋网1的顶端。
优选的,底板钢筋网1和顶板钢筋网3均通过若干个横向钢筋13和若干个竖向钢筋14相互交错绑扎而成;导线11的表面套设有保护管,用于对导线11进行保护,防止浇筑过程中造成导线11的损坏,且保护管采用棉线先栓接再用透明胶布与底板钢筋网1缠绕固定,用于对导线11进行固定;冷却管8通过u型卡与底板钢筋网1固定连接,便于对冷却管8进行安装;出水管5的中部固定设有闸阀7,用于调整冷却管8的送水量;无线测控终端10与pc电脑端电性连接,无线测控终端10接收到测温计12的测量温度,并将各测温元件的温度信息后发送给pc电脑端,水泵6与无线测控终端10电性连接,自动判断里表温差的数值,并控制冷却水泵6的开启或关闭。
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横向钢筋13和竖向钢筋14相互绑扎形成底板钢筋网1,再在底板钢筋网1的顶端绑扎若干个支撑钢筋2,并在支撑钢筋2的顶端绑扎横向钢筋13和竖向钢筋14相互绑扎形成的顶板钢筋网3,完成钢筋绑扎;
s2、在底板钢筋网1的顶端铺设冷却管8,并通过u型卡使冷却管8与底板钢筋网1固定连接,最后将冷却管8的两端分别与水泵6的出水口和冷却水池4相连接,完成冷却管8的铺设;
s3、将水泵6的进水口通过出水管5与冷却水池4的出水口固定连接,并在出水管5的中部固定安装闸阀7;
s4、在底板钢筋网1的表面设置若干个型号为tm-902c的测温计12,测温计12的外部套设保护套,并通过支撑柱9将无线测控终端10安装在顶板钢筋网3的顶部,通过导线11使测温计12与无线测控终端10相连,并在导线11的表面套设保护管,且保护管采用棉线先栓接再用透明胶布与底板钢筋网1缠绕固定,完成测温元件的设置;
s5、最后使水泵6与无线测控终端10电性连接,并且将无线测控终端10与pc电脑端电性连接;
s6、系统安装完成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开始浇筑,开启无线测温系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温元件及其引出线。
具体使用时,该发明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装置系统及安装方法,通过横向钢筋13和竖向钢筋14相互绑扎形成底板钢筋网1,再在底板钢筋网1的顶端绑扎若干个支撑钢筋2,并在支撑钢筋2的顶端绑扎横向钢筋13和竖向钢筋14相互绑扎形成的顶板钢筋网3,在底板钢筋网1的表面设置若干个型号为tm-902c的测温计12,并通过支撑柱9将型号为t12e01p02r02的无线测控终端10安装在顶板钢筋网3的顶端,通过导线11使测温计12与无线测控终端10相连,并在导线11的表面套设保护套,接着在底板钢筋网1的顶端铺设冷却管8,并通过u型卡与底板钢筋网1固定连接,最后将冷却管8的两端分别与水泵6的出水口和冷却水池4相连接,将水泵6的进水口通过出水管5与冷却水池4的出水口固定连接,并在出水管5的中部固定安装闸阀7,使水泵6与无线测控终端10电性连接,完成系统的组装,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开始浇筑时,便开启无线测温系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温元件及其引出线;振捣时,振捣器不得触及测温元件及引出线,pc电脑端接收到无线测控终端10发送的各测温元件的温度信息后,采用温度监控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若测温点温度在正常范围,则数据显示为绿色,若测温点温度超过规定值,则数据变为红色,发出预警,指导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同时开启水泵6,将冷却水池4中的冷却水抽出进行降温处理,冷却管8在通水后,根据测温效果决定流量调节,通水量通过闸阀7进行控制,冷却水通水控制原则:一是根据混凝土测温记录的温差来控制是否通水及通水流量,如果温差大于20度,则通水,通水水量以温差控制在20-24度之间,温差大,增加流量,温差小,减小流量;二是以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在1℃/d-2℃/d来控制通水量,以保持在1.5℃/d为宜,降温慢,增加流量,降温快,减小流量;三是以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得高于75℃来控制,温度高,增加流量;温度低、减小流量;在实际施工时,用测温仪测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温,以观测降温效果和控制降温速度;在主塔筏板混凝土稳定后,割除冷却管8进出水口,并在冷却管8管径内施工高强灌浆料进行封堵密实。
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在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